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

要啃“黑马级”的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难在哪了?

2018年07月20日

评论数(0)

要啃“黑马级”的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难在哪了?1.png

文|杨苏颖

来源|智能相对论(ID:aixdlun)

“假如没症状,国内大多数患者都不会主动要求做胃镜检查。”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相关医学在采访时说道。

关于胃镜的可怕程度,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我也询问到现在在医院工作的老同学,“是不是越严重的胃病做胃镜的反应就会越大?”

“不一定,比如胃癌患者做胃镜就不会有丝毫的反应” 他回答道,“但是,往往做了一次胃镜后,会发现已经到了晚期。”

出于对一种检查方式的惧怕而让患者主动放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权利,这是医疗服务系统的失败。虽然有人说不同的人,应激反应的程度不一,胃镜也没传说中那么可怕,但是没有人能提前知道自己不是生理反应最激烈的那个。人民网最近发文称,未来医疗健康将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之一。那么,在如今技术要革医疗的命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到底能不能完成把医疗器械彻底智能化起来的使命?

从检查到吃药,最好都“别找我麻烦”

当前我国每年的胃癌发病率占到全世界的42%左右。研究表明,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但是如果到了中晚期,术后5年的存活率仅有20%。

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智能胶囊胃镜开始出现在世人的视线当中。目前的智能胶囊胃镜主要被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微型内部驱动的仿生胶囊机器人,但这一类普遍缺乏持续的动力系统,除非开发出无线充电的技术,否则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另外一类是通过磁控方式实现机器人在消化道中的运动。这类胶囊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的人体临床试验阶段。2013年安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个获得SFDA批准应用与临床诊断的胶囊内镜机器人NaviCam。患者则只需吞下一颗胶囊机器人就可以接受无痛无创的胃镜检查。当下,中国消化道诊疗存在着医师资源紧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多重问题。优质资源对于最广大的群众来说依旧十分难寻,加上三甲医院的不堪重负,有患者称在三甲医院预约一个无痛胃镜的检查常常可能从这个月排到下个月。

另外,吃药难也是一个大问题。试问一点病痛都没有的人能有几个,但真的能够做到按时按量坚持吃药的病人又有几个?但在去年,MIT科学界研发出了一款新型药物装载器,该装载器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释放药物的颗粒结构,实现精准的药物输送。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将其以3D打印的技术制作了实体。但是目前该装载器仍然还有稳定性方面的问题存在,因为这样的精准放药机制必然会携带较高的成本造价,如果其能够起作用的时间不能达到一个令大众满意的程度,则很难得到量产。未来,MIT团队的目标是将该精准放药机制的稳定性提高可以持续数百天以上的级别。

要啃“黑马级”的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难在哪了?2.png

如此“6”的操作下,智能医疗器械还有什么别的毛病?

智能医疗器械是进步也是福音。由于医疗器械属于医疗系统的基础设施构成部分,因此其对于全面的智能化医疗服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过,在智能医疗器械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仍然还有几点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1、找准使用范围,智能医疗器械不是万能钥匙:智能医疗器械在未来可以帮助我们实

现远程医疗这是无疑的。但是德勤在《2016年美国医疗健康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提到,虽然近半数的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有身患慢病的,也有没有患慢病的,他们均表示愿意使用远程医疗服务进行急性后期照护或慢病情况监测。但是消费者貌似对使用远程医疗急性病症诊疗不太感兴趣,例如咽喉痛、皮疹或轻伤。所以,这就要求技术开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就诊心情定点开发,避免生产出来无用武之地的产品,反而还败了智能医疗器械的名声。

2、患者对于植入物的接受程度还很有限:在医疗领域,目前常用的植入物基本上都与

大病有关,最常见的植入物是全金属关节,而它一般只有遇到瘫痪情况的人才用得着。这也就是说不到非用不可的时候,病人一般很少选择要在自己的身体里植入些什么东西。英国药品和保健用品监管署曾警告称,大多数全金属植入物患者需要每年进行血液检测。植入物的失败让患者不得不去考虑其所带来的炎症、组织损伤、已经残留在身体的金属碎屑给身体造成的影响。因此,在胃病之类的小型病爆发时,患者对于植入物的态度可能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友好,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会为了实现精准吃药而植入这样的放药系统,除非这样的植入物可以实现无害溶解。

3、新技术会否成为医院的新借口:将医学拆分为数千个单独的服务项目,按项目来定价

是公立医院自计划经济时代就一直沿用至今的医疗服务定价体系。因此,上马新技术是公立医院增加收入的常用途径,也是医院突破政府价格管制口子的探路石。但近年来,这一方式却一度有被滥用的嫌疑,许多尚还存在争议的新技术被直接应用到临床之上使病患罹难。2017年浙江省中医院使用所谓的新技术免疫细胞疗法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感染上了艾滋病。因此,对于新技术的引入包括智能医疗器械都需要做好各方面的检查核实工作,循序渐进。否则面对一些过去的劣迹,医院方面将很难为新技术进行辩解。

医疗器械的关系情怎么突破?

医疗器械是中国未来10年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之一,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显示,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4450亿元, 比2016年的3700亿元增加了750亿元,增长率约为20.27%。

但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身上却有着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难题。所以,要推动智能医疗器械的普及就必须先理清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难题。在中国医疗器械采购中,讲的那是“关系情”。因此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非常分散,有着“多、小、散、乱”四大特点。在医疗器械的购销环节往往腐败多发,一些医院的管理层利用职权专门选择已经相互形成了固定利益链的厂商合作,从中谋取私利。拿固定的关系“回扣”一度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人人皆知的潜规则。这也就导致了传统以经销商为核心的流通模式,效率非常低下。所以,目前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相比起国外的医疗器械企业仍然有着巨大差距,在全球前二十的医疗器械企业当中甚至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当然,以上提到的问题也一直都在整治处理的过程之中。近几年来整个医疗流通行业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从市场到国家政策的方方面面都在要求厂商重构原来的营销渠道体系。无论是2014葛兰素史克大幅裁员医药代表,还是近年强生宣布对医疗器械部门裁员3000人,这都在表明“关系营销”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但是过去长时间混乱的器械市场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变得健康起来,在医疗机构的采购升级过程中真正要推动整个流通渠道的变革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智能医疗器械的普及并非在一朝一夕,从顶层到底层,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因此,智能+医疗器械这块大饼,说它香也香,说它难啃也不是假话。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智能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