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评论数(0)来源/Mall先生
“新十条”发布三周有余,从全面封控到一夜放开的突变,夹杂着大量的争论和判断。这些讨论,由于地域差异、毒株差异、遭受疫情程度的差异,而众说纷纭。
比如,最近北京线下消费回暖的报道层出不穷,与月初的“商场无人、街道冷清”形成显著对比,不少专家称北京已跑完第一轮疫情高峰。与之类似的还有成都、武汉等城市,从业者欢呼第一批“阳康”们都出门逛街了。
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城市还在疫情峰顶徘徊,比如朋友圈感染密度直线上升的上海、深圳,路上的清冷状态甚至远超“新十条”之前。
当然,也有一些低线或者关注度较低的城市,正在或即将面对疫情的正面冲击。同行们都惴惴不安,究竟,疫情会给线下实体商业带来多大、多久的影响,我们所期盼的复苏,何日才能到来?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七个重点城市,以百度疫情搜索指数作为疫情发展阶段指标、以地铁客流量对于城市出行指标、以电影票房作为线下娱乐恢复指标,结合线下商业实况报道,对各城市疫情进展情况以及城市活力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盘点,以期总结出疫情冲击下的城市商业变化规律。
期望对更多城市的冲击后复苏,有所启示。
01
北京:率先度过第一波高峰
从百度疫情搜索指数看,北京疫情达峰日期约在12月12日(12,739,149),历经两周之后,12月26日已跌回峰值的32%,是统计周期均值的51%,基本已走过第一波高峰期。
从地铁客流看,北京地铁客流最低点出现在疫情达峰日三天后的12月15日(157.48万),12月26日,已上涨至统计周期均值的220%,超过了“新十条”前。但仍只有2021年均值的68%,2019年均值的52%。
可见,在首波疫情冲击过后,北京城市出行已处于恢复期,但距离疫情影响较小的去年,以及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
而在票房表现上,阿凡达上映的周末、圣诞节前后的票房出现明显高峰,其他时间呈现平缓上升趋势。
排除排片因素,就12月14-26日的票房均值看,已回升至2021年均值的85%,2019年均值的53%,可见民众的休闲娱乐热情已逐渐显现,但仍有较大回弹潜力。
线下实体商业呈现景象也基本与数据体现相符,上周末北京已出现多家餐厅排队等候,朝阳大悦城的呷哺呷哺平安夜当天堂食接待了近600人,营收近8万,创下了近3年营收新高。
石景山山姆也回到了往日人流。北京环球影城平安夜客流量超过了25,000人,侏罗纪世界大冒险、变形金刚:火种源争夺战等热门项目的排队时间则达到了90分钟左右。
石景山山姆会员店12月25日实拍
北京环球影城12月25日游乐项目等候时间
02
成都、武汉:周期尾端,趋势向好
成都、武汉双城的百度疫情搜索指数在同一天(12月15日)达到顶峰,12月26日,分别跌回峰值的22%、21%,均值的42%、40%,基本同步迈入周期尾端。
从地铁客流看,成都、武汉的公共交通流量谷底同时出现在疫情搜索指数达峰的一天后(12月16日),12月26日的客流量则分别上涨至统计周期均值的139%、153%,疫情指数达峰10日后,仍低于“新十条”颁布之前,但复苏趋势明显。
成都12月26日地铁客流量达474.96万,约为2021年均值的97%,2019年的124%;而武汉仅为204.18万,约为2021年均值的74%,2019年的61%。
而在电影票房上,12月14-26日区间内,两地的整体趋势也基本一致,疫情干扰越小,电影票房越高。但成都民众的观影热情受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武汉,12月14-26日期间,票房均值看,成都已恢复至去年的98%,2019年的69%;而武汉仅为去年的61%,2019年的39%。
两地城市人民的消费热情,以及商业活跃程度上,也呈现出来了程度上的明显差异。
上周五,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的中超联赛观众达到31,518名,创下赛季新高。春熙路开始重现往日繁华,全城关注的SKP,多家门店大排长龙。
成都SKP排队人流 | 来源:淘房志
圣诞档期,成都还迎来了龙湖成都蜀新天街、青羊新城的西环·壹方里、天府新区三利广场内的爱琴海购物中心和天府789商业街区1期等多个项目的齐开业。
成都SKP的BUTTERFUL & CREAMOROUS 12月24日
而武汉作为高校齐聚之地,受提前放假、春节影响,整体消费活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过随着整体社会节奏复苏,购物中心已基本恢复正常营运,圣诞节前夕,也迎来了星巴克臻选武汉巴公房子店启幕、Happy站台回归、洪山万科广场Viviland的开业,整体呈现向好态势。
洪山万科广场Viviland开业
两城对比,颇感唏嘘,武汉受到2020年疫情爆发重创,近两年整体发展“开倒车”(从武汉2021年的地铁客流量,甚至不如2019年就可见一斑),虽处于恢复阶段,但距离往日活力仍需时间;
而成都则凭借其巴适的“宜居性”,逆势爬升,成为了品牌青睐、购物中心扎堆开业的新星之地。在各类新店、新品、新场的刺激下,蓉城即使是面对疫情极其汹涌的冲击,整体消费的韧劲也要更为突出。
03
广州、西安:大病初愈,初现向上
广州、西安作为一组,这两个城市,尽管一南一北相隔甚远,但今年下半年受疫情困扰时间都比较长,而从各项数据的走势情况来看,也有比较明显的相似性:
一是他们疫情搜索指数的趋势线特征较为相似,即在峰值停留时间较长,且统计区间内方差相近,均为3.36E+12;
二是地铁客流表现出的出行特征也较为相似,主要体现在统计区间内两城工作日日均地铁客流/周末日均地铁客流的值较为相近,分别为1.56、1.53。
从百度疫情搜索指数看,广州出现了双峰值:12月16日、21日皆高于580万,过程中除了12月19日跌至542万外,12月16-18日、12月20-22日均高于560万,在波峰维持了接近一周时间;
西安则在12月18日出现疫情搜索指数的峰值,但前后的12月17日-20日其搜索指数均高于530万,整体波峰状态维持约四天左右。
12月26日,两地的搜索指数下滑至统计周期均值的93%和69%;峰值的61%和38%。可见,两城均已度过高峰期。
在出行表现上,两城均在12月20日(分别是疫情搜索指数峰值后的第四天、第二天)到达最低点,12月19-23日当周工作日客流低位表现明显,但截至12月26日,已呈现明显的恢复态势:
12月26日,广州地铁客流已恢复至统计周期均值的116%,2019年均值的47%,2021年均值的55%;西安则分别为103%、56%、52%。两城的民众出行意愿均呈现逐步向好趋势,但距离回到疫情常态化时期仍具有较大差距。
南方财经采访到广州酒家环市东路店负责人,对方表示:“客流肯定还没有恢复到9、10月份的情况,但慢慢地也在恢复。比上一周要好点。比如星期六日上午的客流是要明显上升的。”
南方财经采访视频 | 来源:网络
电影票房呈现与地铁客流类似趋势,两城票房均在圣诞周周末到达峰值,且显著高于一周前的阿凡达上映周,说明第一波“阳康们”已出动观影。但从数值来看,广州12.14-12.26的票房均值为2021年的68%、2019年的42%;西安为52%、34%,仍具有较大回弹空间。
这一南一北两城均在11月末进入疫情重灾期。广州11月的感染者日增四位数,社会面防控措施强化,十二月初政策放开,烟火气短暂回归后,再次步入高发期;11月末的西安也曾经历过全城静默,12月初短暂向好的态势。或许是较为相似的经历,带来了类似的数据表现,而这样的相似,则反映出了更多城市在疫情之下,可能都会走出类似的发展轨迹。
目前,两城线下实况也呈现出了回暖态势。圣诞节前后,西安SKP、赛格国际购物中心、老城根Gpark等多家商超将营业时间调整恢复,人流量出现明显回升。
西安多家购物中心恢复经营时间
接连经历11月、12月两波疫情冲击的广州,也终于在圣诞节前后迎来了人流回归,多家奶茶店营业额恢复超过八成。近日,白云区、增城区、荔湾区,均官宣了迎春花市的举办。
广州购物中心人流恢复
04
上海、深圳:峰值已过,谷底挣扎
上海、深圳两城是七个城市之中,最晚达到百度疫情搜索指数顶峰的。两城百度疫情搜索指数峰值均出现在12月22日。随之,两地也同步在12月23日,创造了工作日地铁客流最低值。
从12月26日的数据来看,上海、深圳疫情指数分别为统计周期内均值的139%和138%,峰值的71%和64%,仍旧处于高点;地铁客流则分别为统计周期均值的57%和66%,仍旧远低于开放前的水准,可见疫情达峰后的一周内,两城仍沦陷于疫情高峰期之中。
而从电影票房看,与其他恢复期的城市不同,12月14日-26日内,上海、深圳的观影情况明显是前低后高。峰值均出现在疫情尚未全面爆发的《阿凡达:水之道》上映的当周周末。而民众面对疫情威胁的圣诞节档期,票房下滑巨大,观影热情被病毒抑制明显。
但虽然两地趋势同步,但具体数值上仍有较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放开后的工作日地铁客流/周末地铁客流比值看,上海为2.14,深圳为1.61,;其次,从绝对值看,上海的圣诞节当天、统计周期内均值及2021年均值,三者分别为175.7万、606.8万、977.96万;深圳则分别为183.67万、463.9万、596.25万。上海的降幅明显高于深圳!
不难发现,同为一线城市的两城,上海似乎由于受到连续的强疫情管控打击、冬季低温影响,民众线下外出娱乐消费欲望降低、各大商业预期减弱更为明显。“非必要不外出”已经深烙在了上海民众心里。
据联商网12月23日的实地记录,正处于高峰期的上海,多家购物中心呈现门庭若雀景象,即使是世纪汇广场,日常领跑全上海商场客流量标杆的项目,也不尽如人意。而在圣诞周末,大部分商场人流也较少。
12月23日中午的世纪大道地铁站
12月23日中午的上海世纪汇
深圳也呈现出类似光景,购物中心等室内商场客流减弱明显。据蔻蔻椰创始人郝鑫透露,由于员工、骑手病倒,平时店均40万左右的月营业额,这一轮疫情中,基本上降幅超过了50%。
相比室内,户外娱乐场所则相对状态较好,如有网红偶像的迪士尼乐园,在“奇幻冬日巡游”、“奇梦之光幻影烟火秀”、现象级IP玲娜贝儿的加持下,圣诞节期间仍旧有部分项目需要排队一小时左右,部分圣诞市集也重现了往日烟火。
12月23日晚的上海外滩中央广场圣诞市集
而深圳相对温暖的气候,让民众仍旧有较强的外出意愿,圣诞当天下午,多处城市公园呈现了出了欢声笑语。
12月25日的深圳圣诞市集
05
结语
综观七个城市,不难发现两点。
一是,城市恢复期与过去几年里,疫情带来的冲击轻重呈现正相关。“重症”过的城市,都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如2020年初,封城76天的武汉,三年后的今天仍未完全恢复元气。22年经历了3个月封控的上海,“不要再得病”的心理阴影似乎也还未从民众心里褪去。
而相对“轻症”的成都、深圳,则具有更强的回弹力。当然,这或许和天气、当地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关,但另一方面,或许也和过去几年里,疫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困扰更少,让他们幸运地不用被PTSD所困扰,在冲击面前心态更好有所关联。
二是,即使数据上有区别,但大部分城市在疫情冲击下,实体商业的变化趋势是接近的。我们可以这么概括出这么几条规律:
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公共交通出行持续下探;
在疫情达峰后1-3天内,人们的出行意愿达到最冰点;
这一冲击会持续一周以上,但有望在10天左右开始反弹;
以北京为例,达峰两周之后,实体客流有望恢复到本轮疫情爆发前的水准。
尽管,目前的复苏更多是小周期内的向上恢复,距离2019年状态仍差距明显,但还有一点,我觉得是重要且明显的:
新店、新场或者是热映大片等新鲜消费内容的刺激,会推动客流的复苏。
在这个魔幻到不可言说的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我希望通过这些梳理和观察,给到在各种不确定性下熬过了一整年的同行们,一些可见的参考和确定性。
也许明天不是晴天,会有霾、会起风,甚至还会有点下雨。也许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太能回到艳阳高照的日子里,但我们开始慢慢看清,眼前的黑,不再是难明的长夜。
我们也能开始看到,那些被黑夜无情扫过的土地上的某些地方,已经迎来了太阳升起的曙光。
于是我们知道,太阳终将升起。
希望大家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保护家人,
愿我们在白昼里相守、相聚、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