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商业观察

互联网商业观察

公告

浙江大学教授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1

总访问量:441922

京东盈利背后的成长困惑

2017年03月06日

评论数(0)

北京时间2017年3月2日晚,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发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中,京东宣布实现年度扭亏为盈,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年度净利润达10亿元人民币。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正是因为“Non-GAAP”,京东数十亿成本被忽略:23.4亿股权激励成本、21.8亿无形资产和投资减值、16.2亿摊销。才使得2016年业绩从净亏损34.7亿变成“盈利”10亿。

从收入角度来看,京东已连续经历了七个季度增长的下滑。从2014年第四季度到上一季度,其收入增长从73%一路下滑到仅为38%。

京东财报还显示,2016全年交易总额(GMV)为6582亿元人民币,但增速仅47%,其2014、2015年的增速分别为107%和 84%。与去年相比,增速降幅高达44%。

赢利主要来自挤占资金?

年报显示,京东2016年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实现净利润10亿元人民币。

华尔街分析人士称,年报显示,2016年Q4京东应付账款周期为52.6天,在拖欠商家应付账款的同时,京东却在大力向供应商贷款。

财报显示,2016年末,存货、应收、消费者预付三项合计达845亿。存货周转和应付账款周期分别为38天、52.6天。

京东存货账面金额从2010年末的11亿到2016年Q4的289亿,六年增长了26倍。以存货占压的是自营业务供应商的资金。

在“应付账款”部分。2010年末,京东应付账款约为12亿,2016年Q4增到440亿,六年增长了36倍。消费者预付日渐庞大, “京东卡”到2016年Q4已积累到116亿。

与此同时,京东利用这部分挤占的资金发展“贷款”业务,将这部分资金贷给供应商,收取8%的贷款利息。

进入增长瓶颈

年报显示,京东2016第四季度的增长还有并购1号店的助力,撇除该因素,原业务增长应该只有40%左右。

而京东的核心业务,3C家电业务增速下滑更为明显。以手机为例,权威数据报告公司GFK对手机类目在2017年的预测为-0.1%的负增长。

为了突破核心自营业务的增长瓶颈,京东寄望向三到六线城镇的扩张能够弥补一二线城市的乏力。但下沉渠道在进展缓慢的同时,还拉高了营销、物流等费用,进一步增加下沉难度。例如2016年年初宣布未来要在县镇开店两万家,最近已经降调到一万家。

在自营平台受挫的同时,京东正在大力发展第三方平台。年报显示,第三方平台卖家数达12万家,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9%。

除开核心品类的瓶颈期,京东物流投入也陷入了“规模不效应”的境地。

年报显示,尽管2016年用于物流的投入超过209亿元人民币,但京东的仓库数量只增加了43个;2016四季度京东总仓库数量比三季度增加2个,库容约56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仅为2%。配送站和自提点达到6906个,环比增长2%,连续两个季度增长率为个位数。配送能力覆盖了2655个区县,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亚马逊模式之困

业界认为京东正在走亚马逊模式,但如果走亚马逊之路,京东需要承受长期不盈利带来的压力。亚马逊也是在亏损长达20年后,依靠云计算才摆脱亏损局面。

但同亚马逊依靠云计算成为市场宠儿不同,对于京东来说,云计算目前还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近日报道称,阿里云持续的高速增长让投资届出现“看涨”风潮,这家在中国市场占据40%以上份额的云计算服务商正在将触手延伸到全球互联网市场,与亚马逊、微软形成“3A” (Alibaba, AWS, Azure)竞赛刚刚开跑。

在BAT之中,百度和腾讯也开始提供云服务。此外,华为、中国电信等也提供不同形式的云服务。AWS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在中国运营,微软也用同样的方式寻求落地。

在这种市场格局下,京东要模仿亚马逊进入云计算市场谈何容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e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