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谈

kaga

公告

KEEP CALM AND TALK ABOUT BUSINESS

统计

今日访问:1122

总访问量:43092764

双11前,聊几个技术相关话题

2016年11月10日

评论数(1)

我发现每年临近双11,可能是因为被买买买的氛围感染,所以都会出一篇电商相关的文,例如14年,写了一篇《【杂谈】写在双11,为什么我说天猫像月星环球港现在看看还是很有道理呢;15年的《实体店被电商冲击时,互联网正帮着洗牌呢更是我如今相对比较少做的分析评论类内容。

Part.1

随着这个号的坚持,我写的内容越来越多,其实想说的却越来越少,因为感觉,“商业”回归到本质,归纳为两个字——简单。

何为本质,举个栗子,电玩游戏领域,SONY和微软在主机硬件上每年的比拼,推出新的技术,然而,我们有的时候也会玩数独上瘾,游戏,最基本的就是好玩。游戏也是商品的一种,我们需要好玩的商品、好用的商品,耐用的商品、美味的商品……

为什么我说商业是简单,因为餐饮对应美味,这是最基本的,然后你再去搞些噱头,做点加成,ok;不搞,天天做最好吃的葱油饼,照样排队半小时。这也就是我为什么非常欣赏那篇写“黄太吉为什么失败,是因为难吃”的文章。

Part.2

虽然大多做的是传统商业或者说是实体商业的内容,但其实我个人对技术层面还是比较关心、感兴趣的。对于电商,我一点都不排斥,我们甚至还做电商业务,因此,偶尔有技术相关行业公司,会找到我合作做内容。

回想来看,之前做过的“全渠道”推广,我觉得是ok的,这项技术或者说概念最终是为了帮助商家做减法,简化流程、成本等,虽然推行中确实会遇到很多阻碍,但这些都是历史客观原因的堆积而产生,并非商家主动排斥这样的技术。相关阅读:关于全渠道,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而场景互动营销,现在想想就很low,其实就是“微信摇一摇”,你能通过这个活动有什么价值增值吗?唯一的附加价值,可能就是帮助商家增加点微信粉丝而已,而这些利益驱动的“粉丝”只是在数量上给到商家自嗨,是否精准?转化率怎样?别说你会做进一步分析,我不信的。所以真的,写这方面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也好违心,以后就算你给我很多很多钱要我写……那我再考虑考虑。

Part.3

曾经和几位鞋业的成功人士聊天时,其中一位品牌老板对新兴的技术非常感兴趣,例如VR、AR,如何运用到商业领域,有着清晰的认识。

说到量脚器的话题时,她就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很需要有这类能够让消费者“更了解自己的脚和所购买的产品之间关系”的技术,但这项技术要运用在电商领域,最大可能减少消费者因为没法试穿而产生的退换货问题。

在实体店,完全没有必要用这些技术噱头,人都已经来店里了,你不给我鞋试穿,要量脚器有毛用,实体店最大的价值之一不就是体验吗?这点不能更赞同,因此类似电子试衣镜,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款产品应该让消费者买了放在家里,放在商场本身就是悖论。

而我另外一个朋友公司有一项技术,类似脚模定制,这在实体店就有价值了,因为你有可能因为脚型或者尺码问题而买不到中意的款,该设备就可以通过精确测量来帮你量身定做,据说NIKE帮那些篮球运动员定制鞋款时就采用这类技术。

Part.4

衍生到O2O领域,如今电商起家的品牌越来越多开实体门店,这个没错,但如果强行套上O2O标签,意义何在?所以才会有论调说O2O是个伪命题。

我都到你门店体验玩上瘾了,这个时候消费者是想买了抱回家还是扫码在网上下单,静候送货上门?

两种都有可能,前者更偏向于商业本质,喜欢,付钱,拿货,这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层面的释放。

但如果你觉得物品太重拿起来不方便,当然可以选择后者,但这根本谈不上什么新模式,我们以前就有百思买的“百试不买”,不就是去实体店玩玩弄弄,然后上网买便宜的吗?或者,我也没有见到谁买个冰箱还直接拎走的。

所以开线下体验店没有问题,但还是要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和方便,他想当场拿货,就给他包装得好好的,他想回家收货,就登记个信息送货上门就好,这都和O2O没半毛钱关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盒马鲜生前几天会上新闻遭到老年消费者吐槽的原因,有没有违法,我个人持看戏模式,这个品牌的愿景很好,你真让我用现金,我也嫌烦,但如果让中老年消费者并没有觉得买卖过程得到简化,那就应该想想如何为他们服务来解决问题。

Part.5

既然说到阿里,那就再说一下Buy+吧,其实我也蛮佩服自己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每一趴还能关联起来……

这款产品概念视频刚出来时竟然在朋友圈被疯转,我也觉得傻逼的要死,本来蛮中立的态度瞬间变成负的了。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这种购物体验假到不行,因为你只要关心一下国外技术的最新动向,就大概能知道目前的技术能够实现到的层面,而Buy+看起来更像动画片。

最近这款产品真实的评测视频也已经出来了,大致就是头戴眼罩,马爸爸带你到国外的商场,货架上放着一些我们网上都能看得到的商品,通过比较有噱头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觉得站在电商领域的角度讲,其初衷是好的,因为人有足不出户就想体验线下购物感受的需求;但另一个角度讲,目前的人确实越来越懒,追求效率和低价,但我之前就写过一篇内容,阻碍城市活力的应该是雾霾而不是电商,实体零售们更应该想想办法,如何让消费者能够“亲身经历”购买到优质的高性价比产品。

Buy+,我觉得做做旅游频道或者给业内做商场市调倒蛮好的。电商领域真正要为消费者造福的,应该是类似亚马逊在国外推出那种技术概念,当你家里一瓶醋快用完了,扫一下瓶子上的条码,第二天亚马逊就帮你送醋上门。

总之,你能感受到我的观点其实也是摇摆的,商业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是看能否抓到那个最本质的点。吃,对应的就是美味;双11,对应的就是便宜,别扯那些购物体验,谁会觉得双11购物体验好?

好了,这篇文章条理不大清晰,不管了,我去看看购物车还有啥要加的,回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k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