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思维

靖安先生

公告

冷眼看零售,热情过日子!

大胆猜想,任意胡说!


统计

今日访问:1144

总访问量:6458868

中国便利店,要向7-11学什么?

2015年09月09日

评论数(5)

中国的便利店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当前在面临大型实体集体萧条的时代下,更多的资金开始注意到小业态的未来空间,但是真正要做好便利店这个行业,中国零售人不得不向近邻7-11学习。

7-11在全球的小业态来看绝对是成功的商业,几乎遍及全球各地,并且还在一客观的速度扩展。而在中国的2000多家门店的收益,也是让零售人羡慕不已。那么,他们的经验我们应该怎么学?

靖安通过走访国内的便利店,再研读铃木敏文、三浦展、松井忠三甚至原研哉的著作后,似乎有了一些启示,在这里与对便利店行业有兴趣的朋友分享。

靖安觉得中国便利店最需要跟7-11学习的是他的“便利思维”。铃木在他的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所有新的服务,都必须是为顾客提供便利,而这种便利的思考,还不能是以“替消费者考虑”,而必须是“作为一名消费者考虑”。两种不同的立场,换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那现在中国的便利店究竟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的便利思想?

抓住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老早就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甚至联商曾经发文《人口老龄化或将给零售业带来灾难性影响》,在该文中认为老龄化对中国零售的影响是极其消极的,以至于用上了“灾难”的字眼。其观点也收到网友的质疑,靖安也甚感有些夸张。反而,靖安认为老龄化正是小业态便利店的飞跃契机。

观察当下诸如7-11、全家等在华日资便利店,其重点服务对象集中在了年轻化消费群体集中的区域,而产品服务内容更是偏向年轻化,诸如便当、咖啡及休闲零食。这是处于选址与自身品牌定位的考虑的。同样他们也确实满足该区域消费者便利的需求。而中国诸多便利店企业背后缺乏快速开发年轻新品的资金与技术实力,所以继续血拼该市场,将会被他们所摧毁,而关注社区老人消费与服务,或许是更好的切入口。

改变夫妻杂货店思维,拓展服务意识,甚至与社区老人及整个社区居民培养其邻居关系,这是获得社区市场的要点。中国人素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思想,尤其是现在已步入老年的群体,他们对于过去和谐的邻里关系有着极其深厚的怀念。社区便利店一旦与该区域的消费群拥有了紧密的邻里关系,那么接下来销售的将是服务,而非简单的商品。500米的服务半径,可以掌握老人所有生活用品的使用周期,所有消费家庭的生活需求,尤其重要的还可以肩负子女对老人的关怀与照顾。因为伴随着老龄化同时出现的,还有老人的空巢问题,让便利店的员工填补老人空巢,便利店收获的将不只是利润,还有对品牌的信任。

同时,靖安觉得学习7-11对产品的开发原则。7-11与伊藤洋华堂属于同一个集团,但二者却业态分明,产品差异明显。而中国的便利店更像是一个小超市,没有独立的品牌渠道,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特色,这注定了他极易被模仿,遍地开花而毫无竞争力。正是因为小,所以需要有特色,有创新,有专利。便利店应当去发掘自己的品牌供应商,以区别大型卖场,最佳的方式是自己研发产品。但鉴于当前大多便利店缺乏这样的实力,从部分产品入手比如速食,也许是个良好的开端。随着运作成熟后,进行更大范围的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将是必然趋势。而随着O2O的热潮来袭,打造自己的品牌更是自然。

最后是,关于便利店的触网。靖安觉得这是无法回避,更要积极应对的。鉴于篇幅,靖安将另行写文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靖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