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融媒

AI科技融媒

公告

文集

互联网(61)

统计

今日访问:484

总访问量:380003

医美机构获客难,新氧Q3净利润不足240万元

2023年03月15日

评论数(0)

来源于“互联网那些事”

医美行业,这几年风真的很大。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5%,增速远高于全球市场。

医美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等乱象,“黑医美”被曝光的案例也很多。

那“互联网医美第一股”新氧怎么样呢?

在天眼查上,根据“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检索,新氧相关的司法案件不在少数。

多年前新氧金星曾表示,互联网讲究快,讲究流量,做医疗行业则要有敬畏之心,要做慢公司。

回过头来看新氧的这两年,不仅月活用户数量慢下来,就连净利润的增长也出现了下滑。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Q3,新氧月活用户数仅为390万人,相较于2021年Q2的1000万人,缩水60%。与此同时,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新氧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840万、1000万、800万、740万、440万、350万和390万。

新氧的营收也是受月活量的影响。在2022年Q3财报中,新氧实现营收3.233亿元,同比下降25.07%;净利润230万元,同比下降66%。

不过,从最为关键的营收层面上看,虽然平台的月活量对新氧的营收有直接的影响,但自去年开始,新氧的重心并不完全放在平台月活量上,而是将目光放在了进军咨询、公关领域,为医美行业客户提供咨询和公关服务上,企图发展第二条增长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业务发生变化的节点上,新氧的故事已经不一样了。医美业务与咨询业务之间算不上对立,但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利用自身医美知识的优势,进击利润丰厚的产业链上游,新氧具备着一定的优势。

然而重要的是,医美领域的乱象仍然经久不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医美市场上,做到独善其身,同时实现医美业务与咨询业务之间利益共赢,对于新氧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一、细枝末节里的新氧

数据显示,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已取得压倒性优势。

2022年新氧非手术类医美项目的线上交易量占比高达84%。

随着中国医美消费者已逐渐将“轻医美”视为一种渐变、可持续的日常生活方式,致使五年来非手术类项目的线上交易量一直保持增长。其中最明显的是,相较于2017年交易量已经增长了22%。

客观上,这仅仅是入驻机构医美项目的变化,如果回到新氧自身看,平台订阅信息服务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滑下。

根据新氧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新氧科技平台上订阅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为1704家,而2021年同期为2242家。

数据来源:新氧数据颜究院

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些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问题,才是导致新氧被用户与机构双重抛弃的原因所在。

首先,平台流量天花板渐现,平台机构获客成本不断增长。

据悉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大环境下,医美医院到店成本已高达800元,成交成本已高达5000元,获客成本仍在不断攀升。

关键是新氧的收入又以收取医美医院的广告费为主,在流量触顶的同时,医美医院获客成本变高也成为了新氧的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

其次,则是新氧平台对机构资质筛选疏漏,协议约束力不足等问题。

入驻新氧十分简单,只要是拥有一定资质的医美机构,均可在提交入驻申请并且签订入驻协议后进入新氧平台。

而在这个过程中,新氧作为医美服务平台,不仅获利也获得一定的流量摄入。比方说美次卡的活动,实际上参与该活动的机构是没有获取收入的,只希望能够积攒人气,但在多次接待顾客后,发现最终人气也不能攒到机构自己门店的商品销量上时,开始选择退出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的退出也导致部分预定项目的消费者,并没有获得该消费体验,为了维权消费者开始投诉新氧,与新氧斡旋,最后新氧也不可避免遭到了用户不信任带来的反噬。

而消费者也一直认为,能做新氧的一定会做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但是做美团的商家真不一定做新氧。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与新氧APP平台合作的中国国内医疗美容机构约7000家。

而另一边,美团平台已经入驻了11000多家医美机构,这一数量约占国内整个医美机构的11.8%。实际上,这还是美团在2019年的入驻数据,但也远高于如今的新氧。

可见,在众多平台选择下,用户并不存在非新氧不可。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另一方面,新氧作为互联网医美平台,近年来,其所投放的广告对消费者也存在诸多不良的影响。例如宣传网页中未提及副作用、广告内容有失偏颇、虚假宣传、贩卖容貌焦虑等等。

天眼查统计,自2016年10月以来,共有80余位明星因“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肖像权纠纷”起诉新氧医美。

不过,在医美市场中存在不足的远不止有新氧。

在君和律师事务所、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中,以“医疗”+“美容”为关键词检索得出,2019年医美行政处罚案件数量为4400起,约为2018年案件数量的2倍,2020年和2021年的医美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分别为4679起和5956起。

在女性用户最多的小红书平台上,其猖狂的程度可见一斑。

2月27日,小红书发布2022年平台治理数据,在医美品类,通过机审拦截、专人前端辅助巡查等方式,日均处置5千篇违规医美笔记,封禁2.6万个违规医美账号。

二、人人皆可“做”医美

医美行业的乱象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当前问题存在于行业的多个环节。比如在产品流通、营销推广等多个方面皆被媒体曝光出不合规情况。

根据德勤数据,2021年医美行业机构类型分布,其中公立医院有1507家,民营机构有13673家。

截至2021年,国内没有资格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是正规机构的6倍以上,一些美容机构混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超范围开展美容项目,进行无证经营,15%合法医疗美容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街边的服装店、美甲店、美容店皆可打水光针、玻尿酸。

虽然2022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禁止委托生产医疗器械目录》,明确将水光针、射频仪、埋线等纳入III类器械监督并且禁止委托生产,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提高医疗器械生产环节的质量,有效打击水货、假货等行业乱象。

但在朋友圈或者网上仍然可以看到的一些售卖信息,可以说95%以上的美甲店、服装店、护肤品门店所售卖的水光针都是私人非法售卖。

而致使此类情况发生的背后,是因为某些培训机构的老师会把医美药品批发商的联系方式发在培训群里,这些学员可以通过批发商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拿到各种针剂,再加价给顾客注射。

而由于众多实体小店面的价格相对市场来说处于低价位,致使消费者失去了警惕。

据媒体近日报道,一个爱美的90后姑娘听信一位服装店店主的话,以1000元一针的价格,让其注射了6针玻尿酸,结果造成中央动脉阻塞,虽紧急去医院抢救,但还是留下了终身残疾。

图片来源:朋友圈截图

虽然像破皮这种属于有创性的,但像光电类的项目,表面看它没有任何改变,但实际上它会对皮下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操作不当的话,也会造成组织的创伤。

另一方面,水光针对保存温度具有一定的要求,众多超范围经营的美甲店和服装店是否对产品进行妥善保存同样存疑。

此外,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注射水光针,比方说不适合人群有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瘢痕体质者、面部感染炎症、病灶者,以及对玻尿酸过敏或有严重过敏史的人。

但这对于没有具备相关资质的美甲店和服装店人员,大概率也无法鉴别消费者是否适合注射水光针。

今年1月6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了一份“美容行业问卷调查”结果,在采集的17358份有效问卷中,资质问题成关注重点,有高达47.85%的消费者认为医美行业中医师资质存在问题。

医美行业资质不健全,主要指医师资质不足、机构证照不齐全、超范围经营等。直白一点来说,在对医美机构进行监督的同时,对众多服装店、美甲店的监督也刻不容缓。

然而,说到超范围经营,必定少不了其背后医美设备的合规性。

三、距离终结设备假货,还有多远?

医疗设备实际上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关于此类问题,2021年央广网曾就指出过,非法医美场所90%设备是假货。

市面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仍然处于低位。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市面上流通的医美产品中,正品率仅33.3%,相当于约每三支针剂中,就有两支是假货或水货。

在假货成灾的市场下,2006年-2022年间关于医疗机械类政策已经发布超过17次。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政策对于此类问题推出的政策从未断过,但问题也总是一茬一茬的出现。那么,为什么此类问题永杜不绝呢?

在医美市场上,国产设备紧缺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国医美器械起步较晚,光电器械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存在大量小型光电器械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光电医美市场竞争格局由外资主导。全球医美光电器械行业中,美国和以色列在影响力以及技术层面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同时,也因为进口设备的采购和使用成本太高,目前大部分合规机构都是采用租赁设备。

而在合规机构以外,由于NMPA认证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大部分未获证的医美光电器械产品都游走在美容院这个灰色领域。

加之医美市场的大额价差,进一步促生了庞大的光电医美设备山寨产品、水货产品市场。

山寨产品到底有多泛滥呢?2022年2月21日,上海市金山区检察院成功破获了一起制造、销售假医美设备的案件。

据悉,此次案件涉案金额高达到7400万元,团伙的“经营”业务包括制造时下比较热门的“热玛吉”等美容仪器。

此外,从黑猫投诉上看,即便是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也同样出现用假药的情况。

2022年5月1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禁止委托生产医疗器械目录》等医美行业多项政策即将正式实施,国家药监局明确将“水光针”、“射频仪器”“埋线”等纳入III类器械监管,被禁止委托生产。

然而,随着该项政策对医美器械生产的管制,国内医美光电机械或许有望进一步合规化。不过,这也是需要通过时间来进行验证的。





参考资料:

科技狐:医美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

新京报:轻医美发展迅速,预计2023年医美消费者规模将达2354万人

新氧: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

E美最前线008:新氧之后,互联网医美还会有新的可能么?

博望财经:转型产业互联网平台,“错位竞争”的新氧值得期待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AI科技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