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思维

靖安先生

公告

冷眼看零售,热情过日子!

大胆猜想,任意胡说!


统计

今日访问:847

总访问量:7090941

大鳄围剿下,个体社区商业该如何突围?

2019年04月22日

评论数(0)

日益受到关注的社区商业再度被推到从业者的视线,一轮轮资本的进入与退出,一批批企业的诞生于覆灭,到底是预示着社区商业的美好还是残酷?在众多大鳄涌入的大势之下,顽强的个体零售又该如何应对?

社区商业是蓝海还是红海?

自从2016年,资本疯狂进入零售行业开始,社区零售就成为了业内广泛关注的目标。率先开始在发力社区零售的当然是便利店。从邻家到猩便利,从罗森到全家,无论是外资品牌还是国内新成长的企业,都在不断加快布局。还有各种无人模式聚集增势。但三年下来,“有的店火了,有的店死了,还有的店半死不活”。即使如此,人们依旧相信社区零售是未来的新空间。所以,除了不暗零售的资本对社区商业“初心不改”,就连自称掌控零售未来大势的电商资本也持续发力。

阿里的天猫小店号称要达到500万家,京东也要每天1000便利店开设,而苏宁也曾高调喊出35000家小店的计划。可见大家对社区商业所寄予的厚望。然而,不到三年的时间,京东小店关门新闻频现媒体报端,苏宁也因业绩亏损不得不剥离小店业务。只有阿里小店似乎还顺风顺水。

由此可见,社区商业已经不蓝了。入局者越来越多,而且竞争将变得愈加激烈。自从盒马鲜生、超级物种为行业开启了社区生鲜破局招式以后,人们一夜之间仿佛就找到了玩转社区零售的新招数。即使超级物种并未给老牌实体零售永辉带来骄人业绩,但这并没有浇灭永辉继续深耕社区生鲜的激情。毕竟盒马目前在业内明星效应还在闪耀,数据的真真假假,都说明这里有故事,有希望。所以永辉mini来了!除了永辉,还有华润万家,还有沃尔玛等等。

之所以各路大军蜂拥杀向社区零售,着实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一二线城市的高强度的工作与密集的人口和拥挤的交通,使得时间成本变得高昂,消费者对于花在购物上的时间变得更少,便捷成为刚需。而老龄化、城市镇化的叠加又为社区规模增长提供动力。所以,在面对卖场、购物中心趋冷和社区商业的万亿级市场,谁还耐得住性子坐失良机?

社区商业,已是红海!

社区零售个体,可还有机会?

笔者与一朋友谈及最近各路资本对社区商业的涌入,他直呼“抢不过他们”!但旋即就发了一段门店视频,是其年前新开门店。店招、陈列、灯光几与盒马、mini等不相上下,往来客流也是频繁。如此看,个体零售生活得并不糟糕啊!至少这位朋友他不会太糟。也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个体生活得很自在!

实际上,连锁扩张从来就没有打破个体的饭碗。大卖场没有影响杂货店的生存,便利店也没有革了夫妻店的命。相反,在各个巷道街头,个体店成为了消费者随手购物的首选之所。即使现在盒马也好,mini也罢,你生鲜再强大,装修再高端,小区门口的移动买菜小车依旧生意兴隆。

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社区抢夺,忧虑不是个体,而是资本和那些大鳄。对于个体而言,不论你资本有多强大,你连锁有多高效,毕竟你都不能完全占据所有的市场。500万家的天猫也好,百万的京东也罢,对于整个国内市场而言,都微乎其微,甚至全部加起来都不能覆盖一个省的所有街道消费者的需求。至于像罗森这样只有几千家的规模,对于中国市场的体量来讲,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你不能完全覆盖,个体小店就是生存的土壤。但是对于连锁和实体而言,做一个自认为足够大的规模,受限于自身的资本以及人力实力,有的是一万家就是极限,而有的则可能稍微大一点,再大就是扯淡和玩火。在资本的裹挟下,连锁往往不顾实际情况过快扩张,消亡也并非没有案例。

个体零售考虑的不是生存,而是未来的方向

与连锁相比,个体零售的劣势是明显的。从资金到供应链,都无法企及。但是优势也是显著的。他比连锁更能做好单店的客群维系,能做好更优质的服务,对于商品的调整更加迅速,但前提是他要有方向。

那么个体社区零售需要有怎样的方向?或者应该有怎样的方向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发展中不会被出局?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做社区的好邻居。社会越发展,人情越淡漠。但社会越来越老,感情需求却越来越旺盛。这是一个现实的悖论。较早经历的社会老龄化场景的铃木敏文明确指出,便利店要做好老人的服务以获取顾客的粘度。但是很遗憾,在国内至少在五至十年内,连锁企业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行业的服务意识无法被当前的从业者所认同,二是资本的焦躁无法等待漫长的服务获取回报,三是对技术的狂热让零售从业者不愿意相信人情服务的价值。可是个体零售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受规模的限制,个体的雇员数量有限,而且以亲朋为主,所以稳定性极高,因此也更加容易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只要雇主愿意传达这样的信号,往往就能实现。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古训演化在商业上,将收获更加稳固的客源和发掘更加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真正的差异化竞争也就能得到体现。

第二,个体也可以是标杆。无论是个体还是连锁,都有一个深耕的区域,区域内有众多的竞争者共享市场,要确保持续的盈利,做最好的那一个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即使是服务范围有限的社区,个体零售也应该有“宏观”意识,务必有在该区域内做成最有特色的门店,否则在各路连锁密集布局时,将轻易被瓜分市场份额直至出局。虽然从宏观角度讲连锁不会终结个体的命运,但在局部微观的市场,连锁对个体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商业高度繁荣的地段,往往没有个体业态能扛得住连锁的抢夺。

第三,个体也需要有规模。作为个体零售,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的挑战很多,最显著的就是供货渠道。虽然当前很多个体零售早已不再局限于经销商的线下供货,诸如天猫、京东等电商的线上批发早已被个体玩得很溜,但受限于门店较少或者只有一个门店的影响,实际的回报率还是较低。这样一个相对微利的行业,除了勤奋还应该有别的发展渠道。规模就是一个应对未来竞争的必要条件。正如前文所述,个体需要做成服务社区的标杆,这样才能应对连锁的冲击。那么除了服务以外,在一定区域内拥有一定密度的门店,也是确保市场不被攻陷的重要条件。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对于品牌的认知度,除了消费体验就是在眼前出现的频率了,广告就是因此而存在。作为个体零售,不可能用昂贵的广告投入来维持一个几百平米的门店销售的,所以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在相对有限的区域内拥有一定密度的店面,因为消费者的活动半径是有限的,购物习惯是难以较快改变的,对于信息的储备也将十分有限,高频的门店布局,将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信得过”、“有实力”的品牌意识,忠诚度也自然产生。即使是在外卖、网售的当下,配送时间也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半径,而高密度的门店同样会在线上给消费者传递强烈的品牌信息。没有什么营销不是以抢占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为目标的。

当然,对于个体商业而言,要形成多大的规模和多高的密度,这既要考虑自身的实力,更需要结合实际的市场而定,法无定法。

总之,无论是服务还是规模,归根到底还是决定于个体业主的自身目标。有创业报复才会有实际行动,有实际行动,才会有最终的结果。

最后,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哲人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讨论:“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靖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