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

新零售外参

公告

挖掘新商业时代下的零售商业价值

文集

互联网(13)

统计

今日访问:539

总访问量:721435

排名再垫底,扶贫救不了拼多多的名声

2019年06月24日

评论数(0)

6月19日,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将110家企业分为8个类别,并从社会价值、产品/服务责任、企业家责任、责任管理、企业公益、负面影响共六个维度的指标给同类企业进行打分,并最终确定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子商务这一领域中,共有20家企业上榜排名,而拼多多则成为了垫底。

这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拼多多去年赴美上市后遭遇舆论的大面积轮番讨伐时,便已注定其将要长期走在一条挽回平台口碑的发展道路上,并不得不背负着一些声色俱厉的骂名。

但综合得分最低,也就意味着,作为电商平台一份子的拼多多,在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上并没有做好,导致其在20个同类平台中排名最低。

换言之,这份报告给出的评估结果,似乎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拼多多固然投入了一些精力来打击平台泛滥的假货,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进步。至少在外界看来是如此,要不然4月份拼多多也不会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为“恶名市场”,而其给出的理由正是“山寨商品泛滥导致消费者投诉猛增”。

对于平台存在的假货问题,拼多多自始至终都是心知肚明的。但如今拼多多所面临的平台假货问题依然非常严峻,假货何以偏爱拼多多,是拼多多没有能力打假吗?还是说拼多多在打假方法上出了问题?

重增长让拼多多轻打假?

去年赴美上市时,拼多多CEO黄峥将拼多多形容为一个“三岁的孩子”,希望外界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一个已经上市的“三岁孩子”,最大的目标不言而喻,即高速增长。

无论是从近一年拼多多本身的行动,还是拼多多财报中的数据来看,拼多多对于平台GMV增长的渴望要远大于其他方面,所以拼多多在营销上疯狂投入,取得了高增速,也承受着外界无法想象的巨额亏损。

增长数据能让资本市场对拼多多产生好感,这是拼多多以增长为第一目标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其他的一切当务之急,比如打击假货,好像都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且从打假本身来看,就会产生一些不利于拼多多增长的后果。一方面,拼多多如果以打假为首要目标,那么必然就会考虑加大打假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而这会侵占原本属于营销方面的投入,让拼多多不能取得可预见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这会打乱拼多多原本的增长节奏。对于正在急于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拼多多而言,这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反而会让拼多多受到更多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

另一方面,打假自然要打掉一定的商品规模,如果是高强度打假的话,这个规模可能让拼多多无法想象。如此一来,交易量等相关数据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与大力打假前相比,拼多多的交易数据或许就要难看许多。自然拼多多的财报就不会好看,所引起的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也会让拼多多头疼不已。

权衡之下,拼多多是不太可能抛弃增长的首要目标,而去竭尽全力打假的。因为倾力打假反而会阻碍拼多多一如既往的增长,所以我们看到拼多多在取得增长、依旧巨亏的同时,平台假货泛滥问题的改善,依旧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

不过拼多多对这些都很清楚,既然自己不可能以打假为第一目标,那么就只有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改善平台的口碑了,所以拼多多开始聚焦起了扶贫。

拼多多的花式扶贫

电商扶贫并非什么稀奇事,而是行业都在做的事。不过从去年开始,拼多多加大了对扶贫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从简单的提供卖货渠道和流量支持到提出全产业链扶贫政策,拼多多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扶贫方法,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做扶贫。

至于年轻的拼多多为何扶贫,想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而去改善自己的口碑,其实是最根本的原因。换言之,扶贫将让拼多多在下沉市场获取更好的口碑,这将一定程度抵消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不良口碑。而对外界来说,扶贫能让拼多多赚取好感,改善它在人们心中的负面形象。

也因此,拼多多将改善平台名声的重任押注在了扶贫上。随之而来的是拼多多对于自己扶贫事迹的大力宣传,在很多新闻中,拼多多都是以赋能者的姿态去帮助农民、农业和农村。

不过,拼多多的这场花式扶贫似乎正在出现裂缝。6月10日,新华网在《拼多多中牟大蒜溢价扶贫 遇涨价“落荒而逃”》一文中提到拼多多所包装的扶贫事件存在问题,并质疑其为“跑路式扶贫”。随后拼多多回应道“遭到有组织团伙恶意攻击”。

文章具体提到拼多多在收购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致使扶贫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一事件来看,拼多多似乎陷入了扶贫作秀的风波。不得不说,拼多多对于扶贫的态度或许是造成这一结果的诱因。

扶贫的确可以帮助拼多多改善一定的口碑,但是扶贫一旦失去最根本的信念,无疑会产生变质。拼多多专注扶贫没有问题,但是眼下却出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这足以证明拼多多还没有摸对扶贫的路子。

再从改善平台口碑的角度来看,扶贫这样的事件出现问题,或许也表明拼多多通过扶贫来改善平台口碑的方法正在失去一些关键的效力。换言之,拼多多以扶贫来改善平台形象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况且从扶贫本身来看,如果扶贫没有做好,反而搞砸的话,那必将反过来对拼多多的口碑造成二次的打击。

扶贫难救拼多多的名声

回到问题本身,拼多多的口碑为什么会那么差,甚至在不少人眼里拼多多就是假货的代名词。很简单,就是因为拼多多平台上有不少山寨商品,这是导致拼多多被外界声讨的根源所在。

此前有人测算过,拼多多只要用不到一万人的力量查一个月,就可以保证在平台上开业的食品企业都具备合法主体资格和食品生产许可证。这说明,拼多多完全是有方法来根除或是明显改善平台的假货问题的,比如加大对AI技术的投入,以及加大审核的人力投入。

所以说,拼多多要改善自己的名声,打假,而且是大力打假,才是唯一的方法。其他的路子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如扶贫。

拼多多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扶贫其实只能帮助拼多多在企业责任方面建立一定的口碑,而不能帮助拼多多在平台商品质量方面建立更好的口碑。因为扶贫无关平台的商品质量,扶贫并不能让拼多多加强平台的打假能力,也不能让拼多多上的假货变少。

况且眼下拼多多的扶贫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是对拼多多相当不利的。

各种花式扶贫的方式再多,也不如直接打假效果来的好,来得快。因为打假得力不仅能直接改善拼多多的名声,还能为拼多多的长远发展消除一些阻碍,缓解其在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些压力。

但拼多多打假不力已经有目共睹,平台的假货问题依然是拿不掉的“毒瘤”,也因此拼多多成为了消费者和电商市场的一颗难以落下的心头“巨石”。四岁拼多多需要增长这不假,但是拼多多更要学会正确的发展价值观,将打假作为关键任务,因为单纯的扶贫并不能让拼多多在大众眼中取得更好的口碑。

若是拼多多还不能找准改善平台口碑的重心,下定决心并加大投入从源头解决平台假货泛滥问题的话,那么拼多多将一直逃不了假货平台的标签,成为消费者们所反感的对象。如此一来,假货平台的标签,将成为拼多多挥之不去的阴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新零售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