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9月17日
评论数(0)新闻提要:《第一财经(微博)日报》昨日获悉,太平洋百货将在年底前关闭其在北京的两家门店,撤离北京市场。无独有偶,太平洋百货最大竞争对手之一百盛也可能将关闭位于上海遵义路的门店。
看到太平洋败走北京、百盛败走上海的消息已经不是偶然,早在今年1月21日,世界排名第一的家居建材超市家得宝就关闭了位于北京西四环的门店,与首都告别;2月22日,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宣布退出中国;3月份欧洲最大的建材分销商圣戈班旗下的美颂巴黎宣布终止营业;拥有著名玩具品牌芭比娃娃的美泰集团,也在同月关闭了位于上海淮海路的芭比旗舰店…
再者 ,体育服饰业的诸多品牌也受到波及。从2009年开始,诸多国际体育大牌在中国就开始尴尬起来,耐克公司当年销售额下降3%,阿迪达斯降幅更是连创新高,日本最大的运动品牌美津浓,则关闭了在华的200家店铺,许多曾经知名的外国运动品牌,如锐步、茵宝、迪阿多纳等等,如今已经几乎芳踪难觅。
甚至还有其他行业,比如Ebay、谷歌、雅虎代表的网络行业;卡夫、帕玛拉特、优诺代表的乳业等,有的已经败走,有的也陷入经营瓶颈。
有人甚至说,在中国的零售行业,时至今日还没有哪家外国企业还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尽管沃尔玛、家乐福在各城市的门店还十分火爆,但是“价格欺诈丑闻”“过期肉丑闻”等爆料新闻还充分说明,这些领军外企还不被国人充分信任。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世界大牌们在中国的尴尬,甚至说是“失意中国”或“败走中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一、中国市场的巨大和复杂以及差异是这些外来品牌水土不服的第一原因。
尽管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吸引外来企业的最大诱惑。但是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复杂性、差异性也是没有充分准备的外来户头晕眼花的原因。不了解中国市场表现在,不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不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经营模式,进而不了解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差异性,更不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总而言之,就是不了解中国人心,更何谈赢得人心。
比如,即将关闭的太平洋店就是因为上轮租金合同到期,下轮合同租金太贵。这么简单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起初轻资产的租赁管理方式就是一步错棋;第二,由于不了解十年后的情况,因此估计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样快。而对于,物业所有方来讲这倒是好事,盖好的窝已经住过孔雀,换来凤凰岂不更好!
二、近年来国内由于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的拉动,也有一定关系;
有人说现在国内的商业地产是战国时代也好,说它是泡沫也罢,不管说什么,也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其实都在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运转,是中国自己的形式。物业升值的结果我们虽然不能否认这些洋企业发挥过作用,但是也只能对他们立项时的某些战略深表遗憾;这些企业经营瓶颈的产生,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
三、国内各地兴起的本土零售企业,依靠得天独厚天时地利与人和,再加上国人的聪明,学会适合自身发展的洋本领,逐渐发展壮大,也致使这些洋品牌就像遇到了当年地雷战、地道战;
就拿体育品牌举个例子,李宁、安踏、361等一大批国内品牌逐渐替代了那些曾经洋品牌;
四、这些品牌遭遇尴尬,也有很多使其自身的原因;
比方照搬海外经营管理模式、在与国内合作方的合作总是强压一头,把对手都看作是土包子,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入。笔者就亲历在内蒙某二线城市,由于物业方反感肯德基的盛气凌人,把肯德基清场的实例。
总之,外籍零售名企们的离去,或多或少会有些伤感,但是我觉得对于国人来说未必就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