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9603

总访问量:41295501

金融壹账通真的被低估了吗?

2019年12月19日

评论数(0)

文 | 易牟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近日,金融壹账通成功在纽交所上市,IPO融资3.12美元,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第一股,也是一家成立4年即上市的独角兽,众多标签成功吸引了投资人的眼球。

不过,其在资本市场却遭到了冷遇,从2018年接近75亿美元的估值,一路往下缩水,12月13日打折上市后,又一度破发,截止12月18日,金融壹账通(OCFT)收盘价报9.84美元,市值36亿美元。

背靠平安集团,一直号称是科技金融第一股的“金融壹账通”,到底是被低估了?还是说真的不行?

一、接连亏损难以盈利

说起壹账通,很多人应该不陌生。

2015年,平安集团旗下26个金融平台,一起孵化了这一家公司,之后由平安壹账通、前海征信、银行壹账通三大业务整合,组合成了金融壹账通。

从业务上看,这是一家很明显的to B平台,承载着平安集团的金融数据业务,通过一种轻量化的模式,把平安多年积累的技术整合成方案,输出给中小银行,试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帮助中小银行快速提升技术、产品和运营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输出方案,给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赋能的。

从2018年开始,外界就一直有一股传言,如证券日报等媒体也一路跟进,一开始说是像中国平安一样,计划赴港上市,然后又传言与壹钱包合并,却因为监管不允许金融支付VIE架构而告吹,之后远赴纽交所,削减IPO规模,上市遭遇破发……

曲曲折折,可谓是一波三折。

从招股书披露来看,截至2019年9月30日,金融壹账通拥有超3700家客户,客户数量在同行中稳居首位,而在它的客户群体中,有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123家城商行和84家保险公司,覆盖中国99%的商业银行和46%的保险公司。


在中国香港,它给金管局搭建区块链贸易联动平台,为12家银行提供服务;在泰国,前10大银行中的3家使用了它的风控解决方案;在日本,它和SBI集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服务日本的银行;在韩国,它和三星的SD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展跨境区块链贸易网络。

然而,好看的运营数据之下,是一连串糟糕的财务状况。

从成立以来,它的业务一直在扩展,营收也一路狂飙。2017年,营收是5.82亿,2018年是14.13亿,同比增长了143%,2019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5.55亿,同比又增长了72%,扩张速度比很多新经济公司还要猛。

可惜,直到上市为止,它都没有实现盈利,在研发投入保持在4~6亿的情况下,每年的亏损都在10亿左右,2018年前三季度,亏损同比扩大了102%,也就是说,3年不到的时间里,它就亏了30亿。


不仅如此,作为平安旗下的一员,这些年在业务和营收上都还非常依赖于母集团,包括上市主体陆金所等在内,平安系对金融壹账通的营业收入占比在50%以上,2017年甚至占比达到70%。

另一方面,金融壹账通把自己定位为成一个to B的金融科技云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原生云技术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个赛道上,目前已经是巨头云集,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腾讯都有布局,虽然金融壹账通的金融属性较强,但是在解决问题上,未必有互联网巨头那么强大的能力,在区块链等技术上,这些大公司也都早有研究,以蚂蚁金服为例,就已经在区块链上布局了40多个场景,背靠阿里巴巴,协同优势十分强劲。

金融壹账通所处的赛道,虽然科技金融的发展主赛道,也是未来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但是金融这一行,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上市主体,所能借用和依托的资源并不多,容易陷入红海竞争,利润也难以保障。

在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说:“我们想要盈利很简单,只要把R&D停掉,或者停一部分,那我们马上就盈利了。但我们不能这样做。”

这句话听着有道理,也被媒体广为引用,但是仔细一琢磨,对于一家科技金融公司来说,研发投入一向是巨大的,这句话放在任何一家公司上都是成立的,问题是金融壹账通的R&D能停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它只能往前冲,继续烧钱,否则前途暗淡。

基于此,美股市场是一个十分注重盈利的市场,金融壹账通背负着巨大的营收与利润上的压力,短期内想要扭亏为盈很难,甚至于陷入持续的增收不增利的境地。

二、没赶上好时候

当然,影响金融壹账通估值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首先,在中美大环境的影响下,2019年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估值普遍偏低,2019年IPO的中概股一共27家,就有21家破发,下跌超过了40%的比比皆是,市场对于中概股持谨慎态度。


其次,螳螂财经易牟看到,金融壹账通吃的是第一口螃蟹,在一个成熟中的二级市场中,投资者对于金融科技的了解不足,包括券商和投行机构等,对于赛道的估值模型尚未建立,所以资金较为谨慎。

然后,仅仅从资金上来看,折价IPO对于壹账通来说不利,但是从长期来看,IPO价格与公司的长远投资价值关系不大。

反而,上市的时候估值过高,对于往后十分不利。

第一,它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消耗估值,比如早期的中石油和最近上市的Lyft,又比如在2015年妖涨上天的暴风影音,都一步步被打回原形。

第二,IPO价格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例如2018年的港股,在流动性和政策改革环境市场情绪一路高涨,内地很多港股的小米、美团、众多的生物医疗公司,都在上市的时候获得了高溢价。但是,2019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开始收缩,市场信心减弱,这些股票则陷入了大跌的泥沼,小米的股价更是一路扑街,雷军“上市一年让投资者赚一倍”的豪言壮语,被投资者当成了一个大笑话。

事实上,2019年许多独角兽公司都对估值进行了下调,例如未上市的滴滴,还有把定价放在底部区间的Uber,或者估值一路腰斩的共享办公wework,在资本的寒冬之下,纷纷主动调整了估值,反而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

金融壹账通的估值,虽然是无奈之下的折价,但是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连明星科技公司都准备过冬,作为一家偏冷门的to B公司,估值被错杀也有可能。

三、底气何在?

当然,股价低迷的背后,金融壹账通是有很大的底气的,这份底气来自于其背后的平安集团,以及所在的领域。

首先,说一下背后的平安集团。

事实上,这几年平安集团喊得最热的就是“金融+科技”的口号,也一直热衷于此,早在2010年,金融科技的浪潮将起的时候,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就率先嗅到了商机,表示:“互联网浪潮下,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

其后,无论是陆金所、陆金所、平安好医生、壹钱包,或者是壹账通,都是平安在金融科技上多年埋头苦干的一次发力,现在中国平安有22000+的技术人员,500+大数据科学家,还拥有2000+全球专利,居全球金融机构前列。

当下,上市主体中国平安已经是中国的第四大上市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工商银行,在科技领域上,更是与阿里、腾讯、华为比肩,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金融领域的科技巨头。

既然是方案解决商,金融壹账通也是为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其背后的平安集团作为一家金融巨头,有着丰富的金融领域经验和技术积累,甚至是牌照方面的优势,这是任何一个互联网巨头都无法比拟的。

然后,说一下它所在的领域。

大家都很清楚,不同的行业和赛道,我们都有不同的分析模型,有着“科技+金融”双重属性的金融壹账通,估值则应该更为复杂。

在金融行业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平安的金融壹账通的目标客户是什么?在解决什么痛点?这个市场有多大?金融壹账通在行业里的竞争力如何?

首先,它所服务是是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这个和阿里巴巴刚刚创立的时候类似,通过解决中小商家的痛点,然后做大平台。

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痛点是什么?答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

本来,银行和金融机构是一个盈利模式清晰的领域,在中国更是如此,只要你能获得一张牌照,几乎就是躺着赚钱。

但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科技在金融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再到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相互宝等一系列产品矩阵,再到各个银行的手机银行,智能机器人……传统金融机构的玩法,遭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

在全球低利率趋势下,以及智能机器的蓬勃发展,各大银行都开始吃不消,比如用机器人取代人,压缩边际成本,这一点在中国的各大银行营业厅中,大家的感受也最深。仅仅2019年,全球宣布裁员的银行就不计其数,累积已经到了5万人以上,而伴随着全球资本的寒冬,这一趋势可能还会延续到2020年。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银行崛起,电子支付数额急剧上升,线下实体网点在不断萎缩,加上全球的产业趋势,倒逼世界上各大主流金融机构都卯足了劲在发展科技业务,朝着数字化转型,抢占客户。

但是,一旦涉及到了“科技”两个字,就意味着不是一般的玩家可以驾驭得了的,很多中小机构并不具备拥抱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高昂且长期的研发投入。一般的中小银行和机构根本没办法承受这种支出的,以平安集团为例,2018年在科技上投入就达到了14亿美元。而与此同时,全球按总资产排名前三大的银行在2018年总共科技投入已经高达190亿美元(约合1300亿人民币)。

第二,人才储备普遍不足。发展科技与数字化,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国外前五大金融机构中,技术型员工占比在15~20%,而在中国,技术人才的比例平均仅为3-5%,其中大型金融机构技术人才占比要高一些,拉高了平均数。在人才短缺的环境下,中小金融机构并不具备持续且高强度的研发能力。

第三,变革中的格局重塑,形成了马太效应。一直以来,中国金融格局较为稳定,占山为王,科技领域作为一个新的赛道,吸引了各个巨头,作为突围的方向,并且巨头之间会形成明显的协同效应,强者恒强,从长期来看中小机构的的竞争能力不强,希望渺茫。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金融机构将技术部分外包,反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平安旗下的壹账通愿意与中小机构分享自身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一个双赢的好事。


以乐山市商业银行为例,自从2018年与金融壹账通达成合作,客户活跃度提升50%以上,营销活动转发率提升3倍以上,沉睡客户唤回率平均提升3-5倍以上,新客户获客量增加2倍以上,通过多渠道优化以及精准营销,获客成本显著降低。

也正是因此,壹账通把握住了这一个重大的市场机遇,实现了高速增长。2017年金融壹账通的营收是5.82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4.13亿,增长率达到了143%,而在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已经突破了15.55亿,同比增长72.29%。

同时,根据中小金融据统计机构的预估,2018年中国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的开支总计大约在1522亿人民币,且这一数字将以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结语

上市,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都是创业和经营的终点,之后资金套现离场,上演一场又一场的割韭菜好戏。

但是,对于一个年收入达到万亿级别的平安集团来说,显然志不在此,金融壹账通是一家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区块链第一股,与科创板的技术公司差不多,走的是烧钱搞研发的路子,它对盈利有渴望,但是并不强烈,或者说是不想饮鸩止渴。

这符合美股一贯的估值思维,比如特斯拉,或者是蔚来,更或者是uber等公司,都遵循这一模型。

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壹账通的赛道、策略、增长表现,都还是有潜力的,投资价值不容低估。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财富生活》等多家杂志特约撰稿人。

?微信十万+曝文《京东走向“四分五裂”》《“维密秀”被谁杀死了?》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金融、新消费(含新零售)、区块链、上市公司等财经金融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