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Lee大嘴扒科技

螳螂财经

公告

左拎新消费、右扯新商业,横批未来科技;讲求深度观察、灰度表达。合作+V:Tanglangcj。

统计

今日访问:10263

总访问量:41007239

主动减负的“蚂蚁兵团”,还能成为“大象”吗?

2022年05月18日

评论数(0)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 | 螳螂观察

文 |叶小安

阿里剥离支付宝、支付宝多次整改,都是为了蚂蚁集团的再度上市。但因上市变小的蚂蚁集团,还剩下些什么?

4月初,阿里CEO张勇卸任了淘宝、天猫两大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职位,由戴珊接任的消息让外界众说纷纭;但自此阿里巴巴业务明确划分为四个板块,戴珊分管淘宝、天猫电商板块;蒋凡管理的海外业务板块;俞永福分管的高德、本地生活和飞猪组成的生活服务板块;张建锋负责的云与科技板块;却唯独没见到支付宝这项业务的身影。

实际上,2010年支付宝的股东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Alipay变更为浙江阿里持股100%,支付宝自此从阿里巴巴集团中剥离出来;而这次股权变更背后却是由马云私下操作,未经外资股东雅虎等授权私自转移控股,自此马云还背负上“背信弃义”的骂名。

外界对此事件解读为,“剥离支付宝就是为了母公司蚂蚁集团能成功上市,率先排除雅虎等外资企业控股公司阻碍上市的风险。”早在2004年第一届中国网商大会上,马云发表过《蚂蚁兵团能够战胜大象》的主题演讲,彰显了他对蚂蚁未来成为一家独角兽企业的期许。不负他所望,2020年蚂蚁集团启动A及H股同步上市计划,并顺利拿到320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当年轰动全国的最大IPO。

但当“蚂蚁”即将成为“大象”的时刻,上海证券交易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决定,让后者从万人追捧变为万人审视的地步。支付宝不断被要求被整改,借呗、花呗品牌隔离,相互宝停止运行……正当所有人对蚂蚁集团上市不再抱有希望,转机似乎又出现了。今年3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蚂蚁集团在自查方面基本结束,整改进程总体比较顺利。”

整改即将进入尾声,蚂蚁集团上市或将提上日程。而这个已被分割的“蚁群”,还能成为大象吗?

主动减负的“蚂蚁兵团”

“蚂蚁集团能否上市?”这个问题,一直是市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业内人士普遍分析:“上市被叫停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企业涉足金融,意图逃避监管。”“在蚂蚁集团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之后,公司的‘金融’属性超过‘科技’属性,可能不再符合科创板上市要求,未来能否继续在科创板上市存在一定的变数。”

简而言之,蚂蚁的业务不够“科技”含量,且金融业务被要求整改。

但也有不少持支持态度的,不只是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透露出蚂蚁集团整改进程顺利的消息;还有财经媒体分析称,“积极整改后,蚂蚁集团上市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升。而在完成整改后,蚂蚁集团的‘金’”‘科’将分明,估值也会影响。”

为了能上市,蚂蚁集团也一直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先复盘一下蚂蚁集团的业务线,在上市被叫停之前其业务包括了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投资理财等多个板块。

截图来自:招商证券《蚂蚁金服:揭秘中国第一独角兽》报告

其中,最核心业务的数字支付业务支付宝占据了蚂蚁金服主要营收规模,2020年上半年占比达到36%。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支付宝的境内用户在平台上完成了共计118万亿元的总支付交易规模;目前支付宝全球用户量已经达到了12亿;另据易观报告显示,今年第一个季度,支付宝还是以54.97%的市场份额保持行业第一。

而支付宝囊括的业务线又包括了数字支付、数字金融和数字生活服务,例如余额宝、花呗、借呗等理财与消费信贷产品。其中余额宝这款七日年化率最高曾达到过6%的产品,巅峰时期用户规模达到1.85亿,而在这款产品问世不久后,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后更名为蚂蚁集团)才正式成立,随后花呗、借呗、芝麻信用、相互宝等诸多耳熟能详的产品相继问世。

为此才有人说,“蚂蚁集团起步于支付宝,但不止步于支付。”而要说其金融规模有多大,从招股书可见一斑。截止2020年6月30日,共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与蚂蚁展开合作,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 17320 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 4217 亿元,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为 40986 亿元。

为了上市,蚂蚁金服在2020年8月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蚂蚁集团,试图为自己贴上含金量更高的“科技”外衣。但在上市被叫停后,蚂蚁集团就开启减负上市的道路,不断拆分金融业务,进行业务重组。

先是2020年12月,蚂蚁集团接受金融管理部门约谈,成立整改工作组,全面落实约谈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随即蚂蚁集团主动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接着将保险业务纳入专门的持牌机构经营,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2021年,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品牌隔离的消息不胫而走。其中花呗中银行独立信贷的部分,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花呗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此外,蚂蚁互助平台相互宝在当年12月发布公告称,“2022年1月28日24时停止平台的运行。”

再到今年4月,网商银行又主动与支付宝切割。前者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4月21日起,公司将逐步暂停支付宝提现或转入网商银行Ⅱ类账户相关业务,同时网商银行Ⅱ类账户将仅支持本人绑定银行账户转入。”

这样看来,蚂蚁集团正不断切割自身金融业务,来换取一个上市机会。但正是这主动减负的蚂蚁集团,还能成为马云口中的“大象”吗?

还能成为“大象”吗?

从整个整改情况来看,蚂蚁集团现在似乎更像一只被切割的大象。但大象主动梳理有害、杂乱的毛发,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首先,整个金融与科技大环境背景是,金融有监管,科技有技术创新。就拿消费金融这个行业来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因此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也不会变。

而市场上也不只是花呗、借呗等信贷产品在进行整改,去年8月,360集团旗下的“360借条”因整改不到位被网信办通知要求下架;今年年初,京东科技旗下的“白条”信用付产品应整改要求进行了升级,从一款由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信用付”产品升级为一款信用卡产品,即“白条卡”。

毕竟国家多次出手是为消费贷套上“紧箍咒”,防止年轻人误入部分不正规互联网借贷平台的陷阱;但这并不代表国家政策不支持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

因此来看,蚂蚁集团应要求整改并非是一件坏事,而是顺应政策要求与时代需求,将自身借贷业务做的更加规范、安全,并应要求将这部分金融业务与科技业务做出划分。就如同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曾对媒体表示,“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通过业务的拆分与架构的重组,可以使得互联网平台的方向更为明晰。”

其次,暂缓上市后,蚂蚁集团也正朝着科技公司的方向发展。

2020年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曾表示,“蚂蚁未来上市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投入科技、投入技术。”他还表示,“未来金融依靠的不仅仅是资本,依靠的不仅仅是牌照,更主要的是依靠数据、依靠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让金融服务更加普惠,才能让金融解决更多不平等服务的问题。”

近年来,蚂蚁集团在区块链、图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等科技领域也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其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

去年9月,蚂蚁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图计算系统GeaGraph”项目入选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12月该项目正式升级为TuGraph ,并完成产品3.0版本的迭代,迭代后的版本查询效率提升10倍,兼容性也更强;2022年4月,蚂蚁集团的“蚂蚁链数据隐私协作平台解决方案”在内的三项技术方案荣获“2021年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典型解决方案”奖项。

另外,蚂蚁集团进行系列整改动作后,也有望吸引更多国资入股。去年12月,中国信达发布公告称,其拟出资60亿元增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直接成为后者的第二股东,虽然后续中国信达撤回了增持蚂蚁股份的计划,但不意味着蚂蚁集团的实力不行。

目前,蚂蚁集团也正加速全球化。去年11月,被称为“韩国支付宝”的Kakao Pay完成上市,市值破200亿美金;早在2017年2月,蚂蚁集团宣布以2亿美元注资Kakao Pay,目前持股比例近40%。另据报道,蚂蚁重仓的“印度支付宝”也即将上市。

可见的是,随着这两大“本地支付宝”步入丰收期,蚂蚁集团国际化影响力也将到达一个新高度。未来若能吸引到更多实力雄厚的国资入场,无疑能大大提升蚂蚁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及地位。

由此看来,多次进行整改、业务线变得清晰明了,国际影响力又不断提升的蚂蚁集团,无异于在不断增加自身的底牌。而之前整改的缘起是暂缓上市,若自查完成后又完成了相应的整改,想必公司重新上市也将迎来转机。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就蚂蚁集团等14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涉及金融业务的整改行动,总体进展的情况比较顺利的,大家现在自查方面也基本结束......而在中国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同时又要严格依法合规,公平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不公平的竞争。”

但无法忽视的是,被分割后的蚂蚁集团,不再是原来“披着科技外衣,打着金融内衬”的大象,它之前虚高的估值也将被重新计算,可能会低于3200亿美元估值。但当科技含量提升时,其价值也将得到释放。

总的来讲,“尘归尘、土归土,蚂蚁集团的金融要归金融,科技归科技。”其金融业务要接受监管,科技要围绕创新的道路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参考资料:

《终止上市500余天,蚂蚁越来越小》,燃财经

《管窥蚂蚁集团的蚁群战略》,虎嗅

《蚂蚁集团“养肥了”两只海外独角兽》,虎嗅

《蚂蚁集团“整改之年”的四大动作》,新言财经

《阿里又有大动作?继马云隐退后,又将业务拆分,阿里主动变小?》,不凡智库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螳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