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8217

总访问量:41293863

换名称包装、请顶流代言,酵素减肥卷土重来了?

2020年12月10日

评论数(0)

文/图霖

来源/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两粒澳洲bioe美食狙击片,轻轻松松跟淀粉热量说拜拜。”

1606553102921139.png

最近,王一博代言的这款“碳水阻断剂”——澳洲bioe白芸豆酵素,开始频繁活跃在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偶像的影响力引发一众粉丝跟风购买。

但除开为偶像“打榜营业”的粉丝,从真实用户的反应来看,这个酵素对减肥起到的帮助好像并没有宣称的那么大。不少人都表示“没啥效果”。

1606553117111849.png

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从前几年大火的“日本酵素”到现在所谓的“碳水阻断剂”,为何还有人在为减肥酵素这种智商税买单?这么多年过去了,减肥市场的韭菜真就这么好割?

“换汤不换药”的酵素,对减肥真的有帮助吗?

“酵素”一词虽然源于日本,但它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酶”。尽管这个“碳水阻断剂”看似用了一个不一样的名字,但和酵素一样,打的都是可以“抑制热量吸收,多吃也不怕胖”的旗号。

那么,它真的能减肥吗?答案是:帮助不大。

碳水阻断剂的学名又叫淀粉阻滞剂或淀粉酶抑制剂。

B站一个名为“大G就是Giselle”的健身博主曾经专门撰文针对“碳水阻断剂”进行过探讨。据她研究之后得出的解释是,“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绝大部分碳水阻断剂更确切的说其实是从白芸豆等植物中提取出的天然淀粉酶抑制剂。”

1606913143590959.png

而开头提到的白芸豆酵素发挥作用的也正是其提取物中一种名为“α-淀粉抑制酶”的成分。淀粉酶抑制剂有什么作用呢?大G在文章里是这样解释的:

图片17.png

也就是说,碳水阻断剂实际上是通过阻断淀粉酶,防止它们将我们吃下去的淀粉转化成热量,从而达到减肥效果的。

看原理好像行得通,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抑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大G在文章里指出,“抑制淀粉酶并不代表阻断了同样多的淀粉不被水解吸收,更大的几率只是延长了淀粉在小肠里被吸收的时间。”

图片1.png

一项对强碳水化合物阻滞剂的研究也发现,尽管碳水阻断剂可以抑制97% 的淀粉酶,但它只能阻止7% 的碳水化合物被吸收。换句话说,虽然大部分淀粉酶被抑制了,但却只有少部分碳水化合物没有被吸收。

综合下来,碳水阻断剂对减肥起到的效果不仅难以确定,即便确定了也是极其微小的。至于白芸豆酵素广告里宣称的这个效果,实际其实是很难达成的,它更像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所做的“夸大宣传”。

图片2.png

而从成分来看,我们对比新谷酵素和白芸豆酵素的成分表也能发现,里面多数都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如生姜粉末、猕猴桃提取物等。所谓的能发挥淀粉阻断作用的甲壳素、白芸豆也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效用还是个未知数。

图片3.png

其中,这种名为“甲壳素”的成分物更是所谓的保健品传销公司经常使用的,目的就是扩大其功效,靠虚假宣传“洗脑”用户购买。

图片4.png

关键是,这些酵素的售价并不低,基本上单盒售价都已经接近150元左右了。

图片5.png

花了大价钱,换来的却是并不明显的减肥效果,从这个层面看,减肥酵素确实称得上是“智商税”了。

效用不大,品牌居然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几年,以Swisse等为代表的澳洲品牌,顶着“国外大牌保健品”的名号,在中国可以说火的一塌糊涂。尤其是Swisse,从明星到网红,几乎人人手上都有几瓶它的保养品。

图片6.png

而这也变相加深了大众对于澳洲保健品的信任度,好像只要是出自澳洲的品牌,大众对其就有这天然的好感。然而现实情况是,并非每个牌子都是Swisse。Swisse确实算是澳洲的国民品牌,但其他品牌就不一定了。

例如豆瓣上某位网友就对BIO-E这个公司提出过怀疑。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这个在中国火起来的牌子,在澳洲其实“几乎没有知名度”,并且主要“活跃于朋友圈华人代购”。

图片7.png

(豆瓣网友发布的查询资料)

接着,他继续对该公司从地址、注册地、股份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发现这家公司除了地址在澳洲,不管是注册地,还是股东,甚至股东旗下持有的其他全资持股公司,几乎都是来自“CHINA”。也就是说,这个牌子有很大可能是我们说的“假洋牌”。

图片8.png

(豆瓣网友发布的查询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况在国内不在少数。当前,国内比较火的几大酵素品牌大致是以下十个。

图片9.png

当“螳螂财经”进一步了解其实就会发现,上榜的这些酵素品牌中,除了新谷、HERB、万田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所谓产自日本的酵素不过是一个噱头。

而不论是“减肥人士”追捧的酵素,还是“养生人士”追捧的燕窝,在国内都已经有了成熟的代工产业链。以下是“螳螂财经”查询到的某家专门做OEM贴牌代加工的企业,它们旗下的业务已经覆盖了酵素、益生菌、胶原蛋白等多个热门产品。

图片10.png

换言之,我们平时看到的包装偏日系的酵素,极有可能都是出自这些国内的代工厂,而代工量产的东西在专业度上肯定就打了折扣,就更别说实现宣传所说的“神奇效果”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些酵素们的销量仍旧不低。愿意为其买单的人不在少数,着实令人唏嘘。

图片11.png

从减肥茶到减肥酵素,减肥市场的韭菜真就这么好割?

实际上,不论是过去的“碧生源减肥茶”,还是现在的“白芸豆减肥酵素”,几乎都是打着“不长胖”的幌子,实则就是让你拉肚子。只不过如今的“酵素”这个“舶来词”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罢了。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明明已经知道是智商税了,为何卷土重来的“酵素”还是这么有市场呢?

一方面,主流审美“片面化”正在加剧大众的“身材焦虑”。

打开当前主流的内容平台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看看排行榜上那些受欢迎的网红,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巴掌脸、蚂蚁腰、竹竿腿。尽管近些年,关于“审美多元化”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了,但在大的网络环境影响下,“白瘦幼”依旧成了不少人的审美标准。

图片12.png

尽管随着王菊、辣目洋子等不太符合主流审美的明星走红,让更多人意识到了“审美多元化”的重要性。但显然,主流思想的转变不是靠少数“拎得清”的博主或者明星就能完成的。而只要这种片面化的审美思想不消失,酵素这类智商税的减肥产品就永远有市场。

另一方面,“懒文化”加速发展给了减肥产品钻空子的机会。

其实包括减肥的人自己在内,都很明白的一件事是“减肥=少吃+多动。”但是少吃嘴会馋,多动又很难坚持,于是打着帮助这些“懒人们”减轻减肥负担的一系列产品开始出现了。

比如号称“戴着就能有小蛮腰”的束腰,看准的就是那些不愿意多动的人。而代餐和酵素看准的则是那些不愿意少吃的人。

阿兰是一名有着多年“减肥经验”的上班族。从减肥开始,阿兰就没少买各式各样的减肥产品。包括备受减肥人士推崇的澳洲乐康膏以及前面提到的新谷酵素等。

在她看来,其实也知道这样不会变瘦,但吃了之后跑趟厕所,能让自己少胖一点她就满足了。毕竟这可比去健身房出一身汗轻松多了。

图片13.png

另一位有减肥需求的Lulu也告诉螳螂财经,只要对身体没有太大伤害,减肥茶这类产品她是很愿意尝试的。

图片14.png

“反正有减肥需求嘛,试一试也不吃亏。”她表示,自己有时候会在直播间被种草,主播说着说着自己就下单了。

图片15.png

此外,明星代言、广告宣传成了最大的“幕后推手”。

前文我们在探讨酵素的时候其实提到过,酵素并不是完全对减肥没有帮助,只是作用很小。也就是说,在保持多运动控制饮食的前提下,偶尔一顿大餐利用酵素来换取一下心理安慰,其实是没毛病的。

但错就错在广告和所谓的明星代言将这一效用夸大了。诸如“躺着就能瘦”、“多吃也不怕胖”等。虽然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但酵素本身肯定是难以达成这个效果的。盲目夸大只会进一步加深大众对这一产品的“认知盲区”,让更多“无知民众”白花冤枉钱。

总而言之,减肥这件事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并不难,如果为了提升减肥效果,偶尔尝试酵素是没问题的。但若是真的想像广告所说,实现“躺等瘦”,那结果恐怕不仅不会瘦,反倒会成为减肥市场最新鲜的那一株“韭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财经(微信ID:TanglangFin):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