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营销

平兄慧客厅

公告

饶润平,西南大学学士,汕头大学硕士,轻传播理论与实践拓荒者,广州慧客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擅品牌策略、战略传播、事件营销、图书策划与商业评论

统计

今日访问:121

总访问量:283101

红黑韩束的颜值战争

2017年03月24日

评论数(0)

如果仅从自身公布的数据看,韩束无疑是近几年来化妆品行业“奇迹”。据其掌舵人吕义雄称,2015年韩束零售额已达90亿(回款50亿)。而这一数据在2014、2013、2012年分别只是35亿、18亿、10亿左右(韩束官方不同场合下公布的以上数据有一定出入)。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前提下,韩束这种年均近70%的增速堪称火箭速度。

根据韩束官方计划,其2016年回款目标为83亿,销售规模将成为本土化妆品NO1。到2020年,在销售规模上甚至要超越欧莱雅中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企业,并开始向宝洁、立白公司学习,逐渐进入洗衣液、洗洁精、香皂等大日化品类。韩束以上目标如果真能实现,本土化妆品对抗国际品牌无疑将迎来一次破天荒的大反转,韩束所能凝聚的行业内外心智资源也将空前绝后。

然而,以上目标毕竟还只是假想。何况,即使是以上已实现的那些数据,属于韩束自己的利润到底有多少,还是个大大的谜底。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韩束一直以来“放水养鱼”式的粗放性扩张,成就了自身知名度与进一步资源整合力的同时,将在内涵式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平衡得好,正如吕义雄所憧憬的,韩束离中国的欧莱雅确实不远,但稍有闪失,也可能让韩束受规模之累、受虚名之累。

某种意义上说,韩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轻资产”式的渠道上位史。

2002年诞生于上海的韩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最早摸索了独特的“事业部模式”。在全国设立几十个办事处,以优惠价格让韩束各个办事处负责人卖给线下店。通过办事处自由定价的方式,韩束三年后回款额便达到1亿元。然而,事业部分散式的管理弊端日显,韩束最后不得不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所有办事处,重新确立代理模式。但这样一折腾,2006至2009三年间,韩束销售额甚至停止了增长。

韩束的第二个渠道,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的电视购物。由于现金短缺,韩束以产品置换广告,与很多电视台购物频道进行合作。当时电视购物频道里充斥的都是三无、短平快产品,很多产品做不久就销声惹迹。韩束在此坚持了两年,就已经做到电视购物行业第一。韩束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韩束电视购物占据了总体销售额的50%,2012年也在40%以上。但在一无资金实力、二无品牌拉力的情势下,韩束在这个渠道的谈判筹码能有多少、自身有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第三个渠道是电商。这个渠道韩束早在2011年就已进入,采取的是独立的代运营合作机制,目前的代运营商分别是江苏、北京、上海的三家电商公司。三家公司与韩束总部关系不大,但吕义雄个人在其中均占股51%。如今韩束已覆盖淘宝、天猫、聚美优品、唯品会、乐蜂网、京东等平台,2015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0亿,可谓线上渠道的佼佼者。

相对电视购物来说,韩束电商虽然有着更强的掌控力,但同样面临品牌打造、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便有了韩束所谓的线下渠道,包括专营店、KA卖场、区域性百强连锁、百货四大渠道,也可谓韩束最难攻的渠道。事实上,韩束虽然早在2012年就高调宣布要重心回归线下,且2013年实现了超过6亿的零售额,但吕义雄自己透露,这个渠道直到2014年4月才开始止亏。

即使是这种结果,韩束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高。数据显示,2013年韩束仅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就投放了2.4亿的广告,2014年又在其上花费了5亿元来续约。而2014、2015年韩束的总体广告投放额分别是6亿、10亿,如果韩束文章开头所宣称的销售额属实,那么这两个数字分别占据了其相应年份销售总额的20%左右。这种广告力度在化妆品行业虽然不稀奇,但放到之前表面上规模虽然很大、实际利润却不可控的韩束身上,不可谓不是一种高风险的赌注。

所幸韩束的广告投放同样采取了保守式的资源置换方式,以产品置换部分广告费用(这些卫视都有购物频道),既减少了现金支出,又增加了产品销量。同时,由于本身赢利模式比较清晰,韩束还在2015年 5月迎来了本土化妆品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即中信资本、联新资本和希美资本(由家化前董事长葛文耀创立)共计4亿元的首轮投资。这多少又能缓解一下韩束的资金压力。

何况,受益于巨量广告投放的,并非只是以上渠道,韩束微商也因此快速崛起。据韩束微商CEO陈育新称,从2014年9月微商开始运营以来,韩束微商团队规模已达10万多人,月平均销售额1亿。目前,韩束已经形成了涵盖百货、KA、日化精品店、百强连锁、电子商务、TV渠道、微商和SHOPPING MALL等全渠道布局。

与全渠道对应的,是韩束全品类的初具雏形。韩束公司目前已涉及护肤、面膜、男士、彩妆、高端洗护、母婴护理、药妆等7大品类。其中母品牌韩束主攻护肤,一叶子主攻面膜,吾尊主攻男士,新近注资1亿控股的韩粉世家主攻彩妆,而索薇娅和红色小象分别剑指高端洗护和母婴护理,肌漾则主打药妆。而且,韩束并不只是外人眼中的品牌商,私下里,其也在为屈臣氏、万宁、乐蜂网、聚美优品等线上线下化妆品零售商提供OEM/ODM代工服务。加上其公开场合宣称的未来几年要逐渐进入洗衣液、洗洁精、香皂等领域,一个全渠道、全品类的韩束跃然而出。

大而全的模式,必然需要更多的广告资源投入,才能够拉得动,这也是韩束2016年广告预算拟提高到20亿元,甚至打算2018年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原因。但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能否真正为渠道商拉动市场,以解决渠道商的库存问题,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受伤的首先是渠道商。而渠道商受伤,最终将累及韩束日益绷紧的现金流。

何况,在对外承诺不断高负压、广告投入不断高增的前提下,本身已经步入高增长的韩束“开弓没有回头箭”,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必须保持与以往相应的节奏,这样势必出现更多细节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资金供应上的不确定性。所谓“千里之堤,毁于一穴”,无数错误细节累积相加而没有得到及时修正的话,韩束危机很可能指日而见。

“据我了解,韩束化妆品生产全部在苏州的工厂中进行,每天的产能至多为4万-5万套,也就是每个月的产能最多为150万套,按照每套200元的价格,每月整个公司的销售额最多不可能超过3个亿。因此我对韩束微商渠道号称‘每月3个亿’的销售额持怀疑态度。”韩束一位竞争对手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事实上,为适应高速扩张节奏,韩束对外宣传上的漏洞确实呈现增多迹象。2015年8月28日,上海市工商局对上海韩束化妆品有限公司开出了110万元的罚单,原因是其于2015年3月至4月在上海东方卫视发布的“韩束晒美白”广告,含有“越晒越白,越晒越润”的虚假宣传。

此外,网上针对韩束的投诉也不断增多,“付了钱拿不到货”、“用了之后皮肤过敏长痘”,成为购买者常见的投诉内容。而且,韩束的淘宝和天猫店的动态评分多数“泛绿”,即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准。即使是代表自身品牌形象的官方旗舰店,其在“描述”、“服务”、“物流”等三项方面的评分也是全绿,而据电商从业人士称,这种情况在行业实属少见。

有记者调查还发现,韩束急速扩张的微商代理模式,不但存在“代理拿货价不到市场价1/4”的成本剪刀差,而且呈现愈发向非法传销靠近的迹象。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律上的漏洞只是过程中的产物,摆平它同样只是个过程问题。但产品上的值价对称问题,恐怕还需韩束投入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时间,来逐渐修正。

关键的问题是,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市场,会一直给到韩束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吗?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平兄慧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