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1133
总访问量:2593474
2021年01月12日
评论数(0)本期 · 导读
1.人口老龄化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19年的17603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12.6%。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2.养老模式孕育
急速的人口老龄化诞生出了巨大的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
据调查,有97%的老年人希望在自己家里安度晚年,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文化娱乐等专业服务。
这与好的公立养老院难进也存在一定关联,而社区养老则集中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或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如此,农贸市场作为主要客群为中老年人的商业体,能够在养老环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3.老年人爱来菜市场买菜
近几年来,农贸行业赛道愈发拥挤。在商超之上,又有线上生鲜快速入局,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进行了多次服务体系的演化,正威胁着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零售行业老大的地位。
年轻人不爱逛菜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城市青年工作繁忙,视便利为第一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高,是线上生鲜以及商超的主要受众。
而城镇老年人则相反,他们大多拥有退休工资,具有消费能力,且生活节奏缓慢,面对农产品这样的生活刚性需求,更爱为家人前往菜市场采购,实地购买价格以及质量都占据优势的菜品,以此来对家庭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得到成就感。
而且许多农贸市场都会推出爱心菜等关怀扶助活动,对于老年人而言是极有吸引力的。
直至今日,老年人在买菜时想到的第一选择依旧是菜市场。
4.农贸市场助力养老发展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农贸市场将会成为社区养老隐性的一环。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农贸市场需要背靠自身优势,查漏补缺,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其增添的新任务。
1.增强社交功能
常听人说农贸市场具有烟火气息,这其实皆立足于市场的强社交性。
中国家庭已慢慢步入“421”结构,即4个老人、2个成年人和1个孩子。成年人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工作繁忙,孩子需要接受教育,因此老年人经常会出现强烈的孤独感。
许多老年人愿意去农贸市场买菜,除去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较为敏感外,社交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农贸市场的社交性成了其他竞争者无法替代的优点。市场方可根据附近社区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将农贸市场与老年人活动中心结合,增设棋牌室、休息区等老年人喜爱的业态,增强农贸市场的竞争力。
2.增设医疗器材
随着年纪的增加,人体出现的问题就越多。农贸市场作为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主要遵循法则。
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农贸市场的业态布局、市场环境、设施设备等各个方面都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及时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需求,让农贸市场始终充满活力,让居民的购物体验更加丰富满足。
今年来,在一鸿接手的杭州许多新建或改造的农贸市场中,都可以看到医疗设施的进驻。若出现突发情况,这些医疗箱以及AED等设施能及时地起到应急以及止损的作用,为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更添上一层保障。
3.严控市场环境
许多农贸市场在经过升级改造后都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环境能够与商超看齐,但这仅仅是维持农贸市场环境的第一步。
老年人的行动相较年轻人更为迟缓和艰难,身体也较为脆弱,若不慎滑倒,极易产生严重的后果。
最好的方法是在市场的建设或改造过程中就采用专门的农贸市场防滑砖,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后期打理难度。
对于老年人而言,拥有被家人需要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去菜场买菜就是老年人为家庭付出的一种形式,而我们可以顺着这种思维将这样的奉献感加强。
现在许多城市城市的水电缴费以及政务办理都渐渐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通过手机进行操作。但许多老年人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都还只维持于简单的打电话以及上网上,无法进行更加复杂的操作。
5.增加线上外送功能
有些老年人在身体出现状况或者受到天气影响时,很难进行自主的买菜行为。这时就需要农贸市场能为附近小区的居民提供送菜上门服务。
送货上门的人有别于一般的外卖小哥,需要有固定性,最好是由摊主集中附近小区的单子,在固定时间段内统一送上门。
这样在加强顾客粘性的同时,也能培养两者间的熟悉感,在面对独居老人或是有一些疾病的老人时,能更早地发现对方是否陷于一些糟糕的状况中,并予以援助,保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本期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