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览商业

壹览商业

公告

关注并研究新消费品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lanshangye  入群交流请加VX:xkyhs-123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3288

总访问量:14294033

小米,还是年轻人的第一个XX么?

2021年02月23日

评论数(0)

小米_宁波海曙印象城

来源/壹览商业

撰文/布林

编辑/壹览君

“小米要造车了!”

上周消息一出,科技圈和造车圈都沸腾了。随即小米发公告回应称,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的立项阶段。

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两天之内,小米股价经历了过山车。

2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小米集团有意造车的消息,小米股价应声大涨。截至当日收盘,小米股价报收30.65港元,日内振幅达16.67%,最高涨幅13.85%,最高股价32.79港元。

2月22日,小米港股股价开盘高开低走,盘前一度涨近2%,不料开盘后直线下跌。截至发稿,小米每股暂报29.05港元,跌幅达到5.22%,总市值7319.65亿港元。

虽然小米矢口否认,但目前看,小米参与造车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壹览商业》获悉,此前小米已经与多家车企展开合作。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2016年,雷军通过自己控股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不过都以跟投为主。2019年雷军又通过旗下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Fast Pace Limited公司投了小鹏5000 万美元。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中也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研发车载智能产品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造车是一个极其烧钱的事业,特斯拉成立15年,烧钱冲过50亿美元,才首次实现盈利;蔚来4年间也烧掉约220亿元。小米敢提造车,可能是因为资金的底气。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小米2020年营收达到了1754亿元,同比增长17.4%,净利润115.2亿元,同比增长50.2%,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达303亿元。2020年12月,小米通过增发配售股票、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获得近40亿美元。

事实上,经过多方因素加持,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0年彻底被引爆,互联网巨头们跨界造车的一波接一波。据统计,2020年下半年阿里、苹果和百度相继官宣下场造车。借用盒饭财经的报道表述,“好像不传出点造车的‘绯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巨头了。”

此次小米造车消息传出,网友惊呼“年轻人的第一辆车”要来了。多年来,小米一直以年轻人为目标人群,产品以极致性价比和设计简洁著称,小米产品是年轻人的第一个。

然而,不管此次小米是否造车,经过多年发展,小米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 ,MIUI月活跃用户达到2.42亿 。小米系投资的公司接近400家,覆盖智能硬件、生活消费用品、教育、游戏、社交网络、文化娱乐、医疗健康、汽车交通、金融等领域。

时至今日,我们看看,小米还是年轻人心中的那个第一个XX么?

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回来了

在小米上市之初,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将其称为“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且表示要“让上市首日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然而上市以后,小米股价表现并不理想。7月9日小米上市当天就破发,之后小米仅维持了1周的上涨,便开启了慢慢熊途,股价从最高的22元,一路下跌到现在的不足10元。公司总市值仅剩316亿美元,这与当初的1000亿美元市值相距甚远。年轻人们在第一只股票上惨亏,也成了雷军心中的难言之隐。

2020年,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全方位的打击和挑战,手机行业也不外如是。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20年四个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发货量分别为2.758亿部、2.784亿部、3.536亿部和3.859亿部。

同比增长率为-11.7%、-16%、-1.3%和4.3%,发货量排名前四的品牌为三星、苹果、华为、小米。其中第三季度,小米出货量4650万台,同比增长42%,时隔6年重回全球智能手机排行榜前三。

在中国市场,2020年,小米出货量为3900万台,同比下滑2.5%,排名第四,在华为、vivo和OPPO之后,略高于苹果。不过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小米单季出货量1100万台和1180万台,同比上升13.4%和48.0%。

小米第三季度能异军突起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华为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来看,小米是踩着华为上位的。要知道,2020前两个季度,华为在国内的出货量为6810万台,同比增长3.2%,是前四大厂商中唯一实现增长的。而第三季度受限于美国的多轮禁令,华为在第三季度开始控制出货节奏,出货量出现了15.5%的下跌,第四季度更是大跌42.4%。在欧洲市场,2020年第三季度华为同比下滑31%,而小米增长了91%。

疫情期间,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小米的互联网基因,以及营销+性比价的策略依然十分奏效,比如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销量增长强劲。

从这个角度看,在疫情影响和美国对中国技术企业的打压下,小米是幸运的。小米却借着疫情,让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回来了。

2020年7月10日,时隔两年,小米股价终于回到了发行价17港元/股,然后下半年开始高速上扬至超过30港元/股,在今年1月小米股价最高达到35.3港元/股,市值达到8877亿港元,小米真正成为了千亿美金级别的巨头公司。

年轻人心中的性价比没了

然而,与高走的股价相比,小米的性价比却在走低。

2020年底小米11的发布会上,小米玩了个剧情反转,从预热时不送充电器,到发布时变成白送充电器,将选择权交给用户,十足地蹭了一把苹果的热度。

雷军是绝对的营销高手,和董明珠的赌局就是最经典的案例。营销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始终是互联网圈热议的话题。十周年时,雷军给外界的答案是“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事实上,小米的成功除了营销就是性价比。

小米自2010年成立以来,手机一直主打性价比,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极致性价比,1999元的定价让小米迅速崛起的利器,但也成为了小米的桎梏。

“我们害怕的是内部认为合理的价格,米粉觉得小米和雷军变了”。在2019年初小米9的发布会上,从雷军的话语中不难感觉到,各类成本的上升和股价压力,小米“变贵”已是不可避免。

对于“变贵”这件事,小米还是有点虚的,为此做了一年的铺垫。2019年,红米Redmi品牌独立后,小米9的底价小心翼翼地提升到了2999元。而到了2020年,小米一口气发了两款旗舰机小米10和小米11,售价3999元起。

售价的提高,让小米的利润也在变得更加丰厚。根据财报,小米整体毛利率由2018年的12.7%、2019年的13.9%提升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14.5%。其中最大的两个业务,智能手机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6.2%、2019年的7.2%上升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7.9%,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10.3%、2019年的11.2%上升到2020年前三季度的13.1%。

2018年时,雷军给小米的利润率卡了一个上限: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然而小米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率已经达到了6.6%。

诚然小米是互联网公司,硬件是互联网增值服务的入口,但擅长营销的雷军还是玩了很强的概念,首先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本身是一个模糊数字,其次5%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是暴利。单从售价来看,小米已经越来越不“厚道”了。

当然,盈利是一个公司最根本的目的,也是长期发展的基础无可厚非,然而性价比也随着盈利逐渐降低。

年轻人更喜欢技术流

虽然号称性价比,但技术一直是小米被诟病的源头。

2021年1月14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根据《1999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第1237条(NDAA),将小米集团列入相关清单。小米被美国拉黑,原因和华为、中芯国际不同,后两者是因为在芯片等核心技术,而小米并非如此。

相反,小米一直被诟病是组装厂,撇开摄像头、屏幕等不说,关键的芯片都是高通提供的。但凡小米手机发布会,小米都会给高通的骁龙芯片做一个强势推广,比如小米11的骁龙888处理器首发。

事实上,小米的崛起离不开高通,而高通在中国的业务大增也离不开小米。早在2011年,高通就投资了小米,2018年小米上市时,基石投资者的名单中也出现了高通的身影。自研芯片的头部手机生产商中,苹果自不必说,三星有猎户座,华为也早就布局了海思麒麟,而小米从2017年推出澎湃S1被弃用后,第二代至今没能推出。

芯片研发难度极大,周期长,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9年前三季度,小米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为61.5亿元,仅占比营收的3.5%。而根据《2019年度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的数据,华为在2019年的投入就达到了127亿欧元,三星为147亿欧元,苹果为124亿欧元,英特尔为118亿欧元,高通为49亿欧元。

芯片的性能需要一个真实且长期的使用场景才可以被验证,比如华为海思从2004年成立至今,也没能造出性能可以比肩高通的芯片。

不是说小米没有野心抛弃高通自研芯片,或者抛弃安卓开发自主系统,成立10年多的小米到目前为止,本质上还是一个消费品公司,而非技术研发公司,目前还没有实力、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些事情。

事实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小米的大量专利技术还停留在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上,真正核心的硬件/芯片及底层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小米有不少于30项实用新型专利被他人发起无效宣告,其中15项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7项专利被部分宣告无效,仅有8项专利维持有效。

作为营销驱动的消费品公司,小米的前十年无疑是成功的,也确实带动了智能手机往性价比方向发展的趋势,手机+AIoT战略在未来10年也站得住脚。

但中国在家电3C产品方面,有太多技术和专利握在别人手里,华为的困境没准哪天也会落到小米头上。小米作为新一代企业确实该以“技术为本”,而这个技术不应该仅停留在替别人的处理器跑分上,而是为自有的技术跑分上。

结尾

时至今日,在股价上,不管是对股东,对年轻人还是对员工,雷军总算缓了口气,毕竟对他们有了一个交代。

然而,在造车传闻出现后,我们想说的是,造车是其次,只有在技术上独立,甚至引领全球技术的变革,才能真正的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第一个。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壹览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