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5390
总访问量:3912129
2023年09月10日
评论数(0)近期,信息日报于9.6日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关于“实测不同手机打开统一视频,评论完全不一样。”的相关作品。也就是说在抖音看视频,即便同一条内容,不同的人看到的评论是不一样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小编亲测,用不同的手机浏览信息日报在抖音发布的内容,评论区是存在不一样的情况,这也证明抖音确实存在“不同人看到的评论是不一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左小编手机,右好友手机
而网友们在评论区中都纷纷表述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并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官,大部分网友表示非常的不能理解。尤其是反应在一些具备争议性的社会问题上,比如男女吵架和家暴问题,就会根据用户的男女性别,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评论和与之相对的价值观。
“先入为主”印象,会导致网友出现“跟风”偏激评论的倾向,这无疑是会放大问题,小编认为或会激起男女对立的争议。
到底是因为偏激的用户群体太多了,所以导致评论区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算法问题,导致了相似评论聚集在一起,放大了“偏见”?
依小编来看,首先很显然这和算法本身特性有关联。算法追求的是通过“千人千面”活跃用户热度,性格平和用户看到更多的是平和视角的评论。而性格比较个性的用户,往往会优先看到个性较强的评论。
其次,平台是怎么让对某方面有兴趣的用户引流到相关的话题,给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上呢?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抖音所设置的用户隐私条款中,存在很多的有利平台的“条款”,使它们能获取更加精确的用户信息来绘画用户画像;另一个是抖音具有强大的技术,也就是火山引擎所提供的强大的算法优势,而算法和这些信息进行联动,往往会让同样的观点“合流”。
这两个方面一起共同构成了抖音具有快速、精准、进行算法推送的能力。
小编从抖音平台提供的用户隐私政策中了解到。
一、抖音需要“当你使用时,我们将记录你的点击、评论、关注、点赞、收藏、搜索、浏览、分享等行为。”
二、“我们需要访问你的剪切板,读取其中包含的口令、分享码、链接,以实现跳转、分享、活动联动等功能或服务。”
三、“会综合统计你的设备信息、位置信息、你在使用抖音时的行为信息、你填写的个人资料,以及经你授权从抖音中收集或由其他合作方提供的其他信息。并通过算法做特征与偏好分析,预测你的偏好特征,用以向你进行推荐、展示或推送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这也就是为什么用户常常会觉得,为什么好友刚刚给自己内容,自己在浏览视频时,会看到类似的内容,甚至一连着好几个这样的情况出现。小编和同学一起吃饭,就发现两个手机推荐内容存在相似的情况。
小编手机连续推荐多个“熊猫”话题短视频
对于用户来说,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抖音可以借助算法优势精准的推送到不同的用户群体,但是同质化严重的内容一定会对用户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造成影响,从而形成用户个人的“信息茧房”。
魏征曾言:“兼听则明,偏听偏信”,算法在规则和技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确实做到了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群体,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大家都只看到了算法推算出用户想看到的言论。会误认为世界就是他们所“看到”的那样,最终“管中窥豹,不知全貌。”
信息茧房的连带影响是,部分用户当遇到和他们持不同看法的人,会在网络上坚定捍卫自己的立场。因为在“信息茧房”的耳濡目染之下,大家都深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和我不一样一定是他们的错误。
这样二极管化的言论和思维无疑是可怕的,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抖音的用户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达到了47.1%。其次是25-30岁的用户,占比为22.9%。
青年是基石,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对于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对于文化百花齐放的到来,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据小编了解,类似的条款,不仅仅存在于抖音这一平台上,B站和快手这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在他们的用户隐私条款上也都能找到相关的规定。但因为算法能力和技术水平,抖音率先被用户察觉到了这种情形。
因此这不是抖音平台的个例行为,而是所有短视频平台都所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引起每一个人的注意。
当然平台都有“隐私设置”关闭入口,用户可以关闭“各种权限”,由于隐藏在“六级”页面(打开首页后需要操作六次才能打开),关闭相关个人信息操作并不方便。
尽管2021年8月20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现在的主流平台,都选择在安装后使用之前的页面中,跳出平台对于信息的使用情况“提示”,其中要求用户知情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收集和使用情况。
如果用户对于要求无法接受,可以在进入平台之后,在后台设置中选择取消个性化推荐,或复杂操作关闭相关信息“采集”入口。但小编认为,过于繁琐的隐私设置关闭操作,客观上也是一种“隐性”个人信息的滥用。
对于平台而言,商业化是他们的最终目标。社会应该对于该问题提供更多的曝光和持续关注,各界该继续推动完善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比如让用户可以比较简单的关闭相关个人信息采集。毕竟关闭“个性化推荐”是一刀切解决方法,平台提供更多灵活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其实,对个人来说也有责任,作为日常使用的内容平台,应该对相关个人信息采集和算法推荐特点有个基础的了解。(以小编所知,大部分用户对此所知不多)
总的来说,个人对于这样的问题,也应该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注和推动问题的解决,这关乎着所有人的个人利益。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小编在危言耸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争吵和观点对立的世界里,听到看到的都是大数据希望你所看到的内容,这会让人越来越“固执”。
因此,用户个人信息和算法推荐的联动还需要不断升级,要追求一种兴趣满足和内容多元化的平衡。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短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68分钟,遥遥领先于其他应用。
短视频已深入到生活的每时每刻,从细微末节处影响我们的每一次抉择。它不仅仅是会造成信息茧房的问题,在18~24岁青少年占比最多的短视频平台中,过度使用算法会将用户引流到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
小编认为个人信息和算法推荐关系上还要继续优化,单独去看个人信息采集和算法推荐两者都没有问题,可双方的联动模式选择不当,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小编和好友观点一致,认为短视频平台应丰富每个人所看到的内容形式和类别,让用户们都能够享受着良好的视频内容和评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