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
评论数(0)
周六和家人一起去商场,路过了西贝。
您猜怎么着?
排大队。
第一反应——都是托儿吧?
再一细看,队里好几个熟人带着自家孩子呢。凑过去聊了聊,孩子忽然说了一句话:
就想吃那个柿子面卷卷。
莜面栲栳儿,在商场里确实也只有西贝能吃到。

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我意识到了西贝正在经历的无疑是当下中国消费市场极具矛盾的一幕:
一个在网上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近乎社会性死亡的品牌,在现实消费场景里,却依然有大量顾客排队消费。
这个魔幻的现象让我忍不住也排起了队,我想认真地看看西贝到底为啥这么难杀?到底是谁精神分裂了呢?
1
网上骂归骂,现实该买买
首先当然不排除很多人是职业的网络骂家子,是拿钱在网上骂人的,属于工作。
而在现实生活里,该买买该花花,挣钱不就为了花嘛,是生活。
如果知道这个真相,你也能瞬间理解:“精神分裂”并不矛盾。
再往深处去思考一下,网上的批判到底是在批判啥?
是西贝难吃到让人难以下咽吗?
很显然不是。
这起堪称本年度餐饮业最显眼事件中有一个被隐藏的真相,那就是:
很多在网上批判西贝的人其实从来没去西贝吃过饭……
否则很难解释快被骂死了却还是有人在排队,这种“硬骨头”的真实原因不是猎奇恰恰是它有干货,也就是那个孩子宛如皇帝新装寓言一般的“诉求”——它有一些拿捏胃口的本事,除了莜面还有不少西贝拥趸们钟爱的“隐藏菜单”,比如草原嫩烤羊排、黄米凉糕、蒙古奶酪饼。一个老哥跟我说,每次点完西贝烤鸭,鸭架选择酸汤萝卜的做法,也是非常惊艳的隐藏菜单,真的可以试试。



所以——网友的火力对准的其实是西贝的人设塌房与笨拙公关,而不是它到底好不好吃。
在这方面,西贝这个从西北走出来的品牌确实有点儿不够新潮,它是真的不会搞流量啊,这解释了为啥它在这场风波的一开始就“昏招迭出”,其实就是“不上网惹的祸”。
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每一次或大或小的网络争议出现之后,西贝的处理方式都毫无例外地激起了更大不满(在网上)。
除了“它和网友不在一个频道”,没有别的原因。
于是在网络上,西贝一直以来都是扮演着一个反面吉祥物——网友要表达自己“独立思考”首先就要和西贝划清界限,言必称谁还去西贝啊,同样的逻辑,这里的西贝也可以换成任何一个餐饮品牌——骂它在网上是一种正确的表达。
但西贝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个“网络生态位”,因为它不上网,它一门心思卖莜面呢……
这个形象就和创始人贾国龙对上了,他的诸多言论被人拿到网上,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招黑的……因为他也不上网,他不会搞流量,他只会卖莜面。
所以网上的职业骂家子和普通网友这次借着风波集中火力对西贝的批判,本质上并非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将西贝长期以来的“笨拙人设”视为网络生态中“不骂就显不出我清醒”的典型耗材。
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对西贝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与互动;制作相关的吐槽内容,也能快速吸引流量。

人们参与其中,更多是为了融入特定的社交氛围,获得群体认同,而非真正深入讨论西贝的问题所在。
这种行为艺术式的人云亦云,必然导致一种结果:
中国网友是全世界人数最庞大,同时网上声音最无关紧要的一个群体。
这就是所谓“流量”,它的过程与结果、行为与目标是毫无关联的,流量,就仅仅是流量。
所以网友是骂不死一个品牌的,那些看上去被骂死的品牌,其实也不是被骂死的,是自己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没多少人愿意为“刺客”长期买单,但这不代表大众不愿意为真正稀缺的菜品买单。
西贝恰恰是后者。
2
门店排队真相“我想吃啥你管不着”
回到核心话题——为何仍有大量人选择西贝?
答案很简单,一方面如前所述,它提供了市面上稀缺的产品,莜面栲栳儿只是其中一种。另一方面,当人们需要实际消费时,情绪会让位于理性,选择的核心标准变成了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说得更直白一些:
老子想吃啥,谁也管不着!

就连罗老师都曾经讲过:人民群众有没有品味低下的权利?当然有。
自己的肚子想吃啥,就是一种天赋权利,只是在某种看似流行的思潮下会被有意界定为“不合群”“不随大流”“不懂舆论”——可问题是:一个人在今天这样的消费背景下,在能力范围之内想吃点啥,【应当】被网友的批判所左右吗?
如果真能被网友左右自己“该”吃啥,那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西贝是一个已经活了37年的餐饮品牌,尽管争议不断——从未出现过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也未受到过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是不是有点惊讶?但这是事实。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带着孩子的消费者还愿意在西贝门口排队,因为这是已经被市场筛选过的结果,西贝“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认知,成为了家长选择它的底层逻辑。

尤其是儿童餐,西贝有“5个不添加”(鸡精、香精、味精、人工色素、防腐剂)——这让父母如何拒绝?有孩子的网友在网上刚骂完西贝再到线下带孩子吃饭,也没法拒绝……
无论在哪个城市的西贝门店,菜品的种类、口味,以及服务流程都基本一致。对于带孩子的家长来说,选择餐厅最担心的就是“踩雷”,而西贝这种标准化的场景与稳定的口味,意味着无需花费时间做攻略,也无需承担尝试新餐厅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体验的标准化,同样是人们依然愿意选择它的强大心理支撑。
此外,西贝有大量老顾客。据西贝内部数据显示,老顾客的比例占到了70%。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啥我要说“老子想吃啥,谁也管不着”了,对这些人而言,网络上的争议与自己无关,他们习惯了西贝的口味与氛围,西贝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餐饮选择的一部分。
说到底,西贝就像一个争议不断但能满足需求的服务商。人们或许不认同它的品牌理念、不满创始人的言论、反感其公关操作,但不得不承认,它的产品就是能够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它在网上做了再多的【错事】,也掩盖不了它在现实里只做了一件【对的事】:
它能让你无需过多决策环节就能吃一顿安全、省心、标准之上的饭。
3
谁也杀不死西贝,除非……
回顾这次西贝发展史上或许是最严重的公关危机,更像是一场残酷的生存测试(网络版)。最终,它不仅没有被网友骂死,反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了圈。
如今的西贝,早已超越了餐饮品牌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全民讨论的公共话题。
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讨论,都让“西贝”这个名字被更多人熟知。这种“知名度”,即便充满争议,也是很多品牌难以获得的。所以尽管西贝不会搞流量,但客观上,这波流量也依然“泼天”。

更关键的是,这一现象揭示了商业世界的一个本质规律:
品牌的生存能力,不取决于是否被网友喜爱,而取决于是否被现实生活里的大众需要。
尤其是餐饮行业,因为餐饮品牌就算再怎么搞流量,最终还是要坐下来端起碗吃你做的饭,这是餐饮行业所谓流量的尽头,那一切的一切,最终都离不开那口饭。
其他的夸赞或批判,都只是品牌多维度生存状态下的其中一个维度,并不能全盘决定品牌的生死。

真正能决定西贝生还是死的关键,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它37年里没出过(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
在过去这些年高速发展又反复轮回的中国餐饮江湖里,这样的“基本要求”却被证明很难做到。
这或许才是西贝让我掩面沉思的另一种真相,也是西贝如果真的被杀死的唯一一个可能:
除非它把产品真的做成了狗屎和毒药……
现在你再问我:西贝未来的发展如何?能否持续存活?
答案已经很清楚了,网上的你我杀不死西贝,能杀死它的,只有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