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库

新零售风向标

公告

多年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行业观察,独到的个人见解,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专注智能零售,无人零售行业的解决方案解说。

统计

今日访问:440

总访问量:570817

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等零售未来会成为主流吗?

2018年03月15日

评论数(0)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最近几年,零售业每年都有一个主题,前几年是“O2O”,去年是“新零售”,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无人店”。

目前来看,无人店主要包括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两种。据说无人货架的市场容量为百亿级,而无人便利店的市场规模以万亿为单位。

可见,尽管目前的无人便利店才刚刚起步,在零售业居于从属、补充的地位,但在未来,它有可能成为行业的主流。

一、发展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无人便利店起源,一般看法是始于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的Amazon Go。

2016年12月,第一家Amazon Go在美国西雅图试运行。该店基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无人零售的解决方案,首创“不排队、不结账”的购物体验。

尽管由于成本过高、技术缺陷等原因,Amazon Go迄今仍未能实现大规模复制开店,但其影响巨大深远,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持久的“无人零售热”,中国无人零售的探索尝试,事实上已走到了美国的前面。

1.电商巨头试水

1)阿里“淘咖啡”

7月8日,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淘咖啡”在“2017淘宝造物节”亮相杭州。该店面积200㎡,集购物、餐饮一体,无收银台、无现金支付、拿完即走。

“淘咖啡”主要运用了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结算意图识别和交易系统、自助检测与跟踪系统等核心技术,从入场系统、图像识别系统、人工智能体系,再到多路摄像头和传感器融合、支付系统等,比Amazon Go更进一步,是后者的升级版。

“淘咖啡”运行5天即接待6000余人体验,完成订单7000余笔。但马云表示,阿里并非要把“淘咖啡”推向社会,而是要给业界“一个信号、一些灵感、一些震撼、一些思考”,“唤起零售行业的惊醒”。

2)京东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

在今年的双11发布会上,京东同时发布、展示了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

京东无人便利店的每个货架上都装有智能传感器和人脸识别摄像头,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的电子价签,可以实时变动商品信息,用户在货架前拿走商品后,会触发智能感应器及人脸识别摄像头,实现人货绑定。

京东无人超市同样需要先绑定京东账号,开通“免密支付”,进入店之后,店内传感器可以感知消费者行走路线,所观察的商品,哪些商品被拿起以及看了几秒,后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帮助超市运营人员进行精准营销。

京东无人便利店的最大看点是“刷脸购物、自动扣款”,背后的D-Mart智能门店解决方案,包含智能货架、智能感知摄像头、智能称重结算台、智能广告牌等部分,可随意组合。

3)苏宁体育Biu

今年8月,苏宁在南京总部开出首家无人店“苏宁体育Biu”。首店面积40㎡,经营体育服饰及周边产品,SKU约90个。

苏宁无人店是开放式的,需提前下载苏宁金融APP,注册之后绑定银行卡,开通刷脸支付。挑好商品后,在支付闸门的摄像头前“刷脸”,屏幕上会显示用户名字和价格,扣款即完成购物。

苏宁方面表示近期将新增4家无人便利店,应属小规模试水。但近来有提速之势。

2.创业公司涌入

与电商的巨头的谨慎相比,创业公司显得更为激进:

1)缤果盒子

2016年8月,缤果盒了在广东启动测试,今年6月首店落户上海,面积15㎡左右,SKU500个左右。进店前需先扫描门上的二维码,完成实名认证,挑选商品后,在购物台上进行逐一扫描,屏幕上显示金额及支付二维码,手机支付后,门禁打开。

截止9月底缤果盒子已进驻22个城市,落地158店。创始人陈子林计划未来3年开10万家店。

2) F5未来商店

2015年4月首店落户广东佛山,2016年完成技术测试进驻广州深圳,店铺面积30-60㎡,SKU为800左右,由4台售货机组成,支持在线下单、店内终端下单及商品墙扫码下单,核心技术是“机械臂+智能仓储”,2017年3月、6月两次融资5200万元,主要用于产品、供应链打磨及加速开店。

3)小麦便利店

小麦便利店约20㎡,盒子形态便利店。注册为会员后,微信扫码或刷脸进店,微信扫码自购,手机支付离店。主要开在社区,日常有人值守。已获1.25亿元首轮融资。

4) EasyGo未来便利店

首店开在广州,盒子形态便利店。商品以标品为主,70%以上为进口商品。采用“RFID+小程序”的结算方案,用户挑选完商品后,在店门位置站立数秒,系统完成结算,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付款。

EasyGo测算的数据是4个人可以维护30个盒子。采用的高频RFID标签成本也在5、6毛左右,标签由供应商直接粘贴。团队计划今年以直营的方式开出100店,再开放加盟。

5)简24便利店

首店位于上海虹桥龙湖天街一楼,创始人CEO林捷、CTO韩鑫出自前多点创始团队。

首店面积100㎡(含仓约30㎡),店内SKU约1800支,包括饭团、便当、关东煮等鲜食,品类与日系便利店无异。

技术上,该店用简24APP或微信小程序扫码进店,到支付区刷脸出闸,APP自动结账。如提前设置“免密支付”,进店后可全程脱离手机,“拿了就走”。据了解,该店商品和动作识别技术还不稳定,如选购、结算动作不连贯,系统无法准确甄别商品被放回还是被取走;同一货架前也仅能识别3-4人,客流高峰期间容易出现错漏BUG。

目前简24已获天使轮融资3000万元,拟于半年内开设50店。不同之处在于,该店配有1名员工,主要充当客服及处理意外情况。

6)便利蜂无人便利店

首店10月23日在北京海淀区试营运,面积约30㎡,sku约600多个,分鲜食区、中间货架、自提柜、饮料及收银5个区域。

该店支付模式为:打开便利蜂APP或小程序——扫描商品条形码——确认订单并支付——离店。该店同时保留“自助购物+人工核验”“门店自提”购物模式以及传统收银,RFID、人脸识别等无人便利店常见的技术并未应用。

该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人便利店,而是融合了一些无人店技术的新零售便利店,也是便利蜂44家门店中最接近无人便利店的一个。

7) GOGO无人超市

首家落户西南(成都)的无人店项目,面积约19㎡,增加了人机交互、语音交互、AI引导,可通过微信、支付宝、APP、会员卡或指纹进店,选好商品后可置于口袋或背包中,在结算区支付离店。支持“即拿即走”(AI生物特征识别+RFID+免密支付,作为补充方案,尚在测试验证之中)。首创进出“双通道”设置,顾客接待量有较大提升。

8)盒马F2便利店

盒马F2便利店意在Office场景下的餐饮便利店,验证店800㎡,验证后开店200㎡。按照创始人侯毅的设想,盒马便利店是以早午餐+下午茶的餐饮服务为核心,兼顾部分标品,服务办公室场景下人群的核心需求,重新构建一个现吃现做的餐饮一体化体系。与此前的盒马店相比,F2便利店更聚焦办公室消费场景,不做送货上门,是盒马角逐办公室无人零售的尝试。

9)无人货架

无人货架今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由创业公司打头,京东、美团等巨头已开始介入,且有后来居上之势。

无人货架以办公室为消费场景,普通货架+二维码自助支付,成本较低,几无技术含量。除直接销量外,在引流、数据、广告等方面具有较大想象空间。目前有泛滥之势,但最终比拼的是地推及供应链能力,“大浪淘沙”之后,可能存活少量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各种无人店品牌近百个,一线城市是主要“试验场”,杭州、武汉、成都、郑州、南昌、温州、东莞、佛山等很多二三线城市也有不少项目落地。

10无人货柜

无人货架在去年被爆出倒闭潮来袭,撤点位,裁员等负面新闻频频出来,无人货架货损量更是达到惊人的50%,无人货架转型迫在眉睫。

果小美和番茄便利合并,猩便利和51零售合并,便利蜂收购领蛙,一些技术提供商也涌现出来,以重力感应为代表的的茶水时间,RFID技术为代表的的金姜便利,图像识别AI技术为代表的的speedbuy等为传统企业升级。

3.传统零售角逐

1)高鑫零售缤果盒子

今年6月,欧尚缤果盒子在其位于上海杨浦区的总部楼下亮相不久,同属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润发也在其总部开出了大润发缤果盒子。不过,这两个无人店已于9月27日关闭,缤果盒子方面表示,主要还是政策原因,“盒子”落地身份不太明确。但近期,“欧尚一分钟”自动售货机开始规模化复制,计划年内开出750家。

2)居然之家EATBOX

首店位于北京海淀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25㎡左右,1000个SKU,以饮料、零食等快消品为主,直采进口商品居多。主要采用人脸识别、重力传感器、自助收银等技术,关注公众号完成注册,刷脸进店,选购商品,手机支付,检测离店。规划今年开自营店10-15家,技术成型后,再以自营+加盟的方式进行快速复制。

3)天虹Well GO

首店8月落户深圳,12㎡,300余SKU,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集无人收银、门禁管理、智能监控于一体。据说开业后日销售额在2000元以上。目前仅在深圳、厦门布局,未来将以直营、加盟两种形式发展。

饮料巨头娃哈哈与深兰科技签订3年10万台、10年100万台的TakeGo无人店合作协议,周黑鸭也与深兰科技达成合作,计划将全国800家直营店全部改造成为智能店,良品铺子也与深兰科技启动测试,全国2000多家门店将实现智能升级。此外,包括伊利、永辉超市、罗森等都在与深兰科技接洽合作事宜。

4.各路资本热捧

从2016年开始,无人店就开始被天使、VC投资人关注,美元基金投资人更是其中的主力军。截止目前,参与投资无人零售的VC/PE机构超过50家,融资总额近500亿。

二、火爆原因

1.从市场环境来看,零售业发展已进入“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融合、消费闭环和数据深沉是发展方向。

无人店既有实体店铺,又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技术、设备,通过重力、图像、声音等传感器收集顾客行为数据,不仅能为电商持续提供丰富数据,对实体店来说,也能解决数据不完整的难题,通过大数据积累并分析提炼,比有人零售更全面、准确、迅速地了解顾客需求,有助于供应链改造和供给侧优化,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最好形式之一,也是新零售的最好体现形式之一。

2.从技术进步来看,不断迭代的物联网、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成熟,为无人店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盒子”类无人店主要涉及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器、扫码枪等技术,这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拿了就走”型无人店则涉及计算机视觉、自主学习、传感器融合等“黑科技”,单个的子技术系统也比较成熟,难点在于各子系统的融合、衔接,形成体系化解决方案,这也需要在大量商业实践中进化完善、快速迭代。

3.从企业降营成本来看,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是制约企业盈利增长的主要瓶颈,少人化、无人化是无疑是削减的人力成本的重要方向。

之前层出不穷的新零售门店,很多通过设置自助收银,减少收银员数量,收到了较好效果。无人店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消灭”员工,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4.从顾客体验来看,无人便利店简单、快捷、高效,适应了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各种脑洞大开的“黑科技”、新产品,也增添了消费的乐趣,丰富了消费体验。

5.从经营业态来看,便利店是线下零售增速最快、景气指数最高的零售业态,也是距离消费者最近、高频刚需、黏性最高的零售形态。

便利店经营的鲜食、集成的服务、自营品牌、自研产品,既对价格不太敏感,也不与线上形成正面竞争。实体零售看重的是其强大的“抗电商性”,电商则希望攻克线上无法覆盖的领域。加之便利店面积小,经营品类少,可复制性强,作为无人店的“试验田”,投入相对较小,试错成本、风险相对可控,一旦模式成熟,便于快速拓展。

6.对于电商巨头来说,无人店既有利于拉升股价,又有利于数据获取,是不可多得的流量增量突破口。

当前,互联网人口红利持续消退,电商巨头也需要新概念、新模式来提升股价,提振投资人信心,无人店无疑是个非常好的“故事”。Amazon Go和“淘咖啡”被热炒之际,亚马逊和阿里的股价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同时,亚马逊、阿里、京东之所重视无人店,最主要的不是觊觎无人店带来的业绩增量,更在于输出技术解决方案,加快对线下零售的改造和赋能,进一步夯实自身平台的商业生态,寻找新的流量入口,同时获得更多数据,为大数据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

目前,阿里、京东“改编”线下便利店激战正酣,面对我国560万家杂货铺、近10万亿的销售,谁能率先输出高效、接地气的无人零售方案,无疑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7.对创业公司而言,无人店有利于估值和融资。

一是无人店具有实体店属性,能获得比纯线上项目更稳定的现金流;二是无人店概念新颖、自带流量和话题,也有利于吸引资本关注、项目融资、推高估值。

8.从政策环境来看,无人零售是政府高层支持鼓励发展的方向。

不久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无人店是商贸流通领域从需求侧的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尝试,能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他表示,为了鼓励相关业态,商务部将适时发布《零售业技术创新框架》和技术应用典型案例,引导广大零售企业加大先进技术的应用。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为无人零售背书。《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10月25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无人店分会发布了《中国无人店业务经营指导规范(意见征询稿)》,此举或标志着我国无人零售即将进入规范化监管、发展轨道。

三、制约因素

目前的无人零售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问题不少,短期内也难以盈利,主要集中于技术与成本两个方面。

1.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可靠。

目前,市面上的无人店技术上主要有两种:

一种相对简单,主要采用无线视频识别感应器、传感器、扫码器实现识别结算,或扫二维码开门、结算、溯源,各种“盒子”走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技术路数;

第二种非常复杂,大量运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以及摄像头、传感器整合等“黑科技”,包括Amazon Go、淘咖啡等,都是走的这种高端技术路线。

相对而言,第一种技术方案相对简单、成熟,技术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无人化”,因为用户需主动做出下载APP、扫码、结算等动作,可视之为售货机的升级版;第二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拿了就走”体验“无感”,是真正的无人化。

这两种技术模式都存在自己的问题:

盒子类无人店面积较小,经营品类少,消费体验相对较差,以RFID标签为基础的技术虽然相对成熟廉价,但RFID非亲和介质非常多,不适用于金属、液体、内敷铝箔的包装,遇到液体也因为吸波而误读严重,另外RFID极易遭屏蔽,标签黏贴麻烦易被撕毁,尺寸和感应距离都不容易协调。

店铺类无人店面积较大,经营品类丰富,消费体验科幻,但技术成本较高,技术离落地还有一段距离,比如在人流量密集时,容易出现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如Amazon Go目前能就会的用户就不能超过20个。淘咖啡则会受到网络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无法识别人脸、自动付款,需要人工辅助。顾客选购、结算不连续的话,追踪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

丢损率较高也是问题,虽然大多数无人店采用封闭、半封闭模式,但目前来看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商品丢失损耗问题,据说有的无人店失窃成本高达18%。

一些无人店流程复杂,对老年群体而言操作难度较大,信息安全、商品退换、“免密支付”的安全性等,也有人为之担忧。

AmazonGo扩张停滞,淘咖啡bug多,缤果盒子也未批量投放,都表明无人店还处于试验阶段,技术问题仍需解决。

2.成本偏高难于快速复制。

总体而言,无人店技术成本高昂,Amazon Go、淘咖啡事实上是不计成本的试验,之所以还未大规模推广,除技术还有待完善之外,成本较高是主要制约。

为实现无人模式所搭建的技术体系,其研发费用是一笔巨大开支,即使使用已有技术,专利费用也是不小负担。因此,除亚马逊、阿里、京东等巨头追求比较科幻的效果外,大多企业都选择投入相对较少、技术基本成熟的盒子方案,但这显然部分牺牲了体验。

RFID和电子标签是无人店最基础的设备,前者购买成本0.4元/个,加上人工约0.6元/个,电子标签约70元/个,按500-800个SKU计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捡钢镚”的便利店是一个额外负担。

无人店虽然节省了营业员、收银员等人力成本,但后台需要大量技术人员、设备维护人员、门店巡查人员,“无人”只是相对概念;而相对于营业员、收银员等低技术岗位,技术开发、维护、数据分析等专业人员的成本无疑要高得多。

7-11拥有近6万家门店,但它的人工成本只占营收的1.8%,加上租金也不到5%。而无人店要真正做到无人,实现“拿了就走”,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难以覆盖技术、管理、维护带来的新增成本,现阶段,真正的无人店不是降低而是增加了成本。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认为,一个缤果盒子日销300元就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日销2000元时5个月可以收回成本。

但中百集团CEO万明治算了一笔账,结论是如果毛利率为10%,需日销3000元才能达到盈亏平衡,毛利率20%也要日销1500元才能达到平衡。事实上,7-11的毛利率也只有25%左右,缺少鲜食的盒子型无人店毛利率不太可能达到20%。

业内人士观察,地段优越的欧尚上海无人店,日接待顾客在200人以下,以欧尚员工和青年学生为主,多以体验、尝试的心态进店,客单店多在10元以内,即以最高峰时的2000元/天营业额、20%毛利率计算,利润也只有400元左右,刚刚抵消每天的费用,还未考虑人工、租金上涨及商品损失、设备损耗等因素。

万明治认为:无人售货机比盒子型无人店更有效率、更易维护、坪效更高,无人便利店,最多只是一场梦。这种观点是否偏激可以商榷,但从缤果盒子结束与欧尚、大润发的合作来看,现时无法盈利应可确定。此外,从Amazon Go、淘咖啡、京东都不急于推广复制来看,成本可能是制约无人便利店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无人店仍处于草莽混战阶段,距离市场稳定、规模化盈利距离遥远。它既需技术赋能,也要专业营运,这种复合型人才也极度缺乏。

四、发展趋势

1.无人零售前景广阔,发展可期。

艾瑞咨询报告预测,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交易额将达到389.4亿元,2022年将达到1.8万亿元,用户规模将逼近2.5亿人。

艾瑞咨询、易观以及中商产业研究院调查显示,83.6%的人愿意继续在无人店购物,不愿意的仅4.8%;66.5%没有使用过无人店的有尝试意愿,仅8.4%的人不愿意使用。

这些表明,无人店前景广阔,消费者的关注度、尝试意愿都非常高,具有较好的“民意基础”。11月15日,万明治在某微信群讲授“新零售”,其对无人零售的态度已全盘逆转,从激烈的反对者变成热情的拥趸者。

2.从近期看,无人技术会与有人店深度融合。

有人认为,零售业是有温度、有情怀有调性的行业,冰冷的机器不可能取代人。这当然是对的,但把无人店与有人店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未免狭隘,也是错的。就像电商与实体店从最初的对立到现在的融合一样,无人店与有人店未来肯定会相互依存、深度融合,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

现在的无人店之所以主要是以各种盒子的面貌出现,一是便于防盗、防损;二是不与有人店搅合在一起有利于技术验证。

如果未来的无人店只以这种单一的形式呈现,就只能成为一种补充的零售形态,更大的可能性是与有人店优势互补,组成“无人+有人”的混合模式,既具无人店的智能、便捷,又得有人店的温度、情怀,这可能是无人店进化的必经阶段。

这一趋势其实已经很明显,如“淘咖啡”无人店的鲜食区就有人照料,欧尚的首个缤果盒子开在其总部所在大卖场边,物美、便利蜂等超市设置自助结算通道,沃尔玛测试机器人店员检查货架,都是无人技术与有人店融合的开始。目前,赋能实体店无人收银的,除多点外,还有火星兔子e支付等数十家。

当前的无人店主要在便利店领域,其实也许更适合开在购物中心、百货店、电器店、家居店里面,在实体店里放置无人售货机、无人榨汁机、无人面条机等,同样既能带来话题、流量、体验,也比较有利于于管理、配货。

对实体零售而言,无人店最重大的意义可能还不是“无人”模式,而是商业数据的收集和运用能力,最初的新鲜劲过后,无人店的竞争也将回归零售本质,成本、效率、体验将决定其成败。

目前的无人店偏向于解决经营者的“痛点”,未来还必须花大力解决消费者“痛点”,从有人到无人,商品开发、门店营运、顾客服务、供应链能力依然是商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应用无人技术的目的是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体验,而不是相反。

现阶段,无人店更靠谱的落地方式是,将计算机视觉、自动感应、射频技术、电子价签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有人店之中,让机器代替人去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人则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真正实现“人机融合”,各尽所长,共同为消费者创造服务价值、良好体验。

3.从中期来看,制约无人店大规模普及的障碍将陆续消除。

1)技术问题不会是长久的障碍。

对无人店的质疑与吐槽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但技术问题不会是长久障碍。当前,技术的级、迭代的速度超乎想象,一项技术从草创到成熟,很多时候快得令人吃惊。

阿里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任小枫说,“技术发展得很快,无论采用什么解决方案,从技术角度而言都不会花太长时间,在商业实践上会更久一点”。

电商起步时,技术也相当粗糙,打开一个页面就需要半天功夫,但很快,包括在线支付、评价体系、商品退换等几乎所有的技术问题都迎刃而解。

人工智轻松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能让无人车上路行驶,能使无人机投入实战,让无人店较好地适应商业实践,其难度不会更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傻瓜式”可能很快到来。

2)成本效率应会持续改进、改善。

现在的无人店还在试验阶段,没有大规模普及,成本偏高、效率偏低应属必经阶段,但随着技术的突破、应用的普及,成本下降、效率提升肯定是必然趋势。

盒马的成本高不高?据说光是那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系统的研发费用就是天文数字,其技术团队多达500多人,如果只有一家店,当然成本极高,就是现在开到了20店,可能依然无法消化多出的成本。但模式成型之后,“舍命狂奔”之下,高成本就会被稀释。试想,如果盒马开到了1000店甚至10000店,系统的研发费用、500多人的技术团队还会是沉重负担吗?

至于接待人数受限、客单价偏低等,也与技术上的障碍、商品和服务的布局有关,目前的无人店大多是由技术人员操控的,很多人并无经营经验,一旦解决了技术问题,由具有丰富便利店经营、营运的专业人员打理,这些问题可能也不成其为问题。

4.从远期来看,人类正在加快迈向AI时代

孙正义认为,30年后,物联网将使全球网络化,智能机器人将渗透人类日常生活,AI将超越人类智力。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人》、麦肯锡、牛津大学近年不断发表报告,预示大部分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

AlphaGo与人类围棋世界冠军的“人机大战”,2016战胜李世石是4比1,今年打败柯洁是3比0。而升级后的AlphaGoZero完全依靠“自学”,仅用了3天时间就达到了人类目前的棋力,70小时内下了490万局,它不仅发现了人类数千年的策略,还自主设计了许多人类过去未知的策略。柯洁感叹: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人类实在太多余了!

不仅是AlphaGo进步神速,百度自动驾驶、阿里城市大脑、腾讯医疗影像、科大飞讯的智能语音同样一日千里,人工智能的革命早已开始,它不是科幻,不是可能,而是实实在在的趋势,它到来的速度超过人们的想象,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把人类远远地甩在身后:

10月,沙特举行“未来投资倡议大会”,“女性”机器人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智能机器人。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这份文件中,几乎所有产业都被冠以“智能”前缀。不仅是零售,几乎所有的商业,未来都可能无人化!

这样的场景不难想象:遍布街道、社区的便利店都没有服务员,人们购物也不需要手机和任何卡,不需要注册、扫描、支付,人体本身就是最方便、安全的ID!

不止是便利店,未来的购物中心、超市都将实现无人化,智能机器将搞定一切。人们担心的“温度”“情怀”等也不会是问题,据说性爱机器人即将在美国、日本发售,正式进入商用,这样的机器人将不再“冰冷”,“她们”甚至能进行艺术创作,能让人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双重满足”。显然,这些应用场景比零售要复杂得多。

未来的无人零售将是融合大量线上线下数据的超级人工智能,Amazon Go和“淘咖啡”可能只是“原始形态”。未来,无人零售有可能是巨头和专业公司的游戏,决非所有的零售企业都有能力开发,事实上也无这种必要,零售企业只要做好经营、服务,没必要连货架、冰柜都要自己生产,这就跟开餐馆的完全没必要自己养猪、种菜一样。

技术创新、迭代已空前提速,AI时代正扑面而来,人类社会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在科技大爆炸的语境下,预测未来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未来零售会不会是无人店的世界还不好说,但有人店可能成为一种“奢侈品”。热情关注、密切追踪、适时介入无人店发展,或许是避免在通往未来零售的马拉松中掉队的最佳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新零售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