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9日
评论数(0)众所周知,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需求法则:当价格下跌时,会导致需求量增加。但是有时候我们发现好像也不全是这样。有些商品降价之后,销售额并没有增加;有时甚至导致整体销售额下降。为什么会这样?
价格弹性的不同层面
需求法则并没有告诉我们价格与需求量变动的真实对应关系。对某些物品而言,需求量确实对价格变动具有敏感性,而某些物品则不然。要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了解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是指某一种产品销量发生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它是两个比率的比率。
价格弹性的范围从接近零(例如救命的药品,价格再怎么变化,销量变化也不大),到接近无穷大(如价格稍高顾客就会放弃购买的商品)。数值为0~1之间的弹性,意味着价格上升使得收益上升,而价格下降使得收益下降,这样的物品价格不敏感。当弹性系数大于1时,我们说该商品富有弹性,降价会增加收益。
弹性分析法可以运用在品类、品牌以及单品多个层面,后两者是大多数人做价格促销时忽视的原理(包括制造商)。
1、不同品类有不同的弹性
促销选品,不能拍脑袋。必须选择价格弹性大的。但一开始就去找单品,也不可取。我们建议先考察不同品类对降价促销的不同反应。
一般生鲜部门的价格弹性高,大家都拿这个部类来吸引客流; 但在中分类或小分类层面,有更多价格优势的发挥空间,例如价格购买弹性高的商品包括:生产门槛低的商品(如方便面),资源丰富的产品(如矿泉水/饮用水),容易替代的商品(如卫生纸),品牌较弱的商品(如米面),民生必需品,使用者及购买人群众多的商品等。这些在大多数经济学和零售学著作中都有分析,不再赘述。
2、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弹性
我们以洗发水为例,说明品牌的价格弹性。我们把销售分为:非促销销售和促销销售,如图1所示(图表都来自一线真实数据)。
我们发现,没有促销时,沙宣卖得最好(粉红部分),其次是多芬,伊卡璐则相当有限。
降价促销之后再看:沙宣在同等程度的降价下,比其他品牌增长更多;而伊卡璐的降价活动只带来了十分有限的增长,因此它要换一种策略。
3、不同SKU(单品)有不同的弹性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品类(或品牌)内部各个SKU对促销的敏感度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包装不同,价格弹性也不同。
由于促销最终都会落实到SKU,所以必须分析过去促销过的SKU,根据其促销弹性来判断哪些适合做促销。某些零售商要求:采购人员只能选择排名前30%的SKU上快讯,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销售增长。
另一种现实
如果了解了每一个品类,每一个品牌,甚至每一个SKU的价格弹性,是不是就能做好价格促销了呢?
不然!
我们经常发现,零售商拿某些SKU做降价促销,促销期间,该种商品销售大涨,于是商品部得出结论:该商品促销成功。然而一个月之后算总账时却发现,该商品销售额大涨,但该品类的整体销售却并未明显增加,其他关联品类也是如此;而且,自从促销活动停止之后,该品类的销售额比平时,比去年同期都有所下降。零售商觉得莫名其妙了——我可是参照了价格弹性的呀!
为什么呢?商家在与竞争门店的价格对抗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一个SKU或几个SKU。但促销价格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整个购物过程中,顾客要权衡商品价格,最终的选择可能令你大吃一惊。因为你不知道某商品搞促销之后对其他商品的影响。
以上例来说,为什么促销期间促销品卖得这么好?因为它是高价格弹性,肯定会增长,可它的增长蚕食了其他商品的销售额。仔细分析,该促销品的增长主要来自三方面:
1、对竞争对手门店生意的拦截;
2、消费者因促销而进行的库存囤积;
3、消费者在品牌(或SKU)间的转换。
实际上,只有第一种情况符合零售商促销的目的;第二种情况既不符合零售商,也不符合制造商的目的(很多生产管理比较严格的企业就特别担心终端销售波动);第三种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某些制造商的目的,但零售商最不愿意看到(利润被杀)。
所以在促销前,一定要分析促销所带来的增长来自何处——是品类总体的增长?还是销量从一个品牌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品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双方才知道未来的促销方案是否互惠。
AC尼尔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在过去的几年中,AC尼尔森分析了亚洲的数百次定价模型案例,其中大部分品类的价格弹性相对较低,其中70%低于2.0,还有35%低于1.0,各个品类平均弹性为1.5,也就是说价格总体下降1%,只能使平均销售额提升1.5%。
但自相矛盾的是,虽然许多快速消费品的价格弹性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品牌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在亚洲,品牌商品的平均弹性为2.3,也就是该品牌1%的降价可以带来2.3%的销售额的提升。因此,如果品牌商品的平均弹性为2.3,而品类的平均弹性为1.5,那么这个品类的不同品牌之间,存在销量此消彼长的情况。
换句话说,促销的结果是在短期内产生了大量的转换品牌的消费行为。
交叉弹性的妙处
在零售业,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只影响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对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就是说,在商品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
商品之间可以存在着替代性,互补性和无关性。如果是替代关系,一种商品提价,它本身需求量减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将升高。例如,可口可乐提价后,百事可乐需求量增加。如果是互补关系,一种商品提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也减少。例如,照相机提价后,胶卷的需求量也减少。如果是互相独立的,两者的需求量基本不互相干扰。
这样,我们在促销选品时就又多了一个标准——交叉弹性。这里来介绍一些分析实务供借鉴。
1、替代品的交叉弹性
如果满足条件的促销SKU较多,确定促销SKU时要善于取舍。考虑到有可能产生的相互蚕食,零售商要尽量学会量化每一个SKU所受到的影响。同一促销活动不建议有性质相近的商品出现,要突出促销品之间的差异性,减少替代性,以免效果相互抵消。
某公司的DM快讯商品选择就避免了这一问题。该期快讯中选择了一支售价11.20元的黑人清新牙膏和一支售价2.6元的高露洁超强牙膏。这两款商品针对不同的购物者,能有效推动两款商品的销售。
2、互补品的交叉弹性
如果是互补品,一般买了A会买B,关键是要想办法让他们买其中的一种,那么另外一种的销售就会有所上升。
利用互补品的交叉弹性进行促销我们见得比较多,如移动公司交话费送手机的活动,手机便宜之后,大家买得多了,好像在手机上赔钱了,但是话费你总得交吧,移动公司照样赢利。
最失败的促销就是顾客拿了手机回去找业内人士改改芯片,装上联通的卡。所以移动公司搞成了机卡合一,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其互补性。
在有些促销中,许多消费者直奔惊爆品而去,拿了惊爆品之后,对其他商品不闻不问,这就是选品时对互补品的交叉弹性考虑不周,或考虑到了,但在布局陈列上没有将它们放在一起。
笔者有几次在家电卖场购买小家电和数码产品时,电池柜组不在附近,倍感不便,最后就抽时间在超市买电池了。想想看,一组高能电池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顾客多买一点,其毛利比那些杀价杀破底的数码产品还高,但家电卖场就这样失去了利润机会。
春节促销≠降价促销
我们说了这么多价格弹性与促销,马上面临的是春节,然后就是元宵,五一……春节零售商是不是需要搞一场降价促销呢?
切记,春节促销的目的,不是降价促销,而应该是年货的品类促销。
春节促销中,采购人员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年货备齐,不要去想什么惊爆价之类的商品,不要急于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有些企业搞买一百元就送瓶酱油等,记住:不要送!
春节销售好坏,就看你年货准备得齐不齐,断没断货。为什么很多企业在12月初对特殊商品要囤货?因为这是一种资源争夺战,你不囤货,货就到了竞争对手的仓库了。
囤货的种类之一,就是囤价格会上涨的货。
好的零售商怎么做?从1月8日开始他就开始涨价。涨什么?不是A,B类敏感商品,而是价格不敏感的普通商品。今年2月18日春节,一般过了元旦就要涨第一波价格,涨幅比例根据上述分析的每个品类价格弹性来确定,一般涨1~3个点。
第二次涨价在三周之后,也就是1月20日左右,涨幅同样。这个时候,春节大销售也就开始了,基本上普通商品的价格要总共上涨3~5个点的毛利。
为什么春节期间我们的价格要不降反涨呢?因为此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相对影响到了需求弹性。
首先,一般到了年底,消费者的腰包相对比较鼓一些,年终奖金,福利,购物券等,消费能力旺盛,价格敏感度就弱,在卖场热烈的气氛中受到感染,顾客的脑袋都会发热,人山人海,互相影响,挤呀,抢呀,就像买东西不花钱一样,所以春节一定要学会涨价。
其次,春节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还要他按平时的消费习惯买中低档的便宜东西,那就错了!春节全家团圆的气氛,完全超过中秋节,父母想让子女吃好穿好,子女从外地回家想要孝敬父母,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拜访都不能空着手……春节期间有些品类一定要走中高档路线,使价格带的高峰向高价位推动。
有些采购怕春节囤货卖不出去。你别怕,只要选准了,需求不用愁。你想想你卖购物卡的时候是多少金额,人家一发就是500的购物卡,许多情况之下花不出去,还有上千的,更花不出去。买什么呀?相比之下,超市的东西都太便宜了。
所以这时促销选品要注意新奇特,中高档,而且要搞大包装。如瓜子180克的肯定好卖,但这出不了销量,2500克的照卖不误;食用油1.5升的最好别卖,主推5升以上的包装。在农村地区也是如此。我们调查过,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员回到了家乡,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他们会告诉父母:“买奶粉一定要买某某品牌的,现在假货太多。”这时你超市该准备什么?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你的电脑系统在春节之后要能够全线回顾到调价之前的价格,并且自动回价。因为春节一过,马上是销售的低谷,还是这么高的价格,严重打击你的价格形象。顾客脑袋清醒了,回价一定靠电脑自动、快速地完成。记住,一定要知道春节调价之前的价格是多少。
价格促销时如何订货
我们以一个很常见的案例,来看一下促销商品在库存管理上的特殊性。
库存的源头就是订货,所以我们主要看订货。假设金龙鱼色拉油5升装食用油计划做一档为期14天的降价促销活动,促销时段从12月8日开始至12月21日止,门店做商品的订货工作。
在与供应商的促销协议中订了一个促销目标,即在促销档期内,该SKU的销量比平常增加300%。为了弥补超市在促销中的毛利损失和促销后的商品处理,供应商同意供货特价的日期是从12月4日至12月24日。
这时报表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晚上,门店库存是200桶,日均销量是20桶,问门店需要订货多少桶,才能顺利满面足商店的经营目标?
可能有人说这个太简单了,我家上三年级的小女儿就能算出来。促销期每天销售80桶,8日~21日14天共1120桶;4日~7日的4天加上22日~24日的3天合计7天,每天20桶共140桶,所以合计1260桶;去掉期初200桶库存,应该续订1060桶。
如果续订工作这样做,那就太初级了!一个合格的续订员,不能只考虑8日~21日的问题:
第一:金龙鱼的账期是多长?如果账期是30天,该订多少?因为订货量不能超过账期。店长一定要在账期到来之前把东西卖出去,这样才能保证资金不出问题。这便是订货上限问题。
第二:库存目标是多少?我们应该囤多少货?每一个品类都是有库存目标的,假设金龙鱼的帐期是30天,那么根据行业惯例,你的库存目标是存10天的货。但各公司有自己的规定(10天或7天),那么食用油品类周转目标是多少?管理者必须明确告诉续订员。否则,就成了续订员的拍脑袋工程。(在此笔者提供一些业态和品类的经验数据以供参考:见表1,表2)
表一:业态库存天数指标参考
第四:竞争对手的档期是哪一天?因为供应商出于在各零售商之间分配促销资源的考虑,有时候可能在多家卖场同时搞促销。完全有可能金龙鱼8日~21日在我这边搞促销,22日~31日在对手那边做活动。如果采购要求跟价,那么对不起,我这个特价还得接着特,要有足够的特价库存来拼,这样,这次的货量需要把对手的这一档期也算进来,增加订货量。
第五:该商品的安全库存是多少?从上述数据看,应该在200桶以内,那我的订货量里面还得考虑在下次续订前,不要因特殊情况而断了档。
第六:如果春节期间囤积年货,库存乘以10倍,续订量很大,我就必须考虑门店的储货能力,门店有没有地方放,尤其到了冬天易炸易碎的东西太多……
因此,续订员要考虑诸多问题,这些都靠管理者给他明确的目标,同时也要求他对产品非常熟悉,非常有经验,非常负责任。到底订多少,实际上是品类毛利率的问题,既要获得最大效益,又要考虑安全库存;既不断档,又不要超出账期。
在外资企业,一个续订员不亚于一个好采购,要考虑的问题一点也不少,甚至比采购考虑得还全面,因为他是库存的捍卫者,公司资金的捍卫者。
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的门店是促销员在订货,是新来的员工在订货。这是我们最尴尬的问题:库存就是公司的资金流,公司的命脉,结果却掌握在新员工和促销员的手里。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促销前,一定要分析促销所到来的增长来自何处—是品类总体的增长?还是销量从一个品牌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品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只有这样,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才知道促销方案是否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