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评论数(0)今日(10月9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案例,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碰瓷”环亚旗下377美白护肤系列产品,被判定为“不正当竞争”,前者被处以18万罚款。
实际上,在美妆行业,这种“不正当竞争”屡见不鲜。9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执行公告”,判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因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需赔付路威酩轩香水化妆品(上海)有限公司120万元,前者还要在其官网及微博及微博首页连续15日公开发布声明以消除影响。这也成为9月化妆品企业吃到的最大“罚单”。
据仪美尚不完全统计,9月,监管部门对化妆品及相关企业开出的现金罚单总计超200万。从处罚原因上看,有企业因屡教不改,导致其法人、实际管理人均被禁业;从受罚对象上来看,上月监管对象也有所扩大,包括检测机构以及化妆品仓库管理员,都受到严格监管。
此外,9月,相关部门还开出了针对“定制化妆品”的首个罚单。据报道,上海市某诈骗集团虚假宣称“护肤定制套餐”,诈骗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被上海市公安局查处。目前,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监管‘大手’已经向化妆品衍生产业伸出,并且,即便不是‘第一责任人’,只要知法犯法,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业内人士表示。
屡罚不改
相关人员被判刑或终身禁业
监管部门对化妆品行业内“知法犯法”的企业及相关负责人持“零容忍”态度。从罚单来看,9月,吃到处罚力度最重三则罚单的化妆品企业及人员,无一不是多次受教但不知悔改,或者明知犯罪仍充耳不闻者。更有企业因此受到“顶格处罚”。
典型案例一: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广州市澳*化妆品有限公司因生产未经注册的8个批次特殊化妆品被查处,但当事人否认生产行为。后执法人员证实,当事人确有生产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广州市澳*化妆品有限公司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4.9万罚款。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显示,这已是广州市澳*化妆品有限公司在20天内拿到的第三张罚单,累计被罚28.6万元。
图片截取自信用广州官网
典型案例二: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显示,广州市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不合格的染发膏,被查处后,当事人否认生产行为,并在监管部门责令停止或者暂停生产、经营后拒不停止或者暂停生产、经营的行为,罚款12万。
图片截取自信用广州官网
典型案例三: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一则“顶格处罚”案例。《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表》显示,广州市敦*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被禁业10年,同时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也被终身禁业。
“处罚书”明确表示,遭此“重罚”,是因为当事人多次处罚之下仍不悔改。根据公开信息,2022年以来,广州市敦*化妆品有限公司因检出染发剂的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识,已至少被公开点名通报4次,罚款金额近百万元。
图片截取自信用广州官网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这类重罚“非常合理”,“美妆行业里违法违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大部分都是从轻处罚。这种轻罚其实是为了给不知情的从业者一个小警示,毕竟规范行业行为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鼓励行业更健康发展。”
例如,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近日发布了2023年1—9月化妆品企业行政处罚表,9个月里,当地监管部门仅对7家违法经营企业做出了罚款2.7万元的处罚;北京某屈臣氏在货架摆放失效产品,也仅被罚1636元;北京迷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方旗舰店发布虚假广告,罚款6万元……
“但是如果多次警示仍不改正,那肯定就只能从重处罚了。”
因不正当竞争
三家企业被判赔近420万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会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故意抹黑竞争对手、夸大宣传、商标侵权等,在商业环境中都屡见不鲜。虽然不知名企业“碰瓷”大牌者居多,但随着竞争加剧,近期也有知名美妆企业被告上法庭。
典型案例:
路威酩轩公司控诉欧莱雅公司推出的产品,构成对其旗下娇兰的系列产品商标侵权、虚假宣传与不正当竞争的信息网络侵权行为。经审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部分认可路威酩轩公司的控诉,判定欧莱雅侵权,并要求其赔偿前者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120万元。
图片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该类侵权事件并不少见。此前,深圳市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东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注册名称中使用“阿道夫”,且产品包装或容器上使用的商标,也与广州阿道夫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商标构成相似。据此,广州阿道夫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将前两者告上法庭。
今年8月,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阿道夫商标侵权案”二审民事裁定书,判定被告深圳市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东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存在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赔付广州阿道夫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290余万元。(推荐阅读:“假阿道夫”被判赔300万!)
“攀附具有较高知名度品牌或产品以降低市场教育成本,这是不少企业的惯用伎俩,一般大牌是不屑于此的,毕竟品牌美誉度比某个产品的销售额更重要,但品牌可能会在设计或宣传方面出现一些失误,最终被认定为侵权,这其实还是公司法务不够严谨。”
在该人士看来,“欧莱雅侵权案”中或许存在“小题大做”之嫌,“但不知名品牌和产品使用‘阿道夫’的名称和商标,那就是赤裸裸的‘碰瓷’了,明显是以销售为目的。”
监管范围再扩大
检测机构吃到今年首张罚单
随着化妆品行业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内部分工也不断细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到化妆品行业竞争中,不仅拉动了行业向前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典型案例一:
仓库管理员被判刑,并罚款50万元
近期,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则违法案例:深圳民警在当地某仓库中查获了近19万瓶/支疑似假冒的化妆品,这些化妆品带有圣罗兰、兰蔻、资生堂等18个知名品牌的注册商标。经价格认证中心估算,除部分产品无法鉴定价格外,其中162434瓶/支的化妆品总价值超过5114万元。
仓库管理员在明知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仍为其工作,于近期被龙岗区人民检察院判处涉案仓库管理员有期徒刑二年十个月,并罚款50万元。
图片截取自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
典型案例二:
擅自出具检测结果,今年首个检测机构被罚
广州市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慧测检测技术(广东)有限公司在不合法的情况下,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等行为,被处以3万元罚款。
图片截取自信用广州官网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化妆品检测机构被罚,“并不意外”。他认为,检测机构本来就是行业为了应对新规而紧急生成的第三产业,“化妆品检测行业没有一个完整的前后发展经过,基本是凭空爆发,野蛮生长了这么久之后,行业热度下降,也越来越规范,当然就会有很多乱象暴露出来。”
“化妆品检测机构这个行业需要一步步走,现在回归理性,正是大浪淘沙的好时机,加强对这个行业的监管势在必行。而仓库管理员被罚,一方面是因为找不到老板,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事人知法犯法,所以受到牵连。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化妆品监管大网的边界正不断被拓宽,凡是不规范行为和犯法的人,都不能抱着侥幸心理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