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谈

kaga

公告

KEEP CALM AND TALK ABOUT BUSINESS

统计

今日访问:2453

总访问量:43094337

从兴业太古汇说到新鸿基,我回锅做回商业小白

2017年05月17日

评论数(0)

说到商业小白,先曝两则自己刚入行的轶事,都是发生在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去市调,因为当年没有“魔都商业狗仔”,所以只能自己去市调不是么?哈哈哈!

一则是我穿着一件白色短袖衬衫、米色长裤、大头皮鞋(刚工作的时候总得穿皮鞋吧,但我还是选择不大正装的款,辞职后我一秒钟皮鞋都没穿过),背着个斜挎包,去恒隆市调,其中,我去Dior店中完整走了一圈,不知道当时店员看我是什么眼神,但我肯定觉得自己简直有神经病,此心理阴影导致我至今再没进过恒隆任何店铺。

第二则,我入行伊始做的是女装招商,去看品牌,走到淑女屋,店员问我给谁看衣服,我说给我妈!从此进入孝(笑)子行列。

好了前戏说完,其实和正事也没啥关系。

之前的《全面复盘兴业太古汇试营业事件》,最后留了“关于新鸿基”部分没有写。

其实我想说的连带话题很简单,就是业内都对兴业太古汇有太多期待,而商场更应该满足的是成为普通消费者希望的样子。

何为普通消费者?

就是为什么我这个号粉丝1万都不到,而“周末做啥”会在文末留“65万粉丝之选”的slogan。

因此,一家商场成功与否,是后一个级数决定的,举个反例,尚嘉中心根据LVMH的定位和品质,足够完美吧,但市场表现怎样呢?

当然我不会再反过来去多说太古汇的话题了,之所以会延伸到新鸿基,是因为可能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ta根本就不知道ifc和iapm是同一个开发商,他们更多只关心,我此时此刻,在这个商场,是否能找到舒适点。

在我那个商业小白的时期,购物中心尚未兴起,那时百货人才受到垂涎,办公室电话被猎头打爆,而现在,很多优质购物中心的HR在看到简历中是百货从业者时就直接删掉了。这样的变化,隐约是从iapm建成后开始的。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百度了一下,ifc的开业时间是2010年,七年前,这家商场让我看到了,原来那个给我留下巨大心理阴影的恒隆,不再是唯一的高端购物中心,那些最牛逼的品牌,被散布在了ifc的各个入口角落;在此之前,我去北京玩的时候特地去三里屯膜拜Apple Store,而ifc Apple Store那个撩起一角的红色幕布至今想到依旧让我回味~

我在刚入行时,正值襄阳路市场拆除的那一年,在ifc开业3年后,在对面居民的抗议声中,iapm拔地而起,遮住了阳光,但也为上海商业带来了至少是最受欢迎TOP3的项目。

iapm在进驻淮海路陕西南路路口时,因为要直面当初势头还算不错的百盛和老牌百货巴春的竞争,这两家店客群上的错位本身也挤压着iapm的定位空间,以至于坊间传言iapm在最初定位时,可能类似来福士,但后来最终的呈现大家也看到了,这是市场需求、ifc的成功、百货下滑等各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iapm开业后几乎成为消费升级的标签,原来购物中心可以打造得这么好,以至于之后几年受到了国内很多外地商场的戏仿,相比ifc,iapm太多元素更容易被借鉴。

可以说iapm后,加上看了众多国外的优质项目后,再没有商场让我感觉惊艳,不是没有做得好的商场,只是惊艳点提高了而已,以前我看到杭大的LV外立面都会高潮你信不信。同时,你们可以看到我很少评论着两家店,很大原因是在于他们诞生于我的商业认知启蒙期,内心对它们充满敬意。

然后来聊一下前一阶段露出刷屏的徐家汇国贸中心ITC,又是一家姓I的商场,但还是上文的意思,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并不知道这几家出于同一门户。

业内大号“地产与远方”在评论ITC的时候,最后来了一句:

徐家汇中心,幸得新鸿基。

深得我心。

对于地产,我不了解,不谈。对于商业部分,我还是想说几句。

类比我在聊兴业太古汇时说到的定位空间狭窄,个人认为,国贸中心的想象空间就比较大了。

我的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至今,徐家汇商圈都没有一个能够让人在高品质生活方式上找到舒适点的商场。

几个百货商场避而不谈,ITC面临的竞争,更多是美罗城和港汇。

前者年轻潮流,好玩,有新鲜的东西,有主题感,但在运作层面我个人认为和新鸿基不在一个量级。

后者目前而言主打还是买买买,商场公共空间连个座椅都没有……是最符合购物中心“购物”主旨的代表作之一,当然,调整后的港汇怎样也是值得期待。

而如今新晋商场的众多“生动”特征,目前徐家汇的商业体都不具备。

很多为ITC担心的朋友,主要还是纠结于徐家汇商圈本身的号召力,核心度,以及近年周边地区商业兴起对徐家汇的分流。

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更多是决定了你开不开的事,而不是怎么开的事。如果说你觉得徐家汇商圈不好了,那不要再开个商场就得了;但如果已经决定要放手干了,更多还是要考虑怎么干,而我的感受就是,ITC可干的活要比太古汇多得多。

因此如果再次打造出上海的标杆项目,即使与ifc、iapm不同,只要特定的消费者能受益,就是好项目。我更愿意到时说:徐家汇宾客,幸得新鸿基。

比起想象新鸿基项目应该有的样子,我更想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案例,再当一回商业小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k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