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7日 22:00
评论数(0)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叶远风
几乎每天,互联网上都会各种热点爆出来。
追随着每件事、每个热点,人们乐此不疲地评论、互动,构成了互联网信息交互的基本盘。
这其中,愤怒、怨恨、同情、焦虑……情绪贯穿着全程,甚至,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舆论的方向。
一件事情发生,能够引爆其舆论的,往往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能够带来的情绪。
在娱乐等本身就属于“文化消遣”的领域,这无可厚非。
那些吃瓜“反转”的不断出现,本身就是事实被发现,人们发现自己当初的“情绪”错了罢了。
错了就错了,能怎么样呢?
问题在于,这种情绪大于事实的舆论怪象,不分场景。
在严肃的技术领域,同样存在一味追求情绪释放,而不是探究技术事实的情况。
而对事实的尊重,恰恰是面对技术创新最应该有的舆论态度。
一场“人为控制”大模型输出的舆论风波,背后是事实的缺位
5月10日,以“一起昇腾,逐梦未来”为主题的昇腾AI开发者峰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发表《一起昇腾,逐梦未来》主题演讲。
这本来是一场相对常规的峰会,是大模型时代,昇腾AI生态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开发者生态构建的动作,自然也要向开发者展示一些新能力、新价值。
会上,昇腾社区面向开发者,演示了其mxRAG SDK功能,其中最亮眼的,是通过十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RAG应用开发。
面向开源社区的开发者(而不是不太涉及具体技术的客户、伙伴等),这样的展示,自然而然要采用真实代码,而非某些人说的“不小心露了出来”。
然而,就这个展示,捅了马蜂窝。
大会过去数天,一张现场展示源代码的照片突然流出,针对其中出现的time.sleep(6),一些网友得出了“人为控制从输入到输出,过程6秒钟”的结论,认为图文结果并非大模型生产,而是预先准备好的素材。
各种嘲讽如潮水般涌来,在寂寞无聊的上班摸鱼时光,网友们又找到一个好的发泄对象。
的确,在Python语言中,time.sleep作为典型的“延迟函数”,是控制结果输出时间的重要手段。
但其价值,往往在于让应用的输出更有节奏,让线程的执行过程更合理,就好比厨房做饭各种工序有序安排,有些在执行,有些菜切好了需要放着等待。
在昇腾社区的回复中,其表示该命令“等待读取外部开源大模型实时生成的图片,并非调取预置图片”。
这其中,有两点值得事实关注:
1、等待读取大模型图片,本来就是需要设置time.sleep函数的,因为是外接大模型而非直接执行,需要有线程安排;
2、调取的是“外部开源大模型”的结果,而不是昇腾社区自己做了个什么大模型的结果。
为什么网友的情绪一下子起来了?
究其根本,过去中国大模型发展存在很多槽点,在国外大模型飞速发展时,这些结果不太令人满意,甚至一些厂商的骚操作令人愤怒。
在这样的情绪下,很多人对“大模型搞猫腻”深恶痛绝,只要与“大模型质量不行但强行要装”沾点边,怒火就会被点燃。
这次事件,就成为那个火星子。
然而,情绪之下,很多人忽视了,昇腾社区这次展示的,只是一个“调用外部开源大模型”的开发能力,而非昇腾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大模型然后非要强调这个大模型多么厉害。
情绪的枪口打错了靶子。
从事实而言,作为一种“调用”的开发能力,与Python强大的函数调用能力一样,调用外部大模型和调用一张准备好的图片,在开发上没有本质的逻辑区别,昇腾社区犯不着提前准备好内容素材去调用。
就算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好,那也是“外部大模型”本身的能力不行,与昇腾想要展示的“开发能力”是不相关的。
昇腾完全没有必要去这么做,没有动机,更没有事实。
关键要素点燃情绪,技术领域无法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每天技术口发生这么多事,为什么是这次事件就燃了?
这恰恰说明,情绪大于事实,与领域无关。
严肃技术领域,与娱乐八卦、明星家事地位对等,甚至,更可能成为情绪的重灾区。
来看看这次事件的主体。
昇腾,是华为旗下的人工智能计算芯片;
包括昇腾社区在内的昇腾AI,是当下重要的AI计算产业生态,其中华为在着力参与、推进,并做出了很多贡献;
大模型,破圈的当红炸子鸡概念。
尽管处在严肃的技术领域,但这里,有撩起情绪的几个关键要素:
有巨大的靶子:华为,一个深耕技术创新确常常被各种怀着不同目的的人长期攻击,甚至是有组织地攻击。在大众习惯性“否定权威”的思潮下,批判华为以及与华为相关的一切,成了很多人的政治正确。换作别的企业,可能这件事一点水花都没有——尽管,“出事”的是昇腾社区,华为只是重要贡献者,但关联上了,就是“原罪”,就容易撩拨情绪。
有自带“高温”的概念:大模型,人人都知道,街边老头都能讲出个一二三,关注度是空前的。
有满足情绪价值的事件:与造假有关的事件点,就是火药桶。这背后,是很多在网络发表评论的人,常常陷入“我就知道是这样”、“你看,我说的对吧,X是垃圾”的自我智商优越感中,这是一种对工作、生活压力的弥补,总要有对象,这次代码展示的事件,简直太合适不过。
有隔绝事实的“认知差”:代码是个有门槛的事,普通人不懂的背后,其实是事实变得更遥远,“思考”、“求证”变得更难,情绪更容易占据主要位置。
如此种种,此次事件能否一定程度掀起舆论风波,在当下情绪大于事实的环境下,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在流量为王的舆论时代,这种风气只会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事实被情绪所掩盖,本应该充满严谨的技术领域,因为对上述情绪迸发要素的“亲和”,可能更加成为重灾区。
狂欢过后,不管有没有“反转”,都不会有人再为曾经的“误会”负责,因为他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下一个情绪点上了。
只是,对中国本就充满艰辛的新技术发展而言,这样的舆论环境时不时要“点个炮”,毫无疑问将影响产业、生态的发展,造成我们不想看到的后果。
那些真的“搞了猫腻”的厂商有负时代、有负期待,而这样的情绪大于事实的舆论怪象,带来的伤害同样不小。
尊重事实,不要为情绪所控制,“怒喷”前先思考事实是什么,也许是很多普通人为这个国家的技术发展应该要做的、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