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的专栏

科技唆麻

公告

文集

科技(233)

统计

今日访问:451

总访问量:2557698

以产业互联网为抓手,京东开启扶贫新趋势

2019年10月18日

评论数(0)





企业战略思想家  C.K. 普拉哈拉德在著作《金字塔底层的财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


企业可以用创新的商业实践帮助消除贫困,让社会更公平、更人性化。


在他看来,商业企业如果不把穷人当成受害者或者负担,而把他们当成有韧性、有创意的企业家和有价值意识的消费者,把贫穷和匮乏当成资源和机会,那么赚钱的同时也是在行善。


在商业文化不断的浸润之下,“商业是最大的慈善”的确正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商业企业们纷纷将目光投向贫困地区,寻求一条能将扶贫与自身业务相结合的商业路径。


浪潮之中,让扶贫搭上电商的快车,一直被大众寄予厚望。 有开辟专区瞄准农产品上行的,有将“夫妻店”搬到线上解决消费的,方式不一而足,但大多止步于单线业务,难以形成产业联动。


换言之,扶贫不只是一项事业,而是涉及贫困地区的社会方方方面的一项产业。 而入选 2019 网络扶贫十大案例的京东的“扶贫3.0”创新扶贫模式便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作为由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与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颁发的权威奖项,京东“扶贫3.0”的入选不仅是对其扶贫成果的认可,更意味着产业互联网扶贫的模式将成为互联网扶贫的重要趋势。


而就在刚过去的国家扶贫日,京东公布了一系列扶贫成果: 三年实现扶贫销售超六倍增长、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上线商品超 300 万种,实现销售额超 600 亿元,直接带动 80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同时发布了“2019产业互联网扶贫报告”,对产业互联网高速成长下的电商精准扶贫趋势进行了深度分析。


换句话说,只有看懂了京东的“扶贫3.0”,才能看懂产业互联网扶贫。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从京东入手,深度地聊一聊产业互联网扶贫。

01  电商扶贫欠缺什么

既然将产业互联网扶贫看作是未来的趋势,那么有必要将此前传统电商扶贫做个梳理。 所谓电商扶贫,实际上有两个方向: 上行和下行,除了将农产品卖出去,还要将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卖进来。


按 C.K.普拉哈拉德的观点,扶贫是一体两面: 一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加收入,二是消除贫困地区因收入过低而遭遇的各种匮乏,帮助贫困地区消除城乡之间的工业品价格歧视。 两手抓,才能真正让贫困地区实现正向循环,产生造血能力。


下行,对应的便是供应的匮乏; 互联网连接万物,使得理论上可以满足贫困地区一切需求,但直到近年才以“下沉电商”等形式。 一方面,源于移动互联网、物流等普及到位,并借助社交拼团等方式打掉了上手成本; 另一方面,在于贫困地区的真实需求被发掘。


春节总会掀起山寨品牌吐槽热,诸如“雲碧”、“粤利粤”充斥贫困地区市场。 原因在于我国有着极大的市场纵深,商品层层分销才能触达末端,大量成本沉没于流通环节,深耕一二线城市的品牌自然难以维持统一的价格体系。


通过削减冗余流通环节“下沉电商”的确成功了。 但其本质是将“夫妻老婆店”搬到了线上,也就是“存量需求线上化”,存在着明显的天花板。


上行,对应的则是收入的增加; 它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平台型电商。 看中农产品与消费者“直连”的不少地方与平台合作,以网店形式推动农产品走出大山。 但平台型电商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生态,营销推广直接决定销售业绩,但这也正是贫困地区的短板。


第二阶段的社交电商,不再依靠平台的流量玩法,转而瞄准规模小、数量多、市场组织能力差等问题,以大数据营销、C2M反向定制等方式实现农产品低价实现“直连”城市的餐桌。


但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只是解决了“成交”的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竞争力没有提升,依然处于利益分配的末端; 另一方面,仅限于零加工或粗加工,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缺乏抗风险能力。


可以这么说,因为无法平衡好扶贫的一体两面,传统电商的扶贫模式一直面临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曾表示,第一代电商扶贫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作为超级营销渠道,帮助贫困地区将其自身生产的特色商品营销到全球,这种模式在早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也是电商扶贫的重要模式。


但是,这种电商扶贫模式,并没有将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在扶贫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通过技术创新,将产业互联网引入到电商扶贫之中,有利于将新一代技术对扶贫的动能完全发挥出来,从而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02  为什么以产业互联网扶贫

乔治·奥威尔曾对“贫穷”有过一个相当精彩的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 ”用大白话说,因为资源的匮乏,悲观的穷人只顾得上眼下的生存,而难以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并做出未来规划。


在我看来,产业互联网扶贫的本质,便是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得见未来。


其一,产业互联网技术赋能于贫困的根源;


电商扶贫失败案例很多。 源于在商品经济时代,必须在生产端引入高水平加工能力提升商品附件值,否则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 但现实是一缺人才,二缺技术。


产业互联网核心的 AI、大数据、IoT 等技术最擅长的,便是通过将现实生产的一系列环节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不断迭代优化。 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更可以通过云计算为依托、低门槛实现互联网技术赋能。


以最典型的跑步鸡为例,其率先使用了区块链溯源及鸡脚环等物联网技术,每只发放给农户的鸡苗都会佩戴脚环记录步数。 散养+每周三次水果蔬菜供应下,每只鸡必须“跑完100万步”。



 

生长周期超过 160 天后,京东就会从农户手中收购回来。 由于吃得好、运动足,跑步鸡的口感非常好,在京东平台上时常被一抢而空。


不只是跑步鸡,京东还在长白山的两个养殖园区实现了 AI养猪。 在 100 多栋山黑猪猪舍中,京东部署了基于 AI猪脸识别、IoT、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


通过机器人饲喂、全程可溯源,生猪出栏时间缩短了 5-8 天,每头猪的饲养成本降低 80 元,推广到整个中国养猪业每年可以节约行业成本至少 500 亿元。


其二,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必须依赖产业互联网;


如果长期关注国家的精准扶贫事业,其实不难发现经常有一些“算不过账”的案例。


比如,为了贫困户通过种植水果实现脱贫,政府需要修路、通水通电通信建设、发放贷款,专家技术支持,成本早已超过了贫困户的收入。 甚至有人说,不如直接把钱给贫困户平分。 毕竟,在欧美国家,救济往往是直接发钱了事。


但账却不能这么算。 欧美国家的这笔钱,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卸下了对于贫穷的责任。 而在我们国家,更看重使贫困者自力更生,激发出自强自立的干劲,形成自尊自信。


而这也是以往的电商扶贫难以触及,必须以产业互联网扶贫实现的一环。


从 2016 年 1 月京东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京东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就已摸索出培训→金融→农资→安全→运输→销售→品牌→招工等八大环节的帮扶体系,着眼于从全产业链入手打造闭环的扶贫机制。


这意味着,贫困地区得以深度参与到全链条中,一方面,衍生出的更多更多工作岗位帮助更多人实现自力更生; 另一方面,将更多的利益分配环节留在贫困地区,激发了人们的干劲。


其三,不断提升对于贫困理解以调整策略;


国家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一方面在于“扶”起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也有维持政府与基层之间紧密联系的考虑,在农业税取消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能及时调整优化。


对于企业扶贫而言亦然,只有真正参与到贫困地区的社会分工中,才能深入对于贫困的理解,不断调整扶贫策略,及时增加业务板块。


京东就在以基本盘业务支持之外,拓展出了京东农牧、京东数字农贷、京东众筹、京东农场、京东农业云等众多业务板块。 它们分别可以互联网种养殖、互联网金融、数字产业园、农业大数据产业联盟为抓手,沿着产业互联网的路径为贫困地区提供农业技术赋能。


比如,京东云就与大同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以“线下实体+线上平台+产业培育机制+节事品牌”的“四个一工程”为抓手,打造了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粮”。 此外,通过共建以云计算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产业生态,推动果蔬、肉制品、乳品、饮品等十大产业集群。




正如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从电商扶贫到产业互联网扶贫的突破,是未来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各种扶贫资源的协同。 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将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扶贫资源协同整合。


03  产业互联网扶贫为何成趋势


《流浪地球》大热时,不少外国人表示对于“带着地球逃亡”的设定表示不解,背后隐藏的便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安土重迁的家国情怀,决定了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恋。


而在《乡土重建》中,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曾提出,重振乡村的目的应该是放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信仰上的关怀。 换言之,让贫困地区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家族荣誉感得以体现,才能真正使贫困地区获得生命力。


京东大数据中有这么一组关键数据: 2016 年至 2019 年贫困县农特产年度 Top100 热销单品中,部分店铺四年间多次上榜,所售商品的下单金额数次排在全国前一百名以内。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潘苹果店铺所售的水果,四年共上榜 56 次。


更值得在注意的是,在消费者 TOP 搜索热词中,“产地+特色农产品”的搜索热词持续增多,体现出地方性特产品牌巨大的增长潜力。  





结合两项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趋势: 只有成功的地方性特产品牌,才能在供需两端产生推拉效应,实现贫困县农产品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


但一个地方性特产品牌要打造出来,并不简单,要从种养殖、深加工、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全产业链来推动,不光是解决销售端,还要解决物流,金融等各种问题。


那么,京东是如何成功打造地方性特产品牌的? 必须依赖产业互联网。


在京东 2018 年提出的扶贫3.0模式中,便将“品牌化”定为核心,从品牌打造、创业就业、科技赋能、物流布局、金融支持、公益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助力。


比如在陕西,京东农业云便围绕陕西苹果产业,打造了从品种选育、灌溉,到 AI农技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一条龙产业,并与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成立了“京东云数字果业联盟”。


具体而言,在苹果大数据平台的加持下,当地苹果产业不仅保证了科学种植,更能通过与市场的紧密连接实现精准的营销定位,实现“对的货遇上对的人”,推动品牌溢价的产生。


李勇坚就曾表示,京东的跑步鸡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化案例。 互联网使产品品质等可视化,将贫困地区产品的优良品质以数据化、可视化、透明化、可追溯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从而使这些产品实现了品牌化。


在品牌化的推进下,利用技术进行扶贫,实现了扶贫的产业链化,从而避免了单纯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贫困地区产品带来的品质不能保证、消费者复购率低等问题。

04  最后

京东集团副总裁龙宝正曾表示,随着京东由“零售”向“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转型,京东将这些产业互联网能力向贫困地区开放,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帮助贫困地区从脱贫步入致富之路。


换言之,京东实际上比在 C.K.普拉哈拉德的《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中描绘的蓝图更进一步,企业不止实现了在赚钱的同时行善,更实现了以扶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科技唆麻。

上一篇:Juul入华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