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评论数(0)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我在创业之前只从事过百货招商,而且仅仅在百盛集团任职,因此:
1.我对于其他各大商场的工作、流程等并不了解,只能通过对其成果的观察学习,来进行比较,吸收为自己所用;
2.我没有从事过购物中心的招商,因此对其工作重心也并不了解,但从从事乙方的工作中能略知一二,同样以此借鉴学习。
在创业之前没有去购物中心体验一下招商工作,说没有损失是嘴硬,这意味着我的知识系统里有明显的欠缺,因此现在只能曲线学习,融会贯通。
但没有选择去购物中心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实自己并不仅仅喜欢“招商”。
在近8年的从业时间中,最大的工作乐趣在于“规划布局”及“设计协调”。
规划布局不用说,这是做招商的核心工作,一家商场商品规划的成功程度,取决于决策者的规划能力以及最后的实现程度。
决策者能力100分,实现度80%,那就是80分。
决策者能力50分,实现度100%,也就50分。
以此类推。
在规划上,由于需要层层上报,而最终还因为谈判的各种问题,导致最终效果并非能100%实现愿景,而且个人在团体中的职能权重也会相对较轻。
因此,我更愿意在如何把商场打造得更漂亮上下功夫,相对而言,这方面个人的权重和发言权会大很多。
而作为一家百货商场,就需要不断地自我纠结,不断地给自己设难题,虽然这些问题最终会嫁接到品牌身上,但越是好的百货商场,理念越是能获得品牌的认可,最终双方会往一个方向努力。
如果说,购物中心的美更像航拍的故宫,宏伟大气。
那百货商场的美就如同屋檐上的走兽,容易被忽略,但细看又非常值得品味。
并非说购物中心不注重细节,其本身就是目前的主流,如今的购物中心也越做越好,就拿上海而言,每个做出来都看得出力争与发达国家的一些顶尖商场学习靠拢,但毕竟购物中心对各品牌间的设计协调性相对难以控制。即使拿顶级的ifc来讲,其楼下几个化妆品专店,每次经过都要挑战我的审美下限。
可惜没照片(丑的我一般都不拍),但其实各个门店单独看都是标杆店,形象一流,组合放在一起看就恶丑(主要是各个门头高低形态都不一样)。
拿这个举例是想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百货商场是绝不允许发生的。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消费者,以后逛商场不买东西没关系~但可以留意一下各个品牌的logo位置、大小等,是否协调,是否符合你的审美,好的差的案例我们都可以交流。
如果你还在做百货,生意不好不要气馁,上帝给了你这个工作,你就应该努力把它做到最好不是么?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柜logo放这么高真的好吗》,主要吐槽了一下久光当时各种标准不一的logo位置,而前不久再去,看到正在调整中的久光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小手术,开始把原先并非到顶的logo们调整到顶。
如果你两篇文章结合了看,就会明白,像久光这样级数的商场,对专柜形象的把握肯定是有统筹的,一时的凌乱不代表整体调整完后期的统一。
在此,我们先不讨论中岛边厅化或者中岛通透性的问题(其实这篇文章我本来想说这个的,不知为何写着写着又变成讨论logo了,以后再另开一篇吧),而是说,作为一个百货公司,牛逼到能统装的最好,其次是半统装,再退则是要求品牌完全符合装标进行有自行风格的相对统一,最次就是没节操地被品牌蹂躏。
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百货商场从业人员每时每刻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让自己的商场更美,这和业绩无关,这和工资无关,这就是你潜在自身价值转化的体现。
在我的从业经历中,有个问题一直缺乏一个标准,当初任职公司的logo标准是高度150mm,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指标,但总有特殊性,例如遇到下面这种情况,2个品牌的logo大小,你会选择A/B/C/D哪种方案?
STEVE MADDEN所有字母的高度是统一的,因此保持150mm没有任何问题,但对于CE品牌,logo大小应该如何把握?标准为何?
A
用CE最小的字母和SM对齐,显然最终效果是不协调的。
B
用CE次小的字母和SM对齐,相对更协调一些。
C
死板地按照装标,CE的logo整体控制在150mm以内,太sb了……
D
选择CE某个字母为标准,与SM对齐,同样相对协调,与B方案接近。
在这篇文章中,可能你会看到通篇都在纠结这个logo的小问题,但却是因为纠结之后的成果代表了你的水平。
然而真正的工作过程中,远不止这一个,如果你做的是百货商场,你要纠结的简直就是每一个细节,这些消费者不一定能感受到,但却能给到消费者最直观的“舒适感”和“美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的商场为什么会如此美妙,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尽可能做到极致。
久光此次调整引进了很多新品牌,也规划得很漂亮,各方的评价都不错,但我仅仅就在STELLALUNA把logo改到顶这一个点来说话,希望能以小见大,与君共勉。
最后我个人来说一个标准,如果给你一个傻逼品牌和一个牛逼品牌放在一起做邻柜,你有能力把这个区域做到没有违和感的话……那你肯定已经牛逼得不用看我在这边说废话了。(当然前提可不是把那个牛品牌给做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