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看世界

梦想成就未来

公告

专职方向:商品管理,采购管理,营销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0

总访问量:44343

药店核心竞争力转移

2011年04月23日

评论数(1)

  中国零售药店从90年代走到今天,短短十几年的岁月,经过几次转移,每一次都带给零售药店行业一个崭新的局面。经过这么多次的核心竞争力转移后,到了今天的零售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又会向何处转移呢?

 
  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药房都是单体店,没有听过有大参林,海王星辰,老百姓等连锁;在9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核心竞争力的转移,便是成立连锁性质,诞生了大参林,星辰(后期更名为海王星辰),实现“六统一”管理;紧接着到了2000年后,由老百姓高举大旗,做起了促销的转移,也就是当年出现的价格战,比国家核定价格低45%的等口号,赚足了价格形象,获得了老百姓的信懒,同样的回报让老百姓坐上了连续三年的药店老大;第三次转移;便是以营运为核心的一次转移,实现了诸多企业都在练“内功”,以实现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有效性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第四次的转移,应该就得属08年后开始大规模的联盟了,各地盟军屈起,但联盟的未来何去何从,前景堪忧,从全国性联盟,到了省级联盟等等;第五次的转移,应该也就数并购热潮,中小企业,开实被大型连锁企业吞并,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等等企业走了并购热潮,以实现最快速度的打开省外局面,布局全国网点,因为有了资源整合一方面的转移热潮,当然这热潮太时尚前卫了,中小企业很难以有这个资本玩,都是老大们在玩的“游戏”;那么接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会是在向何处转移,也是大多企业所关心的,可能大家会想到以前大家提起的多元化路线,其实个人认为多元化路线的转移,实则上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凡至今,有几家企业实现多元化转移算是逐步实现成效?又有多少企业因为所谓的多元化转移而损兵折将?就像前段时间一老同事说到药店经营多元化的死期?实则上是在指药房多元化的失败导致的逐步走向衰落。
 
  为什么有的企业多元化给化出成效来了,有的却越化越小了呢?本人认为实则上是因为没有把握住实质的根本进行转型,而一味的注重表面的转型,因此产生了治标不治本,把企业反而转化成为了“四不像”,当消费者站在昔日的药房门口徘徊着,这是药房还是超市又或是便利店?等等诸多问号的时候,消费者无从得知,零售企业更是无从得知,企业的客流量开始下降,库存开始增加,动销率越来越低了,不动销的越来越多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商品结构?没错,就是商品结构,因为商品管理的不合理性,导致转移多元化的失败,比如,有些企业,转型向便利性靠进,引进便利性商品如软饮料等系列,想借此提升客流量,但是却未对商品进行规划而一味的引进例如2.5L的软饮料,此品规首先在引进上已经产生了失误性,到定他定位的是健康的药房还是超市?如果是超市那么他的商品没有超市的齐全,因为店面面积限制,如果是药店,为何引进的是2.5L的品规,只需引进常规300ml的品规便可以了,便利性人群首先不会买一瓶2.5L的软饮料在走在路上喝起来吧,那么我想不单行人会看他,光提这瓶饮料就有够累人的了。正是因为他们商品管理的薄弱而引进的此种原因,因此,走多元化路线前需进行商品管理,将商品转化成资产或者员工的性质进行经营性管理,而且传统性质的固定性,大型连锁全都在进行较强的商品管理研究,例如:大参林,益丰,一心堂,成大方圆等企业都立即在对商品管理进一步的钻研,期望从中再开劈出创新的方法。
 
  很多企业为了商品管理的加速运行,引进跨行业商品管理人才,有很多过来之后出现一个原因,没能使企业快速的强化商品管理,反而使商品管理越来越被动性,药店是属于健康行业,很多跨行业的,他们并非健康行业,甚至没接触过医药的行业,对于基础没有本行业人员强,自然做起事来更加不知从何下手好,如何定义好,日本药店行业发展得很不错,很多国内企业争先效仿,日本企业据说几个大的企业中都是本行业的元老人员在掌管着,这是意味着,本土化人才照样能顶上,而且不比其它行业的差,商品管理不具备可仿制性,对商品特性未能加以了解的,便难于做好商品管理。
 
  好了,今天先谈到这,未来商品管理何去何从,望各位同仁自己琢磨下,请勿在迷途于多元化等字眼中,未来药店的核心竞争力会转向于商品管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chenze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