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那些事

互联网那些事

公告

有态度 够深度

统计

今日访问:15796

总访问量:14215838

“农民的儿子”俞敏洪:中国企业家的良心也要带货了?

2021年11月22日

评论数(0)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俞敏洪这几天连续成为热议焦点。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新东方主营的中小学教培业务直接告吹,股价暴跌90%,1500多个教学点即将退租,超4万名教师面临辞退,这相当于被直接“腰斩”。

但俞敏洪这次告别却很体面,他将新东方新购置的八万套课桌椅,全数捐献给了乡村学校,坚定转身,却也带着不舍与辛酸。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这些课桌椅堪称全国一流,每套价值六七百元,再加上捐赠的运费等成本,开销可想而知。而这仅仅是新东方此次损失的零头:

校区装修费砸进去六、七十亿,还有租金、退课费、教师工资,加起来至少超百亿。

俞敏洪或许早就做好了迎接这一天的准备,他甚至淡然一笑地说过:(新东方)迟早有一天会不在的。

作为“教育行业最富有的人”,俞敏洪常以“农民的儿子”自称。这不由让人想起前几年某“资本家二代”千金嘲讽普通女孩是“农民”的聊天记录: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令人反感的不是嘲讽本身,而是在她们口中“农民”已然是一个侮辱人的词汇,而这些“资二代”却也只是躺在父辈身上吸血的寄生虫而已。

俞敏洪自称农民,他身上也具备着中国农民的共性:质朴、坚韧。所以这次他才会瞄准农产品带货,并建立一个助农平台,带领新东方老师一起转型。

一、北大毕业的“自卑者”

自卑,是俞敏洪青年时期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他出身其实并不差,母亲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胆承包了养猪厂,成为中国最早一批万元户。1978年,恢复高考第二年俞敏洪就去参加了高考。

那个时候农村英语教育资源有限,俞敏洪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他母亲不甘心,硬是托关系让俞敏洪当上了附近一所学校的英语代课老师,这样既能挣钱又能复习英语。

第二年俞敏洪再次落榜,这次他英语考了55分,俞敏洪想要放弃。但不服输的母亲再次找门子让俞敏洪上了县政府刚办的高考补习班。

俞敏洪本来想考的是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在高考补习期间,他的成绩直线上升,最终报考了北京大学。

第三次高考,俞敏洪一击即中,被北大录取,英语93分。母亲倾囊而出,在村里大摆宴席三天。一时间,他成了全村人的骄傲,母亲的爱,也从此刻入他的骨髓。

然而,当他迈进北京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才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里的学生个个衣着光鲜,不是高知子弟就是政商后代;他们谈吐优雅,在“出国潮”中努力学习英语,备考托福和GRE。

俞敏洪发现,自己是最土的那一个。他普通话不好,不敢跟女同学说话,为了融入集体,在宿舍拿出最卑微的姿态,主动打扫宿舍卫生,给舍友打热水。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而他的交际圈也仅限于宿舍,他不参与校园活动,在北大的存在感约等于零。

俞敏洪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图书馆,他疯狂读书,4年读了800本,似乎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中,他才觉得安全。

他永远记得开学第一天,舍友躺在床上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他好奇地问:“上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舍友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他说自己对那个眼神印象深刻,“它几乎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

所以后来即便因肺结核休学一年,住院养病期间的俞敏洪依然坚持读了二三百本书,背了接近1万个英文单词,读了几十本英文原著。

毕业后,俞敏洪留校任教,教英语,但没多久还是有了出国念头。1988年,他参加托福考试,考了663分,次年却遇上了美国缩紧对华留学政策。

他投了几十所美国学校,连夏威夷小岛上的都没放过,但无一例外全部拒签,这令他感到绝望。

但俞敏洪没有放弃努力,他要攒钱,攒够去美国的学费。在北大当老师期间他就在校外办了课外培训班,后来还因此受到学校处罚。

1991年,俞敏洪下决心投身教培行业,从北大辞职。在培训机构干了一段时间,发现实在理念不合,开始有了单干的想法。

一段创业传奇,即将开始书写。

二、有了“铁三角”,才能上市纽交所

1993年11月,俞敏洪弃教从商,正式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他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托福和GRE。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当时出国热不断升温,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就是出国,所以托福和GRE是必由之路。

显而易见,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俞敏洪眼光毒辣,他选择了一个在风口上的大生意。也是痛点最大、最为精准的生意。

任何事业最难的就是获客,谁掌握了客源,谁就有主动权。当时俞敏洪租了个北大旁边的破房子作教室,只有20平米,下雨还会漏水,没人愿意来。

俞敏洪一狠心,干脆办免费讲座!没想到这招立马见效,他讲一些励志小故事、背单词技巧、还有出国事项,那些想出国的学生都愿意来听。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别看是赔本赚吆喝,但其实获客成本很低。几十场讲座办下来,迅速就完成了招生,而且学生越来越多。

俞敏洪眼看学校规模急剧扩张,本来只是想赚钱出国留学的他,发现事业竟然做大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俞敏洪开始考虑找人一起干。

徐小平和王强,开始登上新东方的历史舞台。

大家都看过《中国合伙人》,会天然把他们三人代入三个主角,而现实也确如影片所展现的那样,精彩纷呈。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1995年深冬,俞敏洪出国了,这次目的不是为了留学,而是希望游说他的同学们加入新东方。

徐小平在美国混得很惨,王强则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拿着6万美金年薪。徐小平想要回国翻身,王强想像俞敏洪那样桃李满天下。

海归加盟,诸侯分封。俞敏洪让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负责中国人的移民;将基础英语培训的地盘划给王强;俞敏洪自己则保留了出国考试培训的老阵地。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随着新东方发展越来越大,一场争夺第一副校长的大战在徐、王之间发生。

最后他们发现,双方都中了俞敏洪的“借刀杀人”之计。俞敏洪酷爱《三国》,他们认为他想在其间坐收渔翁之利。

2001年,王强、徐小平提出辞职,俞敏洪极力挽留,甚至说,只要你们不走,我可以不当这个一把手。两人同意了,只要俞敏洪不再大权独揽。

所以,从2002年到2004年,新东方的总裁和董事长都是别人在当,轮流坐庄。一个人坐上去做了几个月就说,这位子不是人坐的。换一个,做了几个月之后又说不是人坐的。

后来实在没人再当这个老大了,他们才对俞敏洪说:老俞啊,这个董事长和总裁,没什么意思,还是你来做吧。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一度成为市值超过2000亿的巨无霸。新东方上市后,首先是王强离开了董事会,其后徐小平也离开了新东方。

徐小平离开时,据称套现40亿,在2011年,他联合王强与红杉资本中国共同成立了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开启了他投资人的全新生涯。

三、现在的新东方,需要“赚快钱”

除了捐出课桌椅,近几天把俞敏洪推向舆论热议中心的,还有他“农产品带货”的转型计划。

副部级央媒《经济日报》刊文《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指出:作为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新东方转型具有风向标意义。

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很快,俞敏洪本人也对此作出了回应,表示新东方如果直播带货,会向李佳琦、薇娅等行业前辈取经。

而对于新东方跨界到原本并不熟悉的直播领域,感谢记者给了一个非常善意的提示。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在他的回应全文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点点我不太同意,文章说‘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其实商业模式不存在快钱和不快钱,教育领域做起来也挺艰难的,很多教育公司原来都是赔钱的。

直播也是不容易的。我知道薇娅、李佳琦一直播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没日没夜地选品,没日没夜地努力,所以其实没有一项行业是好做的。”

其实,外人的操心,终归是徒劳,对一件事的风险最上心的人一定是那个花自己钱的人。只有花别人的钱去冒险的人才会胡干乱上。

新东方要将“助农直播”作为其转型的方向之一,对旁观者来说,不妨给予多一点宽容,毕竟也是一个尝试;对于新东方自己来说,则需要考虑得更透彻。

相信俞敏洪,相信一个企业家的判断,成功了庆贺、失败了鼓励,我想才是一个旁观者应有的态度。

新东方再出发:俞敏洪的故事,不仅仅是“逆袭”这么简单

无疑,新东方和俞敏洪都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但对俞敏洪来说,只不过是又一次的重新出发。

借用他的一本书名:《我曾行走在崩溃的边缘》。那么,现在的处境还有什么可绝望的呢?祝福俞敏洪。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