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领商业评论

熙领商业评论

公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330

总访问量:266708

2022的商业地产:放下鸡汤,面对现实

2022年05月26日

评论数(0)

上海外滩江景2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熙领商业评论

封控60天,有朋友叫我写点什么。前一段各种事情兵荒马乱,一直也没有心情,中间抽时间看了不少文章,都是为疫情中以及疫情后的商业加油或支招。

我也很想写一篇这样的东西,但无论怎么想,都不知道怎么下笔。现在的商业地产到底是怎么样一个情形?

前两天,和一个地级市的老兄通电话,他管理的场子,经过年初两次疫情,现在客流量只有每天3000多人,结果商业协会的人来考察的时候说:

你这里人流还可以么,比其他地方强多了!一个商业自媒体的朋友,给我说,今年90%的商业品牌,都不赚钱。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但最少这段时间,老丹沟通过的一些商家,基本都不乐观。

前一段和一些商业圈的朋友聊天,说你在上海,对疫情后商业的影响,应该是有经验的。

我说我真没经验,上海以前能做到精准防控,基本没有大规模封过,这次也是第一次,影响,可能要结束后才会慢慢的显现出来。

但从老丹前两年接触的全国不同地方的商业来看,如果是短期的停业,比如一周两周,会有些影响,但还好。如果超过了一个月,影响就很明显。超过两个月,无论大小,冲击就非常大了,因为对于很多商家来说,一年有两个月没有营收,基本全年的利润就填进去了。

更不要说不定期的停业,对什么商业都属于慢性放血。

现在市场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候,什么艺术国潮Z时代,都不是救命稻草。

我们看到这个是流量密码,那个是流量密码。

现在真的没什么密码。

那么,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做为商业地产,应该做些什么?

01 

小开源,大节流

无论是什么生意,赚钱都不外乎两个方面: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提高收入,现在是很难的事情。涨租金就不要想了,能少免租几个月就不错了。

那么这就需要在现有的资源下,寻找更多的盈利渠道。现在很多购物中心,都在尽可能的提升商场内的有效使用面积。主要的方法,可能有下面几类:

第一种,是铺位的再组合。

曾经的购物中心,以主力店及大型快时尚等为主力业态,配合其他零售餐饮等,构成了商业中心的主流配置。

但这两年首先以影院为代表的主力店,吸金与吸客能力均大幅下降,很多快时尚类也举步维艰。很多购物中心发现,传统的大店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个性化的消费时代。

所以现在有一个趋势,叫‘购物中心的类百货化‘,就是很多购物中心的零售,铺位变小,或者采用中岛式,同等面积下,增加品牌的丰富度,从而拉长消费时间与链条。

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购物中心,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品牌数量受限的问题,而且租金也会有一定上升。

我们团队去年做了两个改造项目,都是面积不大,如果按照传统购物中心的方式去做,第一空间不好排布,第二可能就三四十个品牌就满了,就会出现消费者说的:“太小了,没啥可逛的!“

铺位的精细化组合,可以很大程度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对于很多品牌来说,由于市场下滑,已经很难支撑大铺位的租金,较小的铺位也可以增加他们经营的灵活性。

铺位再组合的后面,其实是购物中心的运营思路,正在发生变化。

第二种,是对于灰空间的灵活使用,包括中庭,走廊,连廊等,通过活动、展览,特卖以及花车等形式,增加可营业面积。

这个方法,我们在以前的很多文章里都说过,这要求商业项目在运营管控中,更加的精细化,好的商业项目,花车及广告位等收入,可以占到15-20%都正常。

以前赚钱容易,大家意识不足,都觉得大中庭宽连廊多么高大上,最近看了些场子,原来高大上的地方,都变特卖场了。

但是精细化运营,并不是你把公共空间填满就行了。你要考虑合理使用空间的基础上,还要保持良好的体验感,同时,花车货品等的配置,也要和自己商业的定位协调。

我就见过一个还不错的中档精致型的购物中心,中庭一排内裤和袜子特卖,那感觉就像迪丽热巴穿着兜裆裤,很影响个人情绪。

对公共空间的灵活使用,不是过度使用,怎么把握好这个分寸,需要对自己的项目定位和消费者有深入的认知与理解。

开源,还包括对车库和广告位的使用等,但所有的这些,其实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少数重奢,以及资源禀赋特殊的项目,其他商业总体营收的下滑,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现在能做的,我称之为小开源。

而对应的,是要大节流。就是严格控制成本。购物中心主要的运营成本,除了财务成本外,主要是管理费用,物业费用,推广费用等。

精细化的流程管控,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工作,从而节省人力。同时,通过对数据系统的应用等,也可以极大的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更重要的是,精细化的运营,可以与前面的开源结合,形成更有效的盈利模式。

推广也面临改变,原来购物中心,经常一场活动上百万,一个展览几十万,随着自媒体等新方式的发展,这种大型活动的影响逐渐消弱。同时,新兴消费层更注重传播的互动性与精神共鸣,所以传统的那种仪式感很强的大型活动,必然会被更小的、但更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推广替代,这样就意味着,推广部门要有更好的创意精神,以及更深的成本意识。

物业也是,以前能耗高一点没关系,但现在每一分钱都要省出来。这对物业管理的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一些新技术的使用,例如节能技术等,都会得到更多重视。

商业地产的精细化运营,是可以省钱的。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成本控制的意义,可能还要大于效益提升,因为前者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后者的弹性已经很小了。

02 

消费面对现实

封控期间,有个朋友问我,说老丹,现在我这边空铺越来越多,你看我是不是多引进一些新兴业态?

我就问了他一句:

如果你这里连便利店都活不下去了,你哪里来的信心开家剧本杀能活?

上海封控60天后,不管什么时代的人,你问解封后最想干什么,有想喝咖啡的,有想吃火锅的,有想看电影的,有想露营的。

没有几个人说我要去买盲盒!毕竟保供盲盒已经开的够多了。这几年消费升级这件事,连最敢忽悠的‘大师’们都不太好意思说了。’Z时代“研究养活了一堆”专家“,结果发现真正的稳定消费其实还是在生活层面。

即使根据最简单的马斯洛原理,人也要物质生活满足后,才能考虑精神生活。老丹从去年开始,在不同的论坛上,一直宣扬一个观点:商业创新是必要的,但要考虑消费分类与层级。

个别有特定区位,或特定客群的项目,例如一二线城市中心区域,辐射面广,客群基数大。或者大学城这类的,年轻客群集聚性高。这类项目在发展策略上可以奔放一些。其他的大部分项目,都要考虑消费的属地特征与可操作性。

这两年一直被宣扬的所谓“颠覆性创新商业“,例如一个场子大部分是动漫文创,或者电竞潮玩,对于绝大多数商业来说,成功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这两年,就算是一些占据了很牛的商圈,号称把年轻文化做到极致的商业,换铺率也非常感人。

我们经常看到的商业地产鸡汤文,会告诉你这个项目引进了什么网红店,哪个项目引入了什么主题,看着多酷多好!

但很少告诉你:他们周边的消费特征是怎样的?这些主题运营情况好不好?老丹经常给同事说,看到一个新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随便吹捧,想办法去现场看一下,客流,消费,这些骗不了人的。

从这两年的市场情况,大多数成功商业,都是采取了以基础消费,即零售与餐饮为主体,同时结合与核心客群直接相关的特色主题,形成具有复合性的消费链条。

可以有文艺,可以有IP,也可以有网红与打卡,但必须要考虑核心客群是否会复购。做商业,不要老想着取巧。

以前我就说过,在市场需求成立、竞争强度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首选基础与高频消费,在有些时候,这些消费是可以救命的。

这次封控期间,我们团队开了一个社区商业专栏,因为我们发现,无论在什么样的形势下,以基础生活消费为核心的社区商业,始终是处于被需求的状态。

特别是一些在空间、业态、品牌、主题以及IP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及特色的社区商业,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以及稳定性。

你说这些不是创新?当然是,但是这些创新,是在周边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做的提升,而不是凭空造点需求出来玩概念。

不知道商业地产人发现没发现一件事。

就是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大家还能憧憬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可这次,封了这么久,很少有人说这个了。因为真的报复不动了。相反,大家的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

这次上海封控,不管70、80还是90后,共同的经验都是,在生存面前,什么LV限量款可能都比不上一袋面包。

年初的时候,我在一个论坛上,就提出“消费的回归!“

认为最少在未来的2-3年内,城市消费创新会更多的围绕生活需求发展。

而商业创新的机会,在于用同样甚至更低一点的价格,创造更好一点的生活质量。

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

1  商业空间及景观的重塑,老丹在疫情中,问了很多朋友,解封后首选的商业,几乎都是那种空间舒适,有广场,有露台,有室内外呼应,有一定格调的项目。

人们会对环境会越来越敏感,同时,在品牌同质化依然比较严重的今天,空间的体验感与亲和性,会为你的商业带来更多的客流。

2  品牌的进化,业态还是那些业态,但品牌不一样了,比如现在国潮,高街,以及设计师品牌等。其实都反应出了消费的变化,更有设计感,更有个性,但不要太贵,类似的需求会成为主力。

这代表了一个心态:“虽然我没太多钱,但也不愿意随波逐流!“

这种心态,会极大影响下一步的零售市场,特别是在一线及二线上城市,快时尚称霸的时代,不能说结束,但必然开始走下坡路。

3  运营模式的数据化,比如CRM以及数据管理体系。这种体系能帮助项目更精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提升运营的效率,提升有效客群的忠诚度。

这次上海疫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购物形式:团购。随着本次疫情的结束,这种形式可能是昙花一现,但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社群消费的强大潜力,商业,特别是一些社区商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属地基因,通过数据体系,来进行有效的社群运营,对于商业不仅能提升消费,还能增加抗风险能力。

创新是体系性的,包含了环境,空间,主题,IP,业态,品牌、运营等,单一元素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看别人搞了个艺术,你也去学一下,明天看人家做了个打卡点,你也来一个,后天隔壁开了个网红店,你赶紧贴装补也招一家。

结果天天忙的半死,可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

03 

适应与改变

现在的商业,进退两难。已经开业的不用说了,运营不稳定的危害大家都知道。现在需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对于现有商户,一定要尽可能的保留住。现在不像以前了,以前这家不行了,我可以招下一家,现在很可能这个不行了,下一家在哪里鬼才知道。所以免租和扶持政策,在自己财务还能支撑的情况下,该给就要给。以前争的是市场,现在争的愿意和你共渡难关的伙伴。

另外,运营模式要多样化。老丹一直不认同直播是实体商业应该去做的事情,最少不是重点该做的事。甚至有时认为,直播其实对实体商业是一种伤害。但那是在正常时期,在特殊时期,直播和电商也许可以续命,最少可以给部分零售续命。正常时期,有些模式可以不用,但非常时期,要保留变通的能力。

此外,业态的配比,也会有一些调整。以前大家做不好商业,最后还有一条路就是餐饮,不管怎样,大部分餐饮还是能支撑的。但出行受限的时候,餐饮反而成为最弱的一项,看一看上半年餐饮倒闭数量就知道了,一些经营方式灵活,运营成本低的中小型零售,可能存活率反而还高一些。

在业态的配比上,也要考虑一定的平衡,把商业押宝在某一大类上,风险是很大的。至于还在招商中的,可能更困难。

首先,是开业率的问题,一般来说,新开业商业项目,开业率不宜低于80%。但今年了解到很多商业项目,招商到50%就推进不下去了,浓厚的观望情绪弥漫在整个行业。

大型连锁品牌的保守策略,必然会影响商业的招商进程,未来商业招商,要扩大招商选择范围,过去的所谓品牌资源库,可能很多都是无效的了。

一些新开业商业,可以多考虑一些本地商家,虽然也很难,但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另外一个,就是走出去,把网撒的更远一些,我们在去年,要求自己的一些社区商业招商去扫街,去陌拜,去储备更多的备用商户,就是因为靠以前的商户资源积累,已经很难支撑不断的退出与调整了。

未来很长时间内,既要保证开业率,又要让商家符合项目的整体定位,可能是大多数商业地产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毕竟不是每家商业都是SKP。

04 

战略抉择

前几年,我们说战略不多,哪怕是说到战略,其实大部分也是市场的应对策略层面的东西。因为在市场良性且平稳的情况下,做好技术层面的东西,基本就不会有大错。但今年,我经常会和业主谈起战略问题。

比如,你的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战略?因为进入战略,涉及到对未来趋势的研判,对自身资源的认知,以及对项目优劣势的分析、进入市场的方式等等因素,特别是在进入战略中,要进行完善的财务评估。现在的市场容错度越来越低,如果不能对自己企业和项目有一个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那么技术再强也不行。

第二点比较重要的,就是战略选择中的资源分配问题。以前市场形势好,又好卖又好租,所以花起钱来,自然可以松一些,但现在费用越来越少,那么,有限的费用及资源,怎样用才能发会最好的效果,这是需要抉择的事情。

比如去年,有一些商业运营不好,找我们咨询,往年,我们可能会给出一个一揽子计划,比如主题再造、空间调整、景观改造、业态重组等等,

但去年,在和业主方沟通后,大部分给的建议,都是最紧迫最核心的一些诉求,例如增加空间和铺位的有效性,业态品牌的适当调整,运营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等等,同时,还要做财务的敏感分析,评估投入产出比。

一方面,是因为业主方资金有限,另一个方面,是市场对那些表象化的理念反馈一般。这种时候,再去讲一些概念,说一些故事,可能意义不是很大。就像游泳遇见恶劣天气,都快淹死了,我想很少有人,会再在这时考虑泳衣是不是漂亮。除非你是个美女,而正好有个LSP开着游艇在旁边。

所以,怎样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是项目战略层面的,其实更重要的,还有公司战略层面的。包括公司对市场的进入战略,公司的财务体系,公司的资源分配等。越是困难的时候,战略越重要,因为试错的机会更少。

而现在,很多商业地产的业主,依然没有从根子上,想清楚该怎么做,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是不行的。我们怀抱希望,并相信低谷一定能过去。但最少在2022年,要放下鸡汤,面对现实。

想办法,先活下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熙领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