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9日
评论数(0)2023年的A股市场,美妆领域显得尤为落寞。不仅龙头企业市值断崖式跌落,也鲜有新的“敲钟者”。直到不久前,敷尔佳终于拿到上市批文,率先敲开A股大门,“医用敷料第一股”即将诞生。
截自中国证监会
作为医美产业链上游的代表企业之一,敷尔佳无疑前几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与敷尔佳处于同一赛道的创尔生物、爱美客以及华熙生物等企业,也是如此。但与此同时,高毛利、低研发等争议也始终如影随形。
仪美尚注意到,如今,它们集体开始“怠速缓行”。为了突破增长瓶颈,“敷尔佳”们在医美赛道上演了一场冲刺竞速。
营收增速暴跌9764%
狂飙之下的“急刹车”
医美上游企业,主要从事医美原材料、产品、耗材或设备仪器的研发制造,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与美妆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目前有敷尔佳、爱美客、华熙生物、巨子生物、昊海生科、创尔生物等。
在医美市场,它们牢牢占据着市场主动权和议价权,这些年一路狂飙,赚的盆满钵满。
以两大“医美巨头”华熙生物和爱美客为例。财报显示,2016年至2022年,华熙生物营收从7.33亿增长至63.59亿,爱美客营收则从1.41亿增长至19.39亿。而在净利润方面,华熙生物从2.69亿增长至9.71亿。爱美客从0.53亿增长至12.64亿,7年间增长近24倍。
从毛利率看,2020年,上表6家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超过70%,其中有4家超过80%,1家超过90%。以敷尔佳为例,其近三年的毛利率水平,在6家企业中仅次于爱美客和巨子生物。去年,“148元一盒的敷尔佳面膜成本仅10元”的话题,曾一度霸占热搜榜,引发网友争议,也由此揭开了医美行业“暴利”的面纱。
而爱美客更是被誉为“女人的茅台”,其毛利率也比肩茅台。据财报信息,爱美客近三年毛利率没有低过90%。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更是冲上了95.29%。
不过,高速增长和高毛利的表象之下,暗流在涌动。
2023年一季度,华熙生物营收增速下滑93.49%,净利润增速下滑98.82%;爱美客营收增速下滑29.93%,净利润增速下滑20.08%。
事实上,这种不利局面在2022年就已显露。同年,华熙生物营收增速创5年新低,昊海生科净利润增速创6年新低,爱美客净利润增速创7年新低。创尔生物则早在2021年就遭遇滑铁卢,营收增速同比下跌9764%……
仪美尚梳理发现,上述企业在“医疗美容终端产品”这项核心业务上下滑明显。而这类业务的目标客户,正是处于产业中游的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民营/私营医疗美容机构、小诊所、美容院、药房等。
以2020年-2022年为例。昊海生科在“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业务上,毛利率从87.78%降至73.11%;敷尔佳在“医疗器械类产品”业务上的收入占比,从55.54%降至48.95%。按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靠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起家的敷尔佳,所处行业只能“被动”变更为“化妆品制造行业”。
2022年,华熙生物“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86亿元,同比下降2.00%,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0.79%,也呈下降之势。其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6亿元,同比下跌7.56%。
在资本市场,它们的境况也不容乐观。截至6月24日,爱美客市值955亿,较最高值(1806亿)跌去47%;昊海生科市值141亿,较最高值(480亿)跌去70%;华熙生物市值约430亿,较最高值(1510亿)跌去71%。
超1200家相关企业注销
“寒流”从何而来?
医美上游企业的下滑,并非偶然。仪美尚分析认为,这是外因和内因双重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医美行业粗放式增长宣告结束。
医美电商平台新氧集团董事长兼CEO金星在今年2月份发布企业战略时曾说,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行业粗放式增长的时代也随着疫情结束。
昊海生科也曾指出,“2022年,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面对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受限、终端机构门诊及手术量下降等严峻挑战……”
仪美尚查询钉钉企典显示,截至6月24日,3年内成立的“医美”相关企业,“注销”的数量最少超过1200家。
一些运营了多年的医美机构,近年也深陷亏损泥潭。如不久前,朗姿股份宣布收购的武汉五洲整形外科医院和武汉韩辰医疗美容医院,成立均超过6年,但2022年,两家机构的净利润分别仅为356万元、375万元。到了今年一季度,两家机构净资产分别为-7081万元、-4117万元,已经资不抵债。
奥园美谷、瑞丽医美等上市企业,也不赚钱。2022年,奥园美谷、瑞丽医美的净利率分别为-116.76%、-9.67%,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6.78%、-9.3%。
其次是监管政策对医美行业的冲击。
据仪美尚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与医美相关的行业政策就超过15条,几乎覆盖了医美全产业链,如财税不合规、医疗广告和非法医疗美容等。
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禁止委托生产医疗器械目录》、《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等政策,将“水光针”、“射频仪器”和虚假宣传等纳入强监管范围。2021年6月-12月,国家卫健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上游,打击非法制售药品医疗器械行为;在下游,严厉打击非法场所并规范医美行为等。
再次是企业自身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一位医美行业从业者表示,医美产业给人留下的“暴利”的印象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某些主打高端的玻尿酸产品,动辄上万元1毫升,不少所谓创新的产品,不过是在旧技术上进行重复研发。此外,行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重营销轻研发的现象,在医美行业比化妆品行业更为突出。
从下表可看出,敷尔佳连续三年的研发费用率都不足1%,在6家企业中属于垫底的水平。3年间,其销售费用9.19亿,研发投入仅为2215万元,销售费用是研发投入的41倍。
敷尔佳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敷尔佳员工总数为480人,其中研发人员仅8人,占比1.67%。同期,营收不足敷尔佳14%的创尔生物,研发人员为59人,占比超17%。
此外,巨子生物近三年的研发投入虽呈增长之势,但连续3年的费用率均低于2%,低于同行可比水平;昊海生科的费用率相对较高,但近三年呈不断降低的态势;华熙生物连续三年的销售费用超过40%,几乎一半的营收都用在了营销行为上,同样远高于对研发的投入。
市场规模迈向4000亿
上游企业开启三大“升级”
处于此种局面下的上游企业,可谓“内忧外困”。于是,近几年他们纷纷开启了“升级”之路。
突破业务边界,产业触角不断延伸。比如,华熙生物本是一家上游企业,但目前一直在往C端拓展业务,相继推出了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和透明质酸果饮品牌“休想角落”等功能性食品。去年,该业务收入 0.75亿元,同比增长358.19%。
新氧原本处于产业中下游,主要面向C端人群。但2021年底和今年初,新氧先后推出医美项目微拉美和旗下首个玻尿酸品牌爱拉丝提,向产业上游进军。2022年第一季度,微拉美线上订单实现505%的增长,医美机构覆盖同比增长191%。
升级核心技术,巩固企业护城河。产业上游企业,几乎都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但基于这些技术诞生的产品,却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
比如,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福瑞达等多家企业,都将玻尿酸作为主要产品。因此,各家企业都在想法设法打造差异化特色。如昊海生科就不断研发新的玻尿酸产品,从第一代的入门型玻尿酸“海薇”,到第二代主打动态填充功能的“娇兰”,再到第三代主打精准雕饰的“海魅”,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有机交联玻尿酸产品,已进入注册申报阶段。
有观点认为,昊海生科第四代玻尿酸为国内首个封闭透明质酸酶作用位点的产品,产品具有突破式创新,上市后有望在玻尿酸市场突出重围。
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建立核心技术壁垒的巨子生物,也在不断自我迭代。如2021年4月份,巨子生物将重组胶原蛋白升级为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仿生组合技术,包含重组I型人胶原蛋白、重组III型人胶原蛋白、重组类人胶原蛋白、mini小分子重组胶原蛋白肽等。截止目前,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库中已有33种不同类型的重组胶原蛋白。
大力开辟新赛道,寻找第二增长点。依靠重组胶原蛋白起家的巨子生物,正在将稀有人参皂苷这一新成分作为主要发力点之一。今年4月,巨子生物联合悠可集团,对外发布了以“稀有人参皂苷”为核心成分的功效护肤品牌欣苷生物。目前已推出了欣苷琢研护肤系列、参苷口服美容系列和参苷保健系列产品等。
肉毒素,则是医美上游企业竞相争抢的另一个“香饽饽”。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注射类医美消费中玻尿酸占比43%,肉毒毒素占比52.9%。
2021年9月,爱美客耗费8.56亿元收购韩国肉毒素公司Huons BP 25.42%股权。最新消息显示,爱美客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处于临床阶段,其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皱眉纹的产品已完成III期临床入组,预计2024年左右上市。
此外,昊海生科、华东医药、复星集团、华熙生物也都有布局肉毒素产品线。医美行业观察创始人杨德勇在今年的2023轻医美大会上表示,医美的趋势出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企业正朝着全品类发展。此外,适应症精细化、行业合规化和联合治疗,都将是医美产业的必由之路。
而上述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除了扭转当下,更多的,是布局未来。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疗美容市场,预计2026年将达3998亿元。《新氧 2022 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医美消费者规模预计将达到 2354万人。
寒流下的医美产业,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