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11330

总访问量:41297542

云炒鞋“吃干抹净”后,nice能问心无愧吗?

2019年10月21日

评论数(0)

文 | 佘凯文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关于“云炒鞋”的话题已经持续月余,至今仍在发酵。

什么是“云炒鞋”?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个词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但在“鞋圈”中“云炒鞋”已是众人唾弃的投机行为。

简单来说,“云炒鞋”是炒鞋的“升级版”,即通过互联网为炒鞋用户提供一个平台,将球鞋“期货化”、“概念化”,买卖双方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买卖操作,将电商平台打造成一个虚拟金融交易平台,球鞋不再是球鞋,变成了可操作、可流通的货币。

这种模式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正是“币圈”的那套玩法,只不过现在将各类空气币替换成了球鞋,而此次“云炒鞋”发酵的幕后推手则是名为nice的球鞋交易平台。

下架“闪购”,nice罩不住了

9月26日,nice发布声明《nice好货对部分用户违规买卖处理办法公告》,企图在搅烂了球鞋市场后,通过停止“闪购”、“成交曲线”、“涨幅榜”等相关功能、服务,并将事件推给平台用户,以为自己洗白。不过,吃干抹净后nice就想拍屁股走人,有点太异想天开。

nice摊上“云炒鞋”的名头全是因为它推出的一个名为“闪购”的服务。“闪购”原本的目的是快速的实现买卖双方货物来往,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着“寄售”服务配合味道就变了。

“闪购”+“寄售”能让炒鞋者在平台上即时买卖“球鞋”,类似于“期货”的玩法,即购买者买到鞋后可以选择不发货/收货,而是直接又挂在平台上售卖,减少商品往来时间,从而让炒鞋的空间变得巨大,通过操作一夜涨跌数千变成可能,nice更是推出了“成交曲线”、“涨幅榜”等相关功能模块辅助“云炒鞋”,说白了就是在“推波助澜”。


“云炒鞋”的火爆,吸引了大量舆论关注,央视、新华社、工人日报都主流媒体都曾对这一现象,做了专题报道。

例如,新华社首发,人民日报转载《鞋圈变身“韭菜园” 其中风险深几许?》的报道,深刻剖析了“炒鞋”事件,并指出部分平台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可以看见,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nice的所作所为基本与文中所提一模一样。

工人日报对于“云炒鞋”也做出了详细分析,指出了更多问题,一是,存在“庄家”通过球鞋炒作使价格达到违背正常市场需求的虚高,营造出一种“一鞋难求”的假象,让跟风者被“套牢”的风险极大,通俗点说就是有大量群体正在通过“云炒鞋”割韭菜。

二是,只有流通却不见实物,这种脱实向虚的模式违背了球鞋本来的意义,又因球鞋产品本就属于“易仿”产品,在高暴利的驱使下,假货已经被大量催生。

三是,同样因为高利,使许多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一市场,针对“炒鞋者”的诈骗事件已经时有发生。

最后则是“云炒鞋”这一模式,已经超脱了所谓“球鞋交易”的范畴,更像是金融操作,而像nice这样的平台有没有金融操作的能力和权利值得怀疑,或者根本上已经涉嫌金融违法。

在面对“云炒鞋”的问题上,行业、媒体以及市场表现出的态度高度统一,即“云炒鞋”模式即伤害市场、也伤害用户,让商品价格“无理”虚高损害了正常交易市场,同时在“庄家”、“机构”的操作下可能让很多人“血本无归”。

眼看,“云炒鞋”所带来的负面舆论越来越多,nice不得已只能下架相关服务,并且为表现出“政治正确”,在对外发声时,反而将其他平台所树立“鞋穿不炒”的旗帜高高举起,却被广大网友视为“贼喊捉贼”。


按nice方面给出的说法“部分商品“闪购”价格出现不合理波动,少量用户恶意哄抬闪购价格,因此平台封禁了68名用户,并提出将进一步整顿炒鞋行为。”那么为何在“云炒鞋”开始或持续过程中,平台没在第一时间警示、停止或做无害化处理。相反,还推出了一系列工具进行辅助?并且关于已经受损的用户权益如何保障也没有说法。

由此看来,nice停止相关业务也并非一厢情愿,而是迫于压力,在假货、套牢、诈骗等一系列衍生关键词下,nice也兜不住。

“悬崖勒马”OR“暗度陈仓”?

nice针对“云炒鞋”的问题,主要做出了几点改变,但在此过程中有几个方面显得疑点重重。

下架了“闪购”业务,号称全新升级为“速达”,且没有了“寄售”变为寄存,但却没有彻底杜绝“云炒鞋”,因为依旧可以通过“寄存”+“速达”结合的方式炒鞋。

其次,对于此事,nice方面却没有发布任何正式公告,仅仅做了一个Banner在平台上放了几天。甚至很多用户都不知道,都是通过询问客服得知。

最后,有相关用户询问客服,目前“速达”的“寄存(寄售)”业务具体情况,而得到的回答是“只是暂时下线,并非永久关停”。由此看来,速达“升级”为以前的“寄售”模式也并非没有可能。

这些疑问的存在,不禁惹人猜想,nice的一系列行为到底是“悬崖勒马”还是在“暗度陈仓”。

在此次“云炒鞋”风波中,nice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但实际上nice获利颇丰。

两个层面,一是流量,之前“闪购”的模式因可以快速买卖,一天能为平台带来巨大的GMV,而流量数据对于nice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6月刚刚完成D轮融资,那时nice所依仗的正是GMV,对外宣传月活过亿,“闪购”模式俨然成为了nice流量制造的利器。

二是现金流,高频的买卖除了流量,还未nice带去了大量的现金流,当玩家入场后,等于是将自己的真金白银兑换成了“鞋子”,而又因为“闪购”不需要实体货物, 这就有了可操作空间,而当有玩家需求提现时,却发现在nice平台上的钱无法取出,钱去了哪里?有没有被平台挪作他用?都是问题。并且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个例,黑猫上已经出现大量投诉,控诉nice涉嫌非法集资。

由此可见,若说nice对于“闪购”模式没有其它什么想法,谁都不会相信。所以,会不会又是一起“换皮”?

在市场、政策等方面对于互联网环境监测越来越严的情况下,“换皮”已经成为了许多问题软件的常用手段。

如在年初爆出的一款名为“睡睡”的“酒店拼房”软件,因提供 “异性拼床”,致使这个平台由原来的“节约出行成本”变成了“涉黄”。

进而被各大平台封杀,但创始人很不甘心,通过“换皮”方式继续走拼房路线。例如,把拼房小程序和APP名字都改成了“趣伴”,内容上没有变化。

从“闪购”到“速达”,若是之后“寄售”业务再次上线,不就又是一起“换皮”?在联系nice创始人周首之前的言论“赚钱是必须的,谁炒鞋不赚钱呢?只要你炒鞋,你就想赚钱,今天中国的球鞋文化不是那么健康,虽然我们nice是个炒鞋平台,说白了就是个炒鞋平台,我们卖了那么多AJ和椰子,我们相信我们平台是有责任的,但我不认为这是错的”,所以看起来nice似乎还有所谋。

“四面透风”的nice还能撑多久?

nice带来的“云炒鞋”让“穿鞋”用户十分受伤,价格虚高,使他们只能望而止步。而又突然下架“闪购”,又让许多“卖鞋”的被套牢,这下nice等于将买卖双方都得罪了。

nice平台问题频出,也不是一两次了,在黑猫上可以找到大量关于nice各种问题的投诉。如售后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平台提现出现限制、品控差等等。

作为一个“球鞋电商交易”平台,nice似乎走错了路子。如果nice将自己定义为平台,那么他需要知道,什么叫“平台经济”,平台经济本身并不生产产品,但可以促成双方或多方供求之间的交易,说白了就是一种资源的统领,平台经济本质不是“单赢”,应该体现平台、商户、用户的“共赢”。

但nice却在通过“闪购”等手段既破坏了“卖方”的利益,又破坏了“买方”的利益,从始至终都是nice“独赢”,这种模式注定无法长久。

在电商领域,这样的案例已经出现大把。

如另一个平台淘集集,企图分食“社交电商”这一大蛋糕,却最终倒在了自己脚下。回顾淘集集的历程可以发现,在运营上打着高额补贴、免费流量的路子,淘集集看似高歌猛进,但暗伤也开始一点点积累,明明融不到资,却拿着商户的钱依旧做着高额补贴,只为流量、GMV、月活等数据好看,直到东窗事发,捅下近30亿欠款的巨大窟窿。

淘集集CEO张正平最新发布的声明称淘集集“接下来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挂掉”,这也说明想要依靠“旁门左道”,而忽视平台本身生态的运营的,最终都将不过是“昙花一现”。

再回到nice本身,不是想着如何从服务、质量、运营等各方面做用户沉淀,而是通过“闪购”的方式不停“薅流量”,即便短期内能为nice带来可观的数据,长期来看被当成韭菜的买卖双方们还会来吗?没有了用户的平台还如何成为平台?久而久之nice还能靠什么维持?

所以nice的种种行为也注定只能是短期得利,前景堪忧。

结论

诚然“球鞋电商平台”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是因为竞争过于激烈也好,短期利益太诱人也罢,但都不应是“云炒鞋”模式的诞生的理由。

现阶段,“云炒鞋”已然成为了过街老鼠,nice存有的侥幸心理无异于饮鸩止渴,但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打造平台健康生态、维护买卖双方的实际利益,或许才是长远之道。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泛财经新媒体,《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微信十万+曝文《京东走向“四分五裂”》《“维密秀”被谁杀死了?》创作者;重点关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财经金融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