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频道

摩根频道

公告

摩根频道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深度报道。

统计

今日访问:231

总访问量:442442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拼多多如何破局“乡村商业”?

2021年03月03日

评论数(0)

近日,专题片《摆脱贫困》在央视黄金时间热播。专题片第六集《家国情怀》播出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乡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故事登上了热搜。

去年春天,中国工程院院院士朱有勇来到云南澜沧云山村,进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直播带货。直播当天,当地生产的25吨土豆在拼多多直播间被一扫而空。在澜沧县,朱有勇院士把电商直播作为“新农具”,全力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脱贫。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登上热搜的背后,电商正在成为乡村地区产业脱贫的重要方式。

农村 “新基建”,电商助农成为“新常态”

在扎根乡土的过程中,朱有勇院士发现当地农民在市场和品牌的理解上还有些欠缺,尤其是对于电商、直播等新事物,普遍还处于知道但尝试不多的阶段。于是,2019年11月,朱有勇院士联合拼多多讲师共同为学员普及电商知识,带动当地农民拓展销售渠道、培养品牌思维。

朱有勇院士的发现其实很有代表性。不同于很多沿海地区的乡村,内陆很多省份的乡村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乡亲们通过电视、手机能够从网上了解很多信息,但其实商业意识还很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的商业基础条件其实是比较差的,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的商业基础设施条件有限,在区域分布上工商业也都以人口密集的城镇为主,另一方面在前期建立的农产品上行体系下,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只处于生产环节,大多并不直接参与产品流通。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大多数乡村地区的人们务农意识很强,但农商意识较弱,一些真正优质的农产品,没有真正的为农民带来一个较为合理的附加值收益。

电商助农脱贫的关键,恰恰在于启蒙了乡村地区的“农商意识”: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的实际效果,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营商意识,进而带动贫困地区实现摘帽脱贫。

实际上,农产品不缺上行渠道,缺的是可以提供高附加值的优质渠道。

这也是为什么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直播带货,往往能够快速向上流通:供应链更简单,留给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更高。农商意识是基础,电商平台则是渠道工具。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电商正在成为农产品上行的“新农具”。

专题片《摆脱贫困》第四集《合力攻坚》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甘肃陇南,为了让当地农民熟悉并懂得使用电商这个“新农具”,当地政府提供设备,联合拼多多等电商企业为农户培训,电信企业架起5G基站,中国邮政开设电商服务点,以电商产业落地乡村,帮助贫困村庄摘帽脱贫。

电商助农脱贫的“陇南模式”成功之后,也被推广至近三分之二的国家级贫困县。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扎根乡村,电商产业也在不断向农业领域延伸,降低农产品入市的门槛,也成为脱贫攻坚的新渠道。

如今实现全面脱贫之后,电商助农正在成为乡村的一种“新常态”。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助农脱贫的过程中,实际上搭建起一整套扎根农村的商业基础设施。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与电信企业、中国邮政等社会力量,也正在不断改进乡村商业的基础条件。

这将对乡村地区的商业环境将持续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在开拓农产品上行优质渠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培育乡村地区的“商业土壤”,进而促进农业产业与消费产业的深入融合。

把10万“新农人”留在乡村,推动第一产业价值上移

乡村商业基础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之后,下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让乡村中的“农商业”运行起来。实际上,电商助力脱贫攻坚,核心点在于让农民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是把第一产业的链条向上拉高,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中去。

由于大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就业机会等原因,大多数乡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是净人口流出大于净人口流入。也就是说,人才成为了乡村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农业人口缺口将达350万。

要想真正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电商流通环节,人才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电商产业向乡村扎根,也吸引了部分人才从城市向乡村回流。

“我们今年在拼多多已经卖掉7000万元鲜食玉米,2021年预计销售至少过亿。”穗康电商总经理吴阿东对媒体表示。

1998年,吴阿东到北京中关村从事电脑配件销售,2002年他加入微星科技,一直做到微星科技副总。2019年,吴阿东和他的前微星同事一起,正式组建了穗康电商公司,深耕农业电商,截止去年12月,穗康在拼多多的全年鲜食玉米销售已经突破7000万元。

毅然放弃优渥条件,投身乡村与农业的不止吴阿东一个。作为一名已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毕业的留学生,赵闫回到故乡新疆乡村种枣、办厂、办合作社、成立电商公司,把新疆乡村的优质农产品卖往全国各地。

像吴阿东和赵闫这样的人才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农人”。

从2015年开始,拼多多在聚集了第一批农产品种子需求后,就不断稳定产区供给。除此之外,平台提出“新农人”体系,引导高等教育人才、互联网新兴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2018年,为解决人才问题,拼多多创立了”多多大学“,通过“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不断为乡村地区输送人才。此前,“多多大学”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

在很多传统行业,存在着一个“橄榄球”模型:一个行业发展好不好强不强,很多时候不在于头部企业本身的实力,而是腰部企业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于“农商业”来说,也是如此。电商产业能不能稳稳的扎根乡村,不在于头部人才能够创造多大价值,而是能不能够把更多的“新农人”真正留在乡村,留给农业。

在第一批“新农人”的带动下,不少创业者纷纷分享自己的心得,并带动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乡村创业中去。据悉,目前拼多多平台已经带动全国超过10万民名“新农人”返乡创业。

“新农人”返乡创业,本质上是在推动第一产业价值链条向零售业转移。而推动第一产业价值上移,需要“聚人气”更需要“得人心”。把人才吸引过来是第一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后,只有通过农村电商产业化,以及有足够的价值再分配,才能够留住人才,振兴乡村。

这样是拼多多深入推进“人才本地化、产业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的原因:通过平台对生产链条、零售链条价值的再分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留在乡村,带动更多乡村地区创造产业,为更多农民创造利益。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构建农村商业生态的“自循环”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下一步就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使农民在与市民及社会力量的联合创业创新过程中收入真正得到提升,才能进而促进农村消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怎么才能够推动产业融合?关键在于让社会资源和创新更多的向乡村倾斜,并形成一个商业上可以正向循环的方案,也就是说,让农业、农村、农民真正参与到二三产业中去。

云南省云龙县的成功脱贫经验或许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

去年8月份,在上海、云南两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拼多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捐赠240万元资金,在云龙县诺邓镇马金桥村民小组落户诺邓火腿“扶贫车间”,年底车间投入使用,预计可达量产值6000万,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务工约1万次。

除了诺邓火腿,在云龙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上海消费市场,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下,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不难发现,云龙县的成功在于探索出了一条让农业、农村、农民深入到二三产业的可行路径,社会力量投入+挖掘当地产业优势+第二产业落地+电商变现的协作链条下,成功地促进了乡村一二产业与一线市场的无缝连接,进而把更多的产业价值留到了乡村,留给了农民。

随着社会资源和创新向乡村地区倾斜,这样的模式并非不可复制。

去年10月份,黄峥在内部讲话中指出,拼多多要在农业领域继续做大量重投入和深度创新。拼多多CEO陈磊也表示,农业是一个触及人群最广的行业,未来,拼多多将进一步投资于农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技术和业务。

更多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投入,对于农村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来说,也具有务实意义。而对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而言,这种投入也意味着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总体而言,振兴乡村是一盘大棋局,而棋眼就在于构建一个乡村商业生态系统。即,要把农业与零售业、服务业“拼出”扎根乡土的新行业、新生态,进而形成乡土商业生态的“自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社会企业的持续投入,也需要乡村“新农人”们的创新和奋斗。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三农”建设的持续深入,这样的乡村商业生态系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和图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摩根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