靠谱的阿星

靠谱的阿星

公告

李星,公众号:靠谱的阿星(ID:lixingo2o),科技自媒体,靠谱汇创始人,欢迎加微信号:1598145405(也是QQ号),直接交流

统计

今日访问:693

总访问量:1341977

李星:《奇葩说》的狂欢,与《十三邀》的求索

2017年09月02日

评论数(0)

 

   今年8月份的最后一天,新生开学的前一天,许知远遭到的口诛笔伐想必比此前的总和还多。朋友圈里疯传着许知远老师对这一代对上一代人不好奇的伤感;并让人臆想了许知远与马东访谈尬谈的场面。

   伯通老师说“刷屏是有原罪的。”很多自媒体报道时是断章取义的找槽点;而大多数人在围观时并不关心信源,就急忙站队,从而在朋友圈与好友们形成某种同气连枝的“精神连接”。其实只要完整去看十三邀第二季的首档访谈,还是很出人意料的,至少会让怒怼许知远老师的人失望,他们在节目之中相谈甚欢。

   看到《十三邀》对两位媒体前辈对话冲突的精致剪辑之后,不排除平台为节目推广需要策划的精心炒作;而曲高和寡的访谈引起争议未尝不是好事。马东老师打造的《奇葩说》是当下网综和内容领域的现象级IP,这使得他自信地认为,他是做95%的人的娱乐生活,而许知远做的是5%的人的文化反思。这两档节目正式内容时代的两极,并且碰撞出了火花。

 

一、《奇葩说》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奇葩的存在?

 

许知远在第一季《十三邀》采访过冯小刚、李安、罗振宇、姚晨等名人大咖,还并没有火爆网络。而在采访马东以及《奇葩说》团队时,他本人竟成为话题争议的焦点;归根结地还是《奇葩说》的铁杆粉惊人的战斗力。

阿星大概是在2015年F&M创新会上听到马东谈资本寒冬中的内容创业,他称自己正在筹备第三季,招的全是“神经病”。之前我对夸张的服饰提不起好感,一直没怎么关注,直到今年写内容创业文章时发现《好好说话》成为喜马拉雅主推的知识爆款,其他人做《好好走路》、《好好睡觉》火不了呢?于是我看完了第四季。

这是一档连内容大师罗振宇一集不落的脑暴节目,“唇枪舌剑”的确很过瘾;但总觉得那里不对劲,不知道这些人在争论什么?而这也是许知远采访马东时的困惑。

《奇葩说》的辩手发言无论多么滔滔不绝、声情并茂,并不代表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那只他抽到的辩题而已。对观众来言,正方的“这番话说到我的心坎上去”;反方辩友的推论也讲得通,并且“故事似乎更对我的胃口”,一些人看《奇葩说》之后,感到智商余额不足,另一些人乐此不疲。

从某种程度上讲,《奇葩说》像极了如今朋友圈一波波刷屏的“浓缩版”。比如前不久的海底捞公关事件,一开始大家都这公司诚意满满,比某些企业打肿脸不承认好多了,几篇10万+;过一天之后出现大反转,“说海底捞公关好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真是贱,海底捞的老鼠高贵一些”,又是产生了一波大刷屏。

马东在《十三邀》之中说得很明白,如选主持人、求职、相亲等综艺节目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价值观”碰撞的过程就把内容产生了。而《奇葩说》也没有必要对问题下结论,辩手在节目之中竭力地表达自己立场的正确性时,实际上说出了一部分观众想说的话。

辩论术起源于古希腊,而学习辩论的人要向“诡辩派”智者交纳学费,培养成一名合格的“雄辩者”,以便于在城邦民主议会之中选举获胜,而《奇葩说》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结果,唯一出路就是教人《好好说话》,但在这样的一个人人个性张扬、“我执”的年代,想要说服一个人总要比让他掏钱更难一些。

与得到的付费专栏在教授知识,甚至把知识水分压榨成“干货”不同,《奇葩说》是把确切的东西撕碎,只保留言语的互掐,并且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紧密代入。

但娱乐终归是娱乐,《奇葩说》并不追求严肃的意义或文化价值。第四季奇葩之王决赛时“蛇精男”肖骁与武大老师陈铭对战,陈铭抽到的辩题是“认真你就输了”,肖骁抽到的辩题是“认真你就没输”。结果那一局,陈铭输了!

 

(同样试图通过《奇葩说》了解年轻人,认真你也输了)

 

二、许知远或许错在他是个认真的人,《十三邀》还是个严肃节目

 

马东问许知远学的是什么专业,许知远回答是“北大计算机系”,马东反问到“没有毕业吧?”许知远问马东:“是不是对这个时代有抵触?”马东连答三句“没有”,许知远追问:“为什么?”马东回答:“我没有那么自恋”,摄影师笑场了!

马东的话很有力度。许知远的职业路径应该是像王小川那样做技术,或者像高晓松那样当IT高管,混的最差也能当一个科技自媒体。但许知远却成了一个文化思想者,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许知远更适合纸媒的表达,而没有互联网接地气;罗胖在卖书时玩命“自黑”,高晓松老师在“矮大紧”的人设之下才大方地谈论士大夫的温良恭俭让。这也是许知远不受网友的待见的地方,到了拿保温杯的年龄还在玩伤感。

但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许知远试图从马东出身的相声家族中找出他对当下大众文化脉搏的思考,以及马东在娱乐圈混得如鱼得水的原因,当然涉及了技术是否创造好的作品等形而上的问题。

而《十三邀》对“形而上”的追问体现最明显对陈嘉映的采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男生要追求漂亮才女,得手捧一本陈嘉映翻译的《存在与时间》才够有涵养。但“海德格尔热”过后,哲学圈内又掀起维特根斯坦热、鲍德里亚热、罗尔斯热......每隔2年就出一个学子们闻所未闻的哲学家以及研究方向,随着一大堆论文蜂拥而至之后,热点被开发殆尽之后就被遗弃。有点像如今互联网行业一茬接一茬的“风口”,即使在狭窄的哲学圈内,陈嘉映也是被遗忘的人。

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对话,许知远这样说服自己的团队:“我们身处一个非常匮乏的时代,最牛的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欣赏到更加伟大的东西,陈嘉映是一个完全被挤出公共话语的哲学家,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声音,为什么大家都不关心呢?”

    

许知远在采访中更像一个审视自己的“爱智者”,而陈嘉映点着烟听他倾诉,他没把自己当主持人,而是发问者、甚至向自己发问。至少,许知远把对长者的尊重传达给观众,我觉得就够了,那些怼他的文章中说他在采访时装清高、悲悯嘉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三、和解:世界上本不需要那么多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

 

许知远所在的北京单读科技有限公司并没有控股(启信宝的资料显示吴晓波还投资这家公司),他无须考虑满足市场口味,以及公司的营收等问题,是个实现经济自由的体制外的知识分子。

而马东是商业公司的老板,创业者的天职就是“赚钱”,年轻人的钱最好赚。蔡康永评价马东不摆架子、光而不耀,而许知远显然没有马东这么练达。

米未传媒去年估值超20亿美元,马东的语言艺术体现在口播广告,一直讨广告主追捧。《饭局的诱惑2》、《饭局狼人杀》成为继《奇葩说》之后的新爆款,而流量平台从爱奇艺变成了腾讯视频。米未传统把优质“辩手”吸纳为自产红人,有的甚至拿到广告代言。

许知远向左,以精英主义批判流行文化工业的娱乐至死;而马东向右,以实用主义姿态成为多个爆款IP的推手。《十三邀》想呈现深刻的人文思索;而马东的娱乐节目的以收视率赚赞助费。

但许知远在对话后续传播之中处于弱势地位,证明更多人其实并不需要所谓的深刻反身。前不久有篇刷屏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摧毁的?》,大概意思是,大众文化及社交媒体平台加剧注意力碎片化,人们沉迷于娱乐节目之中不能自拔,丧失独立思维能力。

但大多数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深度思考能力,深度思考来自于长期的自学和钻研韧劲;没有直播、短视频或者综艺的kill time方式,也能找到另外娱乐方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众本身各种娱乐产品的消费者,如果人真的深度思考,上帝会笑,自己也会很痛苦,并不是所有人愿意承受这种痛苦,还不如看片爽,这又有什么错呢?许知远在访谈中试图唤醒人们在商业、技术之外的人文思考,这让他有点像“唐吉坷德”。

 

 

结语:

 

让赚钱的赚钱,让清醒的清醒;前者须面向大众人群,后者注定只能是小众,而很难火爆。“愤怒”的许知远或许可换角度看《奇葩说》及流行文化,无休止娱乐内容把年轻人“革命激情”消解掉,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马东称许知远是“底色”,能映照出时代的多元性,社会因多元而精彩,这也是《奇葩说》魅力。显然思想者更稀少一些,我们有关注市场娱乐内容或深刻作品的自由,亦无必要轻易嘲弄那些不迎合的人。

 

作者:李星,公众号:靠谱的阿星,靠谱汇创始人,科技媒体专栏作家,个人微信即QQ:1598145405,欢迎交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靠谱的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