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仙
今日访问:4818
总访问量:18488158
今天 11:03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天外飞仙
编辑/娜娜
今年9月,快手超市正式入驻浙江本土连锁超市多方优选,以“店中店”模式完成线下首秀。这距离其2024年10月推出自营电商业务仅过去11个月,从线上直播带货到线下场景渗透,快手的动作看似顺应了互联网平台“线下淘金”的热潮,实则是电商行业“老五”在增长天花板下的无奈抉择。
当阿里、京东、美团已在新零售赛道深耕多年,抖音、拼多多凭借内容和低价策略占据市场,快手电商正面临GMV增速腰斩、监管压力加剧、新业务尚未破局的三重困境。此次牵手区域商超,既是对行业趋势的被动跟随,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突围。
一、线上流量见顶,线下成为增量主战场
1、电商行业竞争格局固化,后发者生存空间压缩
中国电商市场已形成“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四强争霸的格局,而快手电商占比位列第五,且差距仍在拉大。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退成为行业共识,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下破,获客成本较五年前大幅上涨,传统的“流量+低价”模式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头部平台纷纷将目光转向线下:美团推出自营折扣超市“快乐猴”,单店SKU超1500个,以0.7元矿泉水等极致低价产品快速抢占市场;阿里将盒马NB升级为“超盒算NB”,门店数超350家,自有品牌占比达60%;京东折扣超市则主打5000平米级大店模式,依托物流优势布局差异化供给。巨头们的线下布局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线上流量见顶、线下效率革命”的行业判断,这场围绕“省与效”的战争,已从手机屏幕延伸至社区街道。
2、即时零售崛起,线下场景价值重估
消费复苏背景下,即时零售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0月CPI同比环比双双转正,日常食品价格上涨0.3%,而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的即时零售GMV增速保持在50%以上。
消费者对“30分钟达”的即时需求,推动线下门店从单纯的销售终端升级为“前置仓”,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模糊。例如阿里“超盒算NB”在巩固线下门店的同时,已启动线上配送服务,实现“线下反哺线上”,这种“远场电商+近场零售”的融合生态,正是快手所缺失的:受限于运力与供应链短板,快手在即时零售赛道几乎空白,此次入驻多方优选,本质上是对近场消费场景的补课。
二、增长焦虑下的三重压力
1、核心业务增速腰斩,白牌模式风险爆发
快手电商的增长神话早已褪色。数据显示,其GMV增速从2021年的78%逐年下滑至2024年的17%,2025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收窄至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支撑其早期增长的“白牌商品扩张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25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以“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为由,对快手子公司成都快购立案调查,直指其电商业务“乱象多发”。
白牌商品的质量隐患与合规风险,不仅影响用户信任,更导致平台治理成本高企。而反观竞争对手,阿里、京东通过自有品牌建立品质壁垒,拼多多则升级“百亿补贴”聚焦品牌商品,快手在商品力层面的短板愈发明显,未形成自有品牌矩阵。
2、新业务难扛大旗,持续输血拖累盈利
为摆脱增长困境,快手将AI业务视为新增长曲线,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可灵AI收入仅2.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不足1%,而同期研发开支高达34亿元。尽管CFO金秉透露全年收入目标将翻倍,但研发投入也同步翻倍,意味着AI业务仍需持续“烧钱”。
盈利能力的薄弱加剧了战略焦虑:2024年快手电商毛利率远低于京东和阿里;在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新业务无法造血的双重压力下,线下零售成为快手为数不多的破局选项。毕竟,线下商超的高频刚需属性,既能带来稳定现金流,也能与线上内容电商形成协同。
3、组织动荡加剧,战略定力不足
快手的焦虑还体现在频繁的组织与战略调整中。2024年以来,电商业务板块已历经三次架构重组,多位核心高管离职,导致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
与阿里、京东多年深耕线下不同,快手此前仅通过流量赋能本地商家,从未真正涉足线下场景运营,缺乏门店管理、供应链整合、区域化运营的经验。这种“零经验”背景下,快手并未选择自建品牌或硬折扣赛道,而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与区域商超合作,本质上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清醒认知,也是试错成本最低的选择。
三、线下布局的差异化逻辑
1、“店中店”模式:低风险试错的务实选择
快手与多方优选的合作,采用了极为谨慎的“店中店”模式——不直接运营门店,而是借助对方的线下渠道、仓储物流和本地资源,进行商品展示与销售。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低风险”:一方面,多方优选作为浙江本土连锁,已形成成熟的区域供应链和用户基础,且2025年起对标胖东来模式,注重服务与性价比,与快手的下沉市场基因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快手无需承担门店租金、人员管理等重资产成本,可将资源集中于流量赋能与商品筛选。
但短板同样明显:“店中店”模式难以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且受限于合作方的门店数量(多方优选聚焦浙江区域),难以快速复制扩张,长期来看可能影响战略自主性。
2、供应链短板的权宜之计
线下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但这正是快手的软肋。阿里凭借超盒算NB的“源头直供+规模化采购”实现低价,京东依托自有物流体系保障配送效率,而快手既无自有品牌,也缺乏仓储物流网络。与多方优选合作,可短期内弥补供应链短板——借助合作方的区域采购优势,快手超市无需从零构建供应链,只需聚焦高复购、高性价比的商品筛选。
但长期来看,这种“依赖外部供应链”的模式难以形成壁垒:一旦合作终止,快手线下业务将陷入停滞;且无法像阿里、京东那样通过自有品牌提升毛利,只能赚取流量佣金,盈利空间受限。
四、能否打破“老五”宿命?
1、短期挑战:巨头挤压与能力短板
快手线下布局面临三重现实挑战:
其一,巨头已形成先发优势。美团“快乐猴”凭借自有品牌SKU和极致低价策略,已在折扣赛道建立认知;阿里超盒算NB门店数超350家,数字化运营经验丰富;京东则以大店模式形成差异化,这些都让后发的快手难以突围。
其二,供应链与运营能力不足。快手缺乏自有品牌矩阵,商品力薄弱;线下门店运营、库存管理、区域化适配等经验缺失,可能导致“店中店”模式出现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
其三,监管风险持续存在。线上业务的合规问题尚未解决,线下商品质量管控若出现漏洞,可能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
2、长期机遇:下沉市场深耕与生态协同
尽管挑战重重,但也不是毫无希望,快手的突围希望就在于差异化深耕:一方面,下沉市场仍有蓝海空间。目前阿里、美团的线下布局虽已下沉,但在县域市场仍有空白,快手可依托本地生活的流量优势,与更多区域商超合作,构建“区域连锁+快手流量”的联盟模式,避开与巨头的正面竞争。
另一方面,可探索“主播+门店”的创新模式。快手头部主播辛巴已投入15亿自建仓储超市,计划在东北布局,其“粉丝流量+供应链资源”的模式或可与快手超市形成协同——例如,辛巴超市的商品可入驻多方优选门店,借助快手平台的主播资源进行推广,实现“平台+主播+线下”的生态联动。
3、行业启示:线下不是避风港,效率才是生命线
快手的线下布局,折射出电商行业的深层变革:当线上流量红利耗尽,线下不再是“补充渠道”,而是“核心战场”,但线下并非避风港,效率才是生存根本。
阿里、京东的线下成功,本质上是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效率的胜利;而快手若想打破“老五”宿命,需在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加速自有品牌建设,提升商品力与毛利空间;二是构建区域化供应链网络,摆脱对合作方的依赖;三是将线上内容优势与线下场景深度融合,形成“内容赋能零售”的独特模式。否则,单纯的“店中店”模式只能是短期求生,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写在最后
快手超市入驻多方优选,是电商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下的必然选择——当头部玩家已完成线上线下融合,“老五”若不突围,只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这场线下布局,既是快手对增长焦虑的回应,也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探索。
短期内,“店中店”模式可帮助快手低风险试水线下,借助新线城市优势积累经验;但长期来看,唯有补齐供应链、自有品牌、运营能力三大短板,才能真正实现从“流量平台”到“零售生态”的转型。
电商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线上+线下”的全域时代,快手的线下突围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战略执行能力,更取决于能否在巨头挤压下找到差异化路径。对于快手而言,这场生存之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