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8217

总访问量:41293863

美年大健康巨亏8个亿,爱康国宾们的未来在哪里?

2020年05月14日

评论数(0)

文|陈曦

来源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你今年体检了吗?

最近几年,体检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标配”,也成为了很多公司为员工提供的最基本的福利之一。

人们的钱包鼓了,自然从关心一日三餐,上升到了活得更健康。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健康体检产业全景图谱》数据显示,我国健康体检人次从2011年的3.44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5.75亿人次,健康体检市场总体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

伴随而来的,是体检机构的快速扩张。近期,国内体检机构美年健康(002044.sz)发布了2019年财报。财报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美年健康在全国294个城市开设了703家体检中心,2019年录得了收入85.25亿元。

同样在2019年,美年健康还获得了大佬的青睐。阿里受让了美年健康部分股份,阿里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14.39%的股份,成为了美年健康的第二大股东。

一直以来,有BAT的地方,就有蓝海。巨头的加入盖章了体检是一项热门的生意。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一个人开始努力的表现要么是开始学英语,要么是开始健身。这虽然是段子,但也反映了目前人们最焦虑的是知识和健康。

马云也曾提过类似的说法,他说互联网10年后的机会是健康(health)和快乐(happiness),这也是阿里开启“双H战略”的源头,而入股美年健康可以说是符合其“双H战略”的打法。

但是我们真的能将体检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吗?还是其实体检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贩卖焦虑呢?

一、谁在做体检?

现在去体检的人群大多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享受单位提供的每年体检福利的人群;

第二种是健康意识较强的人群,自己或者带父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体检;

第三种是配合上班、上岗前的体检要求的人群,比如公务员、企业要求入职人员要先体检;

这三种人群体检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种人群参与的基本都是常规套餐,按照性别略有不同,按照单位福利的优厚程度检查项目略有不同;第二种人对体检的要求更高,希望在常规套餐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的专项检查;第三种人群的体检往往针对性很强,主要检查是否有甲肝、乙肝等传染性疾病。

可以说前两种正是体检机构的“目标人群”,一种是每天伏案工作,多少有腰酸背痛、失眠烦躁等各种小毛病的上班族,一种是自身健康本身有些小问题,希望在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之前将其扼杀。而他们想要通过体检解决的共同问题无非就是两个:第一、防护慢性病,第二、及早发现癌症。而人们最渴望解决的,还是第二个能够及早发现癌症的苗头,防患于未然。

于是,体检机构精准推出了各种特色套餐。“螳螂财经”在美年健康的官网首页上查到的套餐,正是面向这两大目标人群。


但是,这样的体检项目真的能达到防癌、查癌的目的吗?能够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吗?

“螳螂财经”的读者小方就表示,去年单位组织的集体体检他没有去,一直拖到今年。“一直没时间,体检的定点医院也比较远,这些检查年年都做,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就没去了,今年去吧,今年去查一下。”据小方反馈,他们部门15个人,有三分之一缺席了去年的体检。

而另外一位每次都认真体检的李丽,这次特意去三甲医院挂号做了乳腺B超。“我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乳房有硬块,医生说形状不太好,建议我去大医院看看。”当提到三甲医院的检查结果时,李丽说:“检查的结果没问题,硬块甚至比体检医院做出来的还要小,但总归也是放心吧。”

家里有年近60岁父母的陈为在接受“螳螂财经”采访时说,想带父母去做个肠镜检查,可是在体检机构做肠镜总觉得不太放心,去三甲医院又不知道怎么和医生说,毕竟父母并没有这方面的异常,而且三甲医院难排队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三位读者的处境正反应了目前体检带来的两大尴尬的问题:

第一,人们有体检的需求,但体检机构值不值得信任,体检人群是体检机构想要“博运气的千分之三”吗?

什么是“博运气的千分之三”呢?

在2018年的时候,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都亲自曝光了体检行业的种种造假丑闻。张黎刚称,行业里面也有真体检、假体检!某些体检机构用护士冒充医生看超声,甚至抽了血不做检查就扔掉,直接出结果。

这些体检机构敢这么做,是因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仅有3‰。即便倒掉所有抽到的血,也只有千分之三的人可能会被误诊,而这部分人群可能随着病情的演变,出现其他症状,再次被发现癌症。

当“千分之三”真的出现的时候,动摇的就是体检机构的信任基础。此前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就曾报道过一起假体检事件,一个上海市民花了1300多块钱在爱康国宾做了一次体检,身体毫无问题,但他在普陀区中心医院却检测出了前列腺增大增生钙质和右肾一个107毫米的囊肿。


第二,体检机构的检查是不是在贩卖焦虑呢?现在五花八门的检查,动辄冠上防癌、查癌的标签,这是不是一种“过度体检”呢?

过度体检,正体现在层出不穷的癌症诊断上,像“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筛查癌症”检查、“PET-CT”检查等都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体检机构们推荐的主要检查。但像“丁香医生”等医学公众号就曾多次发文称:

“大多肿瘤标记物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够高。指标异常,不代表就一定有肿瘤;指标正常,也不能肯定地说没有肿瘤。”

“我们能够清晰确定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还不多。有,患癌风险不一定明确;没有,也不能排除患癌的可能。”

“PET-CT检查确实有能力在体检人群中找到可能的肿瘤病灶,但比起其他筛查方式并没有明显的检出优势。还会因为居高不下的假阳性结果(把不是肿瘤识别成了肿瘤),成为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温床。”

就像刚刚提到的李小姐,她告诉“螳螂财经”,三甲医院的医生说,她这种大小的硬块,连穿刺都做不了,更不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持续观察就可以了。李小姐说:“两分钟就结束面诊了。”

个体感受+新闻爆料+体检知识科普,让想要通过体检来保证健康的人更加迷茫:做体检的人到底是消费者,还是“韭菜”呢?

二、问题出在哪?

美年健康的盈利情况也反映了目前的尴尬局面,2019年美年健康全年巨亏8.66亿,总收入较去年几乎没有增长。


尽管美年健康开店的节奏已经下沉到了三四线,但是反而出现了巨亏。那体检机构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螳螂财经”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1、医生不是核心,销售才是核心。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向体检机构咨询时,接待的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医生。销售人员推荐的体检套餐不是基于个人的身体状况,而是“钱包状况”。换句话说,顾客想做什么样的检查,体检机构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检查。

这一点从美年健康的财报中也能一窥端倪,美年健康2019年的销售费用为20.31亿,占营业收入的23.8%,其中前三名的费用分别是人力成本、业务拓展费和广告宣传费。


在知乎上,搜索“体检销售”,会有一排问题出来,问答中传授的,也基本上都是销售技巧,和医学知识完全不相干。


那么,推销一份保险和推销一份体检有区别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医生,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个符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查。但就像保险公司不想给每个人量身定制一个最符合个人利益的方案,体检机构也不想这么做。

消费者和体检机构的需求无法达到一致,体检机构的“销售为王”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2、没有能够胜任的医生完成评估工作。做过体检的人都知道,体检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作,抽血、做B超、耳鼻喉、心电图、查牙齿,走到一个一个诊室,让医生轮流看看各个部位。医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轮流检查每一个病人。这些医生都能够准确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或者能够胜任各项复杂的检查吗?

“螳螂财经”采访了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刘医生。刘医生委婉地提到,如果体检者喉咙痛,想要在体检中心做一个咽喉镜,其实体检中心的五官科也有,但是这个项目他们平时做得不多,医生肯定配的也不多。

至于更为复杂的防癌检查,需要更高级别的细胞学分析知识,而这方面的人才在整个中国医学界都是缺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教授乔友林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过,“我们没有很好的细胞学队伍,液基细胞学设备和技术再好,根本没有合格的细胞学医生阅片(还是没用)。”

如果说正规的医院这类医生都不够,那么体检机构就更不够了。这也是为什么各种护士冒充医生的情况屡见报端的原因。

三、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们的未来在哪里?

要明确体检机构的未来,最终还是要回到体检机构的定位,什么样的检查是体检必备的呢?

就这个问题,三甲医院的刘医生认为,体检时,最重要的还是常规体检。像常规抽血、肝肾功能和B超等常规体检项目能够对身体某些功能异常给出预警。如果体检时发现有问题,体检者需要再去专业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

也就是说,体检机构更多的是做一个初级筛选的工作,有问题,还是得找医院。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是做常规检查,体检机构怎么维持得了偌大的机构呢?要让体检机构改变目前“低价赚流量、高价赚利润、流量带利润”的模式,难之又难。

对体检机构来说,说到底体检只是一门“生意”,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事实上,我们是无法从美年健康的财报中找到医疗人员的组成情况,多少教授,多少医生,多少护士。

所以回归公立医院的体检机构,成为了不少人的无奈选择。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似乎天生带有权威感,很多人愿意选择。但是三甲医院人多、不存在“服务”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单位定点某三甲医院体检的王芳告诉“螳螂财经”:“(体检时)人特别多,我排B超排了快一个小时,医生们也不愿意多说什么,只是催我们快一点快一点。”

另一家大型企业的HR在接受“螳螂财经”采访时表示,每年选择体检机构很烦恼。之前的一家三甲医院的附属体检机构已经和公司合作了三年,但是由于机器设备数量不足,就算公司已经采取按部门分流体检,但每次排队都还是要排很久,引发了员工的很大怨言。因此,HR尝试联系了一家知名度较大的民营体检机构。“员工抱怨更大”,该HR表示。因为员工发现在做牙齿检查时,医生会推荐牙齿治疗套餐,并发放卡片。这样明晃晃的广告推销行为让员工质疑该体检机构的专业度。“第二年我们又换回三甲了,还是挤,还是要排队,但是没办法,只能忍着。”

投资机构对民营体检机构的未来并不看好。据财新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年健康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和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B+”下调至“BB”,展望稳定。惠誉同时将票息率7.75%、2021年到期的2亿美元高级无抵押票据的评级从’BB+’下调至’BB’。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在同一天将美年健康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2下调至Ba3。同时也将上述美元债的评级从Ba2下调至Ba3,将美年健康及其下属境外全资子公司Mei Nian Investment Limited(美元债发行人)的评级展望评级展望由“观察”调整为“负面”。

同为上市公司的另一家民营体检机构瑞慈医疗(01526.HK)虽无评级信息,其2019年现金流为-1.72亿,其中投资活动现金流为-3.36亿。

不管是美年还是瑞慈,都显示同一个问题:高杠杆带来的虚假繁荣能够持续多久呢?疯狂扩张之下,美年健康靠什么来还债呢?

二级市场的反应同样不乐观,美年健康的股价一直下跌。


瑞慈医疗的股价走势也几乎一模一样,跌跌不休。


什么时候,体检机构能够不再奉消费者表面是“上帝”,实则是“韭菜”,或许体检市场的未来才能真正到来。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完】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