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社区生鲜电商呆萝卜在全国各大城市扩张千店,狂烧6个多亿之后,最后无力回血,呆萝卜杭州中心于本月28号宣告关闭。
在这样的时候,时常被新科技、新零售打脸的菜市场,总能扳回一局。
经常被说成是夕阳产业的菜市场,生命力比我们想象的顽强,总能逆袭再成香饽饽,这是为什么呢?
不如,我们先从农贸市场的历史说起。
食材交易市场,全世界各地都有。但农贸市场,却是我国特有,也是古已有之。
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便已有了早期商业集市的萌芽。此时还仅限于剩余物资之间在特定场所的交换,这个以物易物的场所,就是早期集市的样貌。
发展到先秦两汉时期,货币出现,露天集贸市场出现了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混杂的情形,这个时候的集贸市场除了自然生发而成,也出现了官府管理的集市。
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立并管理的市。市周围有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有监门卒把守,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门按时开闭。
秦汉时期的市,已有当代农贸市场的雏形。官府出台相关法令,派遣官吏管理市中交易。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称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
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露天集市是当时主流。场所也更加多样化,沿井、沿河、沿街或沿道路交易,是农村之间以至城乡之间物资交换的会合点。
图:网络资料,古代集市图
露天市场作为最早的一种交易场所,也是最便捷的流动交易场所,至今仍然存在。
露天集市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交易方式正逐渐被淘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钢棚市场凭借简易低廉的造价和遮风挡雨,可固定经营、每日不受天气影响稳定出摊等优势,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并逐渐深入中小城镇,满足老百姓日常所需。
到90年代,钢棚菜市场获得了最高峰的发展。这是一个自带流量的母体,其周边大多会自然汇聚小商品市场铺面林立的格局。
对于一个小县城或乡镇而言,钢棚市场也是城镇的中心繁华区,是商铺集合的黄金地段。
笔者所在的小县城,90年代初有一个1000平左右的钢棚菜市场,里面有蔬菜、鱼肉、豆腐、粮油等等摊位,满足全县老百姓的日常所需。而围绕这个菜市场衍生出了近百个小商品、小餐馆等业态,店铺林立,辐射上千米,令人惊讶不已。
钢棚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其出现和兴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多样的食材有更多的消费欲望。
伴随着钢棚市场的兴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室内市场也开始在各大城市逐渐兴起。
如果说,90年代是钢棚市场的黄金十年,那么接下来的千禧年后,超市购物的兴起,则让钢棚市场逐渐黯淡。
图:破旧的钢棚市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不得不承认,大型洋超凭借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和丰富的商品以及平价销售、服务周到、明码标价等等优势,大受老百姓欢迎。
比起超市,菜市场“脏乱差”的印象在老百姓心中更加凸显。特别是,90年代前后出生一代人,对菜场有难以磨灭的坏印象,至今仍不愿意踏入市场。
为了重振菜市场的辉煌,破败不堪的菜市场从这个时候开始,重新被相关行业者审视。
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的变迁,总是能够推陈出新。
露天市场的兴旺和消迹,钢棚市场的兴衰,到现在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兴起,无不是时代的见证。
时代继续向前发展,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新需求,老旧市场必然淘汰。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新型农贸市场如何抓住机遇?
思路无非是这几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造出与老百姓需求相匹配的食材消费场所,环境干净整洁,食材品质好、选择多样,市场服务到位,消费体验好等等。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多彩纷呈的新型农贸市场样式,逐渐成型,证明了老底子的生生不息。
二、新型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成果
1.智慧农贸市场
智慧农贸市场,以其智慧化的管理方式和智慧化的结算方式,受关注度最高,呼声也最高。
有了智慧农贸市场,不仅可以收集市场的交易数量和人流量详情,还可以通过统一电子秤,进行手机扫码或刷脸支付,并有一张带有可溯源二维码的交易详情小票给到消费者,品类、斤两、价格、产地,都一清二楚。比超市的购物小票,还略胜一筹。
每个摊位都有一台商户屏,上面有商户信息、诚信指数、商品价格等等展示信息,让消费者可以买得更放心。
图:杭州朝晖二区农贸市场智慧支付系统
市场人流量的统计和监测,交易数量的监测,有利于及时调整市场运营管理方案,调整商户的经营品种等等。结合大数据的智慧菜场,让菜场的管理更高效、更合理,供需也更精准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菜场都在探索智慧市场的成功道路,但绝大多数都停留于“智慧交易、智慧导视、智慧监控”的表层,真正通过终端得到菜场“大数据”并以此为运营依据的菜场目前还未完全成型。也许,菜场真正实现智慧化,还需要一些时间。
2.社区邻里中心
零售实体业态,正呈现社区化发展的趋势。如何通过社区邻里中心有效整合各类便民、公益、民生业态,是目前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向。
社区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概念,最早出现在新加坡,其实质是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市场。在打造人居环境这方面,新加坡是首屈一指的,那么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有何奥妙呢?
其实,邻里中心,终究离不开想民所想,为民服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
总的来说,邻里中心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民生业态的整合。
以菜市场为母体,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可让整合机体更加活跃。不仅可以满足了人们日常买菜近便需求,又能为老百姓补充功能业态,例如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亲子乐园、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社区医疗等等。
从露天市场到钢棚市场到室内市场,再到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在农贸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农+超市场
农超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农贸市场加超市,或者超市里面开农贸市场。借鉴的是生鲜超市的品牌化运营思路。
但近几年超市自身的衰落,是否可以支撑起老百姓的生活所需还是个问题。时代风云变化,近几年,我们看到超市由盛转衰,来的猝不及防;水果、生鲜超市遍地崛起,真正盈利的又有几家?盒马生鲜、永辉超市的新零售探索成功胜算有几分?
至少,目前来说,买菜主力们,会更喜欢原汁原味的菜市场。
当然,农超模式也有集约化管理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农贸市场,最大的优点是商业化操盘效率更高,甚至有很多在农贸市场做了多年的商户也想尝试这种新型生鲜零售模式。
4.生态农贸市场
生态农贸市场,这个是今年年初,被提出来的全新农贸市场概念。随着国家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生鲜垃圾处理机在农贸市场的应用,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画上了点睛之笔。
生鲜垃圾处理机作为“菜场宝”,实现了菜场的有机垃圾转化成有机肥的“变废为宝”的过程,使得农贸市场从有机垃圾重地到生态菜市场的转变。
未来,这些“菜场宝”产出的有机肥,发配给上游有机食材种植基地,培育出来的有机蔬菜再回到市场里,形成菜市场的生态循环。
生态农贸市场构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生态链。随着国家对环保和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农贸市场将成为当下政策风向的新热点。
图:朝晖二区农贸市场的菜场宝项目
5.旅游型农贸市场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方水土文化,我们称之为属地文化。
农贸市场因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亲民性,如果能结合属地文化,可以说毫无违和感。
那么打造特色旅游市场就有了可能性。以属地特色为主打的农贸市场,必定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最亮风景线,区别于各大城市同质化的商业街区和高楼大厦,特色化的农贸市场,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抖音网红打卡地。
这里有当地最活色生香的生活,这里有最接地气的美食和当地特色食材。这里,除了食物带给心灵的安慰,还有满满的人情味。
打造旅游型市场,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输出的重要窗口。打造旅游型市场,可以刷新年轻人对农贸市场的认知,重塑农贸市场的美好形象。
在国外的菜市场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西班牙的波盖利亚市场、英国的博罗市场、荷兰鹿特丹缤纷市场等等,早已成为人气超旺的旅游胜地。
可以想象,当我们在一个城市旅游,把观光当地特色旅游农贸市场当做旅行体验的一部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定会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旅游型农贸市场将会是一个热点方向。
三、结 尾 的 话
有人说,菜市场正在不断地走向衰落,经历着从辉煌到消亡的变迁史。这话对错分半,菜市场消亡没有错,但消亡的只是脏乱差的旧市场表象,不是菜市场这个延续几千年的贸易形式。菜市场,作为一个食材交易场所,会一直存在下去。
我们也看到了农贸相关行业和政府为民生项目背后的努力。
菜市场,重回90年代众星捧月般的辉煌场景,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