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7656

总访问量:41293200

科技业务同比增长超20%,中国平安“金融+科技”成了吗?

2021年04月26日

评论数(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 |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作者丨陈小江

日前中国平安发布了2021年Q1财报,其中“踩雷”华夏幸福,付出182亿的“代价”,尤其引人关注。

据财报公告披露,2021年一季度,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额为182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影响金额为100亿元,对税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29亿元。

作为曾多年位居行业前十的房地产巨头,华夏幸福曾以“产业新城”模式出名——即通过低价拿到大量的土地,凭借园区开发提升土地价值,然后再上房地产项目。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利润可观,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资金链要求很高,这为后续“华夏幸福”的资金链危机埋下了伏笔。

2018年华夏幸福被爆出资金链危机。2018年9月和2019年4月,中国平安先后斥资137.7亿、42.03亿承接华夏幸福的股权,助其暂时度过了难关。

对中国平安来说,原本是想抄“华夏幸福”的底,不过自己却被带到“坑”里。截至目前,中国平安持有华夏幸福25.05%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东。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底,华夏幸福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余额为386.09亿,而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高达597.62万元,短期借款余额342.64亿元,合计金额高达940.26亿元。

因此,即便不考虑运营所需资金,华夏幸福光短期偿债资金的缺口就在500亿元以上。不过,针对华夏幸福的债务问题,中国平安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联席CEO谢永林此前回应称,华夏幸福只是平安8万亿元资产组合中的一小部分,股权投资180亿元,表内债权投资360亿元,风险敞口合计540亿元。

相比8万亿而言,540亿元的风险显然不大。因此对中国平安来说,“踩雷”华夏幸福虽对其短期业绩有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不会改变中国平安的基本面。中国平安是否“平安”,最终还是要看它的基本面——赚钱能力、获客能力和科技驱动的表现。

一、“赚钱”的平安,有哪些亮点与隐忧?

从业绩报告来看,中国平安的业务主要分为寿险及健康险、财产保险、保险资金投资组合、银行、资产管理和科技业务六大块。抛开科技业务不谈,我们先来看看平安的传统业务表现。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当下中国保险行业细分业务保费收入以人身险为主,财产险为辅。截至2020年,我国人身险、财产险保费规模分别为3.33万亿元、1.19万亿元,分别占保费收入份额的73.6%和26.4%。

其中,2020年人身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三者保费收入分别为6129亿元、4760亿元和2084亿元,市场占比分别为19.35%、15.03%和6.58%。

可见,在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上,中国人寿仍是中国平安最大的对手。从此次财报数据来,一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为189.80亿元,同比增长15.4%;营运利润为255.80亿元,同比增长4.2%。不过,新业务价值率为31.4%,同比下降2.1%。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遇阻 ,意味着中国平安的改革还需继续深化。如今平安寿险改革工程已进入全面推广实施阶段,在“渠道1+4”和“产品1+4”双轮驱动下,能否带来新惊喜值得期待。

与人身险业务上有中国人寿这一劲敌一样,在财产险业务上,人保财险则是平安财险的劲敌。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前三分别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三者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31.08%、21.04%和10.80%。平安财险与人保财险的市场份额相差在10个百分点以上。

从财报数据来看,一季度平安财产保险保费收入661.75亿元,同比下降8.8%,收入进一步承压。不过好消息是承保效益得到提升。一季度平安财产保险业务整体综合成本率为95.2%,同比优化1.3%。

总的来说,保险业务仍是平安的“压舱石”。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中国平安作为人身险和财产险两细分业务的行业第二名。随着中国保险业务的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就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人均保费支出上却相差十倍。其中美国保险密度为4481美元,中国保险密度只有406美元。2019年在全球保费中所占份额中,美国占了40%,中国却还不到10%,这给平安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除了在保险细分业务上都有领先于自己的强劲对手外,近几年来互联网保险公司不断涌出,保险行业竞争加剧,且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等关因素影响,又会给其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除了保险业务,在投资和银行业务上,中国平安也喜忧参半。

一方面,平安银行业务一季度营收、利润出现双增长。其中营收417.88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101.32亿元,同比增长18.5%。

另一方面,在保险资金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上,中国平安的收益率出现下降。截至3月31日,平安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不过,在规模增加的同时,但收益率却有所下降。一季度其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3.5%,同比下降0.1%。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其一季度净利润为26.38,同比下降3.9%。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下降,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正常经济活动受阻。另一方面则跟保险资金中有一部分流向房地产有关。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管控加严,房企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也让中国平安的投资受影响,比如踩雷“华夏幸福”。

整体来看,“赚钱”的平安一季度还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数据,证明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其赚钱能力正在慢慢恢复。不过考虑到车险综合改革、国外很多国家疫情尚未得到较好控制,自身数字化转型、以及在保险业务上都有重量级的对手等影响,中国平安传统业务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拉人”的平安,正在努力向“上”

作为一家保险企业,相比绝大数行业来说,中国平安的业绩受“人”的影响更大。这里的“人”既有用户端的“客户数”,也有运营端的“代理商”等。而在疫情催发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平安不仅要关注线下的“人”,更要关注线上的“人”。

那么作为“拉人”的平安,其在第一季度表现又如何呢?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可用努力向“上”——加码线上运营,提升用户人效率来形容。

首先是加速线上化,努力扩大用户基数和用户联动。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平安互联网用户量已经达到6.11亿,较年初增长了2.2%。其个人客户数超2.20亿,较年初增长1.0%;其中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8,457万,占比提升至38.3%。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加速向线上获取用户,给平安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方面线上获客,提升了平安用户增速。用户基数的扩张,也让平安客户规模变大;另一方面,相比线下,通过线上运营与互动,更容易让平安不同业务之间产生协同,这是其持有多家子公司个人客户数量占比变多的原因。

随便举个例子,截至3月末,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33亿,较年初增长5.1%。总量的增加,不仅让其累计绑车车辆突破8564万,更是为其储备了2900万尚未在平安承保的潜在用户。这些可以轻松触及的用户,为其后续转化提供了较大想象空间。

其次是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用人效率。

以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为例,尽管整体业绩出现增长,但实际上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的数量出现了下滑——从年初的102.38万人,下降了3月末的98.75万人,减少了3.8万人,即“用人效率”上升了。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平安数字化转型的助力。

在寿险“渠道1+4”改革中,平安聚焦数字化营业部、活动量管理、数字化增员、智慧培训等四大项目,深耕代理人、银保、电网销等渠道,并进行代理人基本管理办法动态调整,提升了渠道代理人的获客和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比方说,平安就曾化身“MCN机构”,以MCN机构孵化达人的方式,帮助旗下渠道代理人打造个人IP,如在抖音上“平安星计划”等。

其次,是线上获客提升了效率。

经过数字化赋能的平安销售代理人,借助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以分享保险知识、提供免费咨询、个人才艺展示等各种不同方式进行获客,相比传统线下代理人获客模式,效率大大提升。

最后,当然是产品的不断优化。

据财报公告披露,在“渠道1+4”之外,平安寿险还有一个“产品1+4”改革,即通过布局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重疾管理和养老管理等四大服务,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当然,平安寿险代理人销售数量的减少,在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看来也跟当下人们求职的方向变宽有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娱、服务等行业的繁荣,提供了诸如直播带货达人、外卖员等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保险从业者”在以往人们的脑海中,就好比是“线下的微商”,让很多年轻人嗤之以鼻,这实际上也是保险行业的一个潜在风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倒逼着像中国平安这样的公司,必须提升用人效率,和产品优化,并加速走上线上。

三、“科技”的平安,喜忧参半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21年公司将持续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那么被平安寄予厚望的科技业务,其表现又怎样呢?

平安集团的科技板块包括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汽车之家、平安智慧城市业务等。

据财报显示,平安一季度科技业务总收入为238.24亿元,同比增长20.1%。截至2021年3月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1100项目,累计达到32512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而在营收大涨的同时,板块内的一些公司表现也非常亮眼。

截至2020年底,金融壹账通已服务了近700家银行、超100家保险类机构,覆盖境外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00家合作机构。

平安智慧城市业务也在国内152个城市和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落地推广。

截至3月末,平安智慧医疗已累计覆盖161个城市,赋能超3.7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75万名医生。

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认为,科技板块的布局,为平安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也增加了平安集团的“科技感”。不过,旗下的这些“科技”企业发展也各自面临一些问题,也让平安不得不“忧”。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它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一起并称为互联网医疗三巨头,身处市场空间广阔的大健康赛道,又是第一梯队,“平安好医生”的未来似乎不可限量。

2021年1月,“平安好医生”APP正式更名为“平安健康”,同时成立了保险事业部,全面推进与平安健康保险等保险公司的线上业务合作,提供“健康+保险”的服务,更是提高了服务的天花板。

但事实上,“平安好医生”已经连续亏损六年,且在用户和市值上,也与其它两巨头也有较大差距。相比上市前就盈利的京东健康,以及最近已经扭亏为盈的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还有一场硬战要打。

而随着4月1日,成立十年有余的微医正式提交招股书,分拆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控股”在港股上市后,平安好医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会变得更大。

平安好医生的处境在平安科技板块业务中并非独一份。自2016年被中国平安收归麾下之后,汽车之家的营收增速相比之前也出现了下滑。

据Wind数据显示,2013-2016年汽车之家营收增速分别约为66%、75%、62%、72%,而从2017-2019年,汽车之家营收增速则分别约为4%、16%、16%。

这中间一方面有汽车之间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影响,也有类似懂车帝这样的新对手不断紧逼导致。不过究其根本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平安当初拿下汽车之家,本身就是冲着其金融属性强烈的C端用户而来,并将之与包括平安银行在内的多项业务绑定。至于科技赋能,似乎不是平安所擅长的。

不管怎么说,中国平安凭借着科技板块业务已经在医疗健康、个人金融、商业科技云服务、汽车互联网服务、智慧城市等诸多新领域进行布局。随着旗下的科技业务板块企业陆续上市,留给中国平安的想象空间也越来越大。

而在科技领域的布局,不仅关系到平安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也关系到平安能否在传统业务之外,找到另一批拥有广阔空间的新市场。因此,中国平安的未来能否平安?不仅要看其传统业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更取决于其科技新业务能够释放多大的新潜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来到财经爱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请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