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范儿

IT范儿

公告

将科技范儿与轻传播进行到底!

统计

今日访问:308

总访问量:365690

是新兴蓝海还是虚有其表?解读无人货架的三对矛盾

2018年01月08日

评论数(0)

从马云“新零售”起,各电商线下之争便掀起新的局面,各种无人便利店,场景体验馆等各式各样的零售新概念席卷而来。而这些花样繁多的体验店目前还不够普及,很多仍只是在各电商所在地或者一二线城市才能见到,而都有一种无人货架,如雨后春笋,不经意间便已经席卷至我们周边。

无人货架作为“新零售”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切合目前城市白领等工薪阶级的“懒人经济”,为出发点,把超市“搬到”各个办公点,迅速走红。而作为新兴风口的无人货架,不断被人诟病,道德损失率高、货物更新缓慢、竞争压力大等诸如此类,伴随着无人货架的普及,一系列的矛盾逐渐显露,在笔者看来,无人货架目前仍然具有三对主要矛盾,能否真正形成蓝海,还有待突破。

低门槛带来的易入局与多竞争之间的矛盾

无人货架的入局门槛之低,几乎可以用0门槛来形容。一个简易的APP,甚至只需要做一个依附于支付宝或者微信等支付平台的小程序,加上一些几乎0技术含量的货架,其余如便利店般正常定期入货即可,入局成本与要求极低。

这种极易入局的门槛,也是无人货架能够迅速走红,席卷至三四线城市的主要原因。

从开始露头不过两个月,便已经有约三十个项目入局,据媒体统计,已经有超过18个项目获得融资,其中不乏一些商业巨头的身影。阿里、京东、美团、每日优鲜等等,直接的投资或间接让旗下涉及(如阿里就是旗下的饿了么、盒马生鲜出面),都有插手无人货架。

有巨头也有噱头的无人货架,再加之可以忽略不计的入局门槛,无人货架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无人货架项目已经有超过35家,获得融资的在30家以上,累计投资金额将近30亿人民币。

常见的如果小美、猩便利、每日优鲜便利购、哈米科技、领蛙等等,这些形态各异的无人货架已经渗透很多都市白领的日常生活。而同样的,这个项目繁多、入局简单、巨头林立的无人货架所掀起的竞争也可想而知。

无人货架的第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低门槛带来的易入局与多竞争之间的矛盾。无人货架固然走红,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就目前来说,野蛮增长的过于迅速,所有商家都在想着如何安置更多的本家货架。而可提供的安置点总归是有限的,应该没有那个企业愿意在本来就空间紧张的办公地点安置一堆无人货架吧。所以经过第一轮的空间抢夺,无人货架的生存空间就开始被压缩。

已经厮杀完结的地区很难再次攻占,而向下可供延伸的场景又逐渐减少,所以无人货架难免也开始陷入互联网风口的通病——烧钱。提供便利反而要讨价还价,现在无人货架的延伸莫名的在本来不高的成本上搭上一笔不小的“竞争成本”。这就形成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惯性死亡之路,形成风口——烧钱跑马圈地——行业洗牌——形成头部效应。

这使得看似入局门槛低的无人货架,打开大门后是一条难以攀登的崎岖山路,正如之前的O2O、共享经济这些风口一般,经过厮杀之后还能剩下几个?

而为什么无人货架不再向下延伸?脱离一般上层城市之后,下面的城镇还有很大的市场,为什么无人货架不向四线以下的城市延伸?

“无人便利”的吸引点与“无人看守”道德损失的矛盾

无人货架不是不想向四线以下城市延伸,而是不能。这就牵扯到无人货架“道德损失”的概念。

无人货架有一个特殊的支出项目,称作“道德损失”。它是目前所有经营无人货架的企业都无法完全避免的损失之一。无人货架最吸引人的是“无人”的新鲜概念与“便利”的消费体验,而恰恰是“无人”方面,就意味着无人货架可能存在有用户偷拿、多拿等现象,通常把这种现象造成的损失称之为“道德损失”。

即使是企业的老板,也无法知晓没个员工的道德水准,无人货架也是如此,无法知晓每位用户的道德水准,出现一定的“道德损失”也是在所难免的。而相应的,如何把“道德损失”减到最小也成为无人货架企业必须面对的痛点之一,也因此无法向下延伸太多。

就如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已经趋于行业稳定,形成ofo、摩拜等巨头垄断,但是在一些县乡镇仍然看不到身影,我国县乡镇人口众多,为何不抢夺这部分需求?原因是:一需求少,二:道德水平不高。县乡镇一般城镇小,需要移动的距离也小,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有自行车、电动车等代步工具,共享单车的需求不高。而且县乡镇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整体道德素质还不足,之前也有企业试着入局,但是大多数共享单车都变成了一些道德低下用户的“私家车”。

反之无人货架也是如此,县乡镇很多都是小商店,大企业不多,可以提供的安置场景本身就不多,同时,另一个道德素质不足更显的致命,无法保证无人货架企业的“道德损失”在可接受范围。

所以“无人便利”的吸引点与“无人看守”道德损失的矛盾决定了无人货架目前还无法向下延伸太长。

那无人货架为何不在安全方面增加投入?或者说为什么不设置一些监控之类的防盗、追责措施?

是继续深耕技术模式与追求落地变现的矛盾

现在的无人货架仍然是在野蛮生长,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目前市面上的无人货架几乎不包括摄像头之类的防盗措施,难以杜绝入住后的货品损失隐患。而且因为都是小额交易,即使有安装摄像头抓到了货损证据,“处罚”也无从谈起。

这就牵扯到目前无人货架的商业模式与技术的问题。无人货架目前的商业模式仍然具有很大的问题,自动售货机这种零售模式一定不是最理想的、最好的购物体验,因为它隔绝了人和商品的互动,服务对用户是有价值的,有的 “无人” 设计反而损失了一部分购物体验,比如商品倒了、货品不全、进出不便等等。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并不关心“有人”还是“无人”,他只关心商品全不全,结账快不快,服务好不好。而且,无人货架也只是实现了消费端的无人,后台仍然还有很多的人工环节。比如上架货物,定期清理整理等等,这些目前的技术还不能解决。

在运营商也存在“单点收入更小”和“终端更分散”,的不便。每个无人货架的存货量以及种类都不多,销售终端极其分散,但是总的货物储存点比较固定。这就导致相对应即使得补货、整理带来的人力成本压力增加,经常出现某种货源销售热,导致一段时间没法及时补充,出现断货的情况。

所以总的来说无人货架的整体运营方式还很稚嫩,目前仍然处于初生时期,技术与模式上没有得到发展与完善。但由于互联网商业的通病,各家企业忙着跑马圈地,占领市场,寻求落地变现,这种模式技术不达标与大规模普及之间的矛盾,导致很多用户的实际体验差,逐渐丧失对无人货架的兴趣,最终可能让无人货架的风口提前消退,留下一地鸡毛。

无人货架的三对矛盾表明无人货架目前仍然不成熟,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电商逐渐渠道下沉,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产物,目前无人货架的处境十分尴尬。线上有各种互联网的方式去引流、去转化;但在线下,需要合理的场景并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自然而然去转化。无人货架未来的发展之路还很难说,无法做到垂直精细、无法真正满足合理场景下用户需求,就无法获得长久生存。无人货架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还得经营者们解决这三大主要矛盾再看了。


范儿哥,TMT行业观察者,知名IT评论员。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guochang1006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IT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