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那些事

互联网那些事

公告

有态度 够深度

统计

今日访问:19877

总访问量:14220661

数字化已然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口碑能借此突围吗?

2021年05月12日

评论数(0)

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上各选手正在赛出风采,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美团点评和饿了么口碑。

合作后的饿了么口碑和美团点评打起擂台,平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两方同是以外卖为核心,兼到店和酒店业务,正赛到高潮,各有千秋。尤其是在到店业务方面,2017年口碑市占率大于美团点评,而外卖方面始终是美团独领风骚。

口碑虽然背靠阿里巴巴这座大山,但是从商家和流量等数据情况来看,并不占有什么优势。而且美团也不缺资金,从成立至今,完成了十一轮的融资。双方发展目前以外卖为主,但是外卖这行依旧是薄利多销的产业。看似生意火爆,但是据创始人王兴表示,美团曾一度亏损高达1155亿元。

2020年是转折点,据每经AI快讯,3月26日,美团2020年净利润47.1亿元人民币。

而口碑饿了么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亦是如此。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三个月,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营收83.4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5.84亿元增长10%。但是财报透露,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业务仍然没有盈利,但是亏损在下降,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是,作为2011年成立的口碑,可以说是美团的前辈了,如今屡屡被拿来和后辈比较,似乎还一直在输,那么原本能有无限发展的口碑是怎么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的呢?又为何屡遭边缘化,又被看重,它的价值和难处又在哪里呢?

阿里重视本地生活赛道,口碑为何却屡坐冷板凳?

阿里一直不愿意放手本地生活服务赛道,从投资美团到重写口碑历史就看的出来,它对于本地生活服务有相当深的执念,而口碑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版块最关键的一环,却屡坐冷板凳,不由得引人费解。

在李治国的口碑网时代,当初也是被阿里看好和重视的。但是口碑的定位老是摇摆不定,从分类信息到房地产,再到本地服务,终究竹篮打水,错过发展的良机,被后来的企业给了重击。再到后来和雅虎的合并,众多不适应感让它慢慢走到下坡路,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这也难怪阿里会扶持美团的发展,那时,美团在经历千团大战,2011年,正是依靠阿里领投的5000万元美金,成为幸存者,后来一度变成行业的领先者。然而到了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结合,也意味着和阿里的关系彻底崩盘。同年,阿里重新投资口碑,来和美团打擂,并于次年收购饿了么,给自己壮大力量。

口碑被重新看到,却好似阿里的“工具人”,一度被边缘化。口碑和美团有最大的不同是,美团是独立的,而口碑是依附阿里的支付宝和淘宝等的存在。虽然是阿里抗衡美团的有利武器,但是并没有得到太大的优势性可以独立支撑阿里的一支。

本地生活赛道一直是O2O的热门赛道,这些年来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并且预计到2023年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

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十亿元)/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方正证券研究所

口碑和饿了么合并后从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围堵中也是不容易突围的,而且口碑似乎在口碑方面有自己的难题。

口碑的处境

口碑的定位和美团高度相似,从各方面形成竞争关系。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美团自从和大众点评合并之后,共占据团购市场超过80%的份额,给饿了么和口碑造成巨大的压力。

美团向来重视技术水平的研发,而技术研发驱动是它的本质。早前在外卖收入还未进入爆发期的时候,美团在研发上的投入就占到了收入的30%,之后占比才有所降低。他们的策略是通过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使用,来推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与消费者和商家实现合作共赢。

尤其是在2015年10月,两大巨头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体量迅速壮大,并且衍生了到店的市场。在2016年,美团调整餐饮业务的构架,从此外卖业务异军突起,成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到收入的40.8%。在随后的10月,再次完成架构调整,针对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个场景,逐渐形成本地生活服务的全面平台生态。在2018年9月,美团顺利完成港股上市,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而口碑的2015年呢?在2015年6月,由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共同出资60亿元重新启动。定义就是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平台。2017年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困于资金压力,在2018年被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全资收购。而口碑和饿了么组队成功被用来对抗美团点评,同时也成为本地生活服务的两大巨头阵营。

重新上路的口碑比起之前的口碑有了新面貌。据2015年阿里巴巴四季度业绩显示,口碑单季度成交额为158亿元。特别是仅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60万家线下餐饮门店入驻口碑,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

但是在2017年上半年,虽然口碑的日交易笔数超过美团点评,但是上半年总的交易额略低于美团点评。不管怎么说口碑终究有阿里这座大山,流量、技术资金都不缺,但是总差点火候。

口碑之所以有如此境遇和口碑的营业方式也是分不开的,毕竟打折优惠策略往往在以快销和优惠为主的水果店及便利店更加吃得开。但是靠优惠券并不能支撑口碑的长期发展战略,甚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反面影响。

口碑短时间靠优惠券吸引了顾客,却给出空头支票,令一些消费者大失所望,可以说是某些客户流失的原因之一。并且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称华莱士在口碑平台虚假宣传,消费者购买后到店无法消费,都对口碑的声誉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客户的信任度下降。

口碑需要做出其它的成绩,赢得商家和消费者的信任。

尤其是口碑和美团的擂台赛中,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而收场,但是似乎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更加的友好,他们对于口碑是又爱又恨,期待看到口碑更多的发展。

近几年的口碑,在阿里的扶持下,在做出新技术赋能的打造,人口红利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技术有望开展新局面,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毕竟这才是生活服务平台的核心。

口碑的未来发展

本地生活服务,相对于线上的平台,要考虑的是服务半径。将线上订单辐射到线下,最终服务的是消费者。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活服务业以中小商户为主,而中小商户普遍存在生活周期短的问题,尚需要平台提供数字化服务,供它们发展。

况且现在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更加强烈,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就当下的市场而言,需要差异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服务。另外,现今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总体渗透率仍然偏低,据IDC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68.6%的中小企业尚未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

况且在2020年初,疫情推动了本地生活服务数字化的转变。而外卖市场的整体渗透率在提高,下沉空间也在不断拉大。尤其口碑饿了么急需这样的技术革命,给它们带来更大的活力。

据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表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服务,正在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推动服务行业的消费升级。

早在2018年1月初,阿里巴巴已宣布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纳入新零售体系,加快数据化之路的进程。口碑始终主攻的都是到店业务,而线下商店布局相对零散,同时又兼具发展的潜力,因此是阿里的新技术最佳的试验场。

在2017年11月24日,口碑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营销工具,结合优惠券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基于此前口碑在和美团市场争夺战中,依靠优惠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又缩小了商家的盈利空间,同时很难增加消费者的粘性的方向入手,期望解决此类问题。

这项智能营销工具,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判断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为不同的顾客配发不同的优惠券。解决商家的烦恼,精准优惠到客户。

另外在2018年推出智能POS机,向商家开放。除了传统POS机包含的扫描一维码、刷卡之外,还包括了扫描二维码、会员卡券的验证以及结合后端的CRM系统进行客户客单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等功能。

不光如此,口碑与多家合作商达成战略合作,力图丰富产品种类和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度和满意度。

2017年9月,口碑与携程美食林达成战略合作,美食林将打通口碑的餐厅人气值、用户评论、商家优惠等体系,提供出行美食参考,这与社区模式有重合点,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体验感。

2019年9月26日,饿了么口碑与万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进口母婴、保健、个护用品等商品及服务。据悉,有超过180家万宁门店在饿了么口碑上线,在全国20多个城市都有涉足。口碑饿了么在打造全方位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连续发力。

2019年11月20日,饿了么口碑与红旗连锁达成战略协议,为消费者提供线上便利店外卖。双方就线上网店拓展、外卖平台大数据应用渠道、品牌联合营销等展开合作。把握好线上发展的大局,力图获取先发优势。

据阿里巴巴集团2020财年Q1季报显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外卖业务运营效率改善,成交总额强劲增长”,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37%,平均客单价也有显著增长。口碑给自己交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并于2020年1月,饿了么口碑宣布,再扩招15%一线员工,目的是推动本地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升级。

口碑饿了么与美团的大战结局现已不是重点,而打造连接消费者、商户、供应链企等的全方位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似乎是它眼下最关键的事情。口碑能否突围,不再边缘化,未来或许取决于数字化的加成。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