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4日
评论数(1)如果最近要挖掘什么热点的话,名创优品只能算半个,双十一才是正经事。在这个品牌倒闭之前(会吗?)始终都可以成为谈资,毕竟具有太大争议,讨伐声和标榜声一波又一波。
所以,啰嗦的我怎么可以不在此话题上啰嗦几句呢……
先说一下本人和名创优品的微微几个交集。
1.有一次在外面提重物,袋子坏了,花了10块钱,买了个购物袋。
2.太太偶尔会去买几十块钱的杂货。
3.招商的朋友有把它们招进店。
4.做日货采购的朋友对此品牌深恶痛绝。
……
差不多就这些了。
对于这个品牌,我始终处于中立态度,并不会妄加判断,毕竟市场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而从目前形势看,似乎市场对其还是有所青睐。
那不得不问几个很好解答的问题?
1.低价有错吗?
当然没有。
个人一直认为,零售尤其是实体零售的下滑,根本原因就是定价问题。虽然实体零售成本更高,但目前的溢价也不合理。商场不做活动,品牌把参与活动打折的溢价给降下来才能治本。
你不能怪名创优品用低价抢占市场,它只是卖合理的价格而已,因为我不觉得它没有利润,当然也绝对不可能暴利。
一分价一分货这句话在名创优品是适用的,但在大多数的品牌身上是不适用的。
2.产品抄袭有错吗?
有,但要有区分。
产品抄袭搞到像GUCCI和GUESS这种,打官司呗。
鞋子的基本款长得都差不多,这算不算抄袭?
名创优品的某些抄袭不可取,因为它是利用近似的视觉效果进行欺骗,但你又不能说它卖假货。只抄袭了外包装,并没把“内涵”也抄袭进来,让消费者遭受了损失。
另一部分标准化的产品就谈不上抄袭了,你卖伞,我也卖伞,你卖79,我卖39,合情合理。也不要拿产品垃圾说事,人家卖的价格也很“垃圾”。从义乌进货,到店里包装一下乘个几百倍卖的品牌多了去了。
因此,如果名创优品的抄袭行为(应该说是投机取巧行为)误导了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造成了精神上的损失(因为如此低价是不会造成什么经济上的损失),那就应该鞭打。抵制这类商品,直到其下架。
3.模式抄袭有错吗?
当然没有。
“模式”这个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先进者总是具有优势的,你让后进者抢进了先机还说人家抄袭?那是你自己做得不好,不要怪别人了。
“10元店”是不是日本人发明的我不知道,“2元2元全部2元”倒是在学生时代就玩嗨了。名创优品当然是抄了其模式,但模式本就不成专利,你做我做大家做,适者生存。
我们不说这种低价模式最后盈利情况怎样,从目前的表象来看,引起话题就已经成功了。
4.“来自日本”有错吗?
糟透了!
你别说10块钱的东西来自日本,你就是卖1000元说来自日本我还要打个问号呢。
最要命的是,说自己的品牌来自日本,这应该属于“常识性”谣言吧,反正我是不信的。
过往有很多品牌,跑到外国去“晃一圈”,回来在logo下面写个PARIS、ITALY,就自称欧洲品牌了。其实鉴别一个品牌是不是国际品牌很容易,用google,不要用百度,而现在更简单的方式是,淘宝上找有没有代购咯。
但随着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越来越高,对品牌价值的把握越来越好,即使是真正国际品牌都不一定能得到青睐,而那些假洋牌们还有多少活路可走呢?
名创优品则属于另一种情形,前者是用“国际范儿”来提升定位和价格,但后者的目的并不在此,而是从头至尾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日本品牌。
其实这本身不是品牌的问题,从微观上说,我们有些哈日的小朋友不也是从头到尾日系打扮,说话饮食都完全东瀛化了吗。
所以品牌拥有者硬要这么做,更多反映的还是本土品牌的弱势,但人家热风就活得很有骨气啊。
5.形象抄袭有错吗?
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和产品抄袭一样,形象抄袭如果涉及到专利或商标等法律问题,则可以共对共解决,用不着我们大操心。
但名创优品不论是logo设计、店铺陈列装修,甚至是员工培训,其实都挺到位的。如果你做个快时尚品牌,但没有原创能力,然后说抄ZARA,有错么?这也是无奈之举。
名创优品的问题在于,让自己变得像个杂交产物,过于明显的标识导向,让人把抄袭的问题夸大化了,而忽略了其对优秀品牌“借鉴”的到位之处。
优衣库的飞速发展,都不能做到店铺复制(如今的店铺导购质量明显下降啊)。人才就这么点,即使是自己品牌都不能自始至终维持高水准,若一个山寨品牌能够把服务精髓也学到位的话,我不得不在喝倒彩前先竖个大拇指。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只能说名创优品离剽窃还差火候。
因此,你可以觉得我说了等于没说,但作为一个愿意思考的人,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网上讨伐声一片的时候,不要跟风。在大家都点赞时,想想是不是人为炒作。最后,名创优品做得怎样管你毛线事,即使它是个抄袭者,同样值得同行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