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评论数(0)
有谁会想到一篇有关“95%国产啤酒添加甲醛”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在短短的一周左右时间会引起悍然大波,导致整个啤酒行业的危机。国内啤酒类股票整体下跌;日韩等国家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紧急收回,进行检测。也是不到一周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各部委紧急召集“关于啤酒甲醛情况说明会”,向社会传达了微量甲醛不影响国产啤酒质量的信息,才使“甲醛”风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平息。否则这次的“甲醛”事件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单独应对的。
啤酒中含有甲醛,大多数啤酒企业在啤酒酿制的过程中添加甲醛作为助剂,本来就是啤酒行业已延续多年的技术规范,可为什么“甲醛”在很短时间内会引起如此剧烈的社会反响?这里不排除有媒体炒作的成分,可更多的原因是公众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在欧洲和日本已禁止啤酒生产添加甲醛的情况下,“甲醛”危机对大多数仍然使用甲醛作为助剂的企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进入2005年,国内媒体相继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围绕着国内外知名食品公司,如:亨氏、肯德基的苏丹红、雀巢奶粉的碘超标、哈根达斯的“黑作坊”事件、维他奶风波、光明的回奶等,与上面提到的“甲醛”一样,即相关问题存在,有些问题甚至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只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使得问题似乎突然之间变成了这些公司的危机。
从相关事件的报道。我们也可以得到出一个结论:食品安全危机的增长和危机造成的损失也同样是具有非线性特点的。当危机已经可以被感觉到的时候,如同上面讲的,当睡莲覆盖到池塘的1/4或1/2的时候,危机已经不可控制或者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已不可弥补了。食品安全危机的非线性特点可以由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1. 消费者心理应激反应
每个消费者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选购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价格、口味、品牌等,很少有人将食品安全作为选择的第一要素。只有当新闻媒体报道某一类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时,消费者才会在选购食品时将食品安全作为第一考虑要素。这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在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管理下,食品安全应该是食品质量要素中最低的要求。一旦食品被证实有安全问题时,曾对该食品安全充满信任的消费者就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的心理因素(恐慌)远远大于生理因素(疾病)。尤其当报道食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并不会很快造成对人体的伤害,或者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是否对人体有伤害时,这时心理性的应激反应可能就更为强烈。如转基因、疯牛病、苏丹红、违禁添加剂、碘超标等,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就是因为普通消费者不了解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以及未来在什么时间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 新闻传播特点
报纸、电台、电视和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更加具有非线性的指数性增长特点。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据统计刚刚发生的雀巢奶粉碘超标、哈根达斯无卫生许可证的相关报道,在短短几天之内互联网上就刊载了几百甚至上千条。而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事件影响的消费者以及其对食品选购倾向调整也呈指数性增长。
3. 危机的处理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上面提到的几起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中,大都由于在处理危机时采取了不当的对策,导致没有在短时间内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而最后造成了经济损失呈指数性增长的局面。根据肯德基公司估算,“苏丹红”事件让全国1200家肯德基店4天里至少损失了2600万元。雀巢发生碘超标之后,几天内全国范围内各大食品超市宣布将与碘超标相关的产品下架,随后由于雀巢的危机处理方式遭到新闻媒体的质疑,雀巢其他品牌的产品销售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损失也是数以千万元计的。另据报道光明牛奶在一周之内,股市蒸发了上亿元。在“甲醛”之后有15种国产啤酒在韩国下架被禁,对相关企业的啤酒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