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贤桂

胡贤桂

公告

文集

(0)

统计

今日访问:935

总访问量:5026437

分享【澧县四中记忆】 春暖花开 重聚母校(文/黄琳)大澧州视界 中外阅读与写作。主编王小铁,胡平,刘平。

2019年04月07日

评论数(0)

【澧县四中记忆】 春暖花开 重聚母校(文/黄琳)

大澧州视界 中外阅读与写作 今天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兰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的期待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爱,是暖,是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澧县四中记忆】 春暖花开 重聚母校

(文/黄琳)

在美丽富饶的澧县车溪大地上,座落着这样一所学校,它们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文化摇篮,肩负着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也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家园,像高悬的明灯照亮学子们前行的路。如今,车溪及周边大地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得益于这一所高级中学。这所学校便是我的高中母校——澧县第四中学。它1958年发源于澧县王家厂,1978年乘着全国恢复高考的东风,搬迁至车溪,日新月异,逐渐发展成今天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于一身的规模宏达、功能齐全的学校。这座文化宫殿落户车溪,是车溪人民的福气,我作为本地学子深以为荣。可以说是母校点亮了这里一带人民的智慧之灯,也给车溪人民带来了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

母校位于车溪乡中心地带,从澧县县城坐车大约二十分钟到达车溪集镇,再沿车溪集镇以西的车溪干渠走三里路便可到达。每逢周末,车溪干渠的人较平常更多,这中间大部分人便是澧县四中的学生。他们青春,阳光,朝气蓬勃,是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车溪干渠以前是一条岩沙子路,坐车,骑自行车有些颠簸,不过那时候受条件限制,很少有车,我们基本上靠两脚走路。现在条件变好了,全是水泥路了,路上已是人来车往。我离开母校将近三十年了,每回谈及它总勾起我无限思念,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最近听闻母校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搬迁至县城去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强的教育“大家庭”,并以另一个全新的名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心里更是感慨万千,一种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怀充溢心中。

我的高中同学刘艳芳任教于四中十多年,对四中的感情更深一层。她力邀我去四中聚聚,并交给我一项光荣神圣的任务,要我写一篇我们曾经在四中的学习生活点滴,我欣然应允,接到老同学的邀约我欣喜不已,也迫不及待地想见见母校。于是在一个油菜花黄,春意盎然的日子,我和刘琼珍同学向母校进发了。为了更好的重温儿时旧事,我们决定徒步走到母校。一路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干渠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黄灿灿的,长势葳蕤茂盛,房屋也被掩映在黄色的汪洋里,草木青翠,百花争艳,泥土吐露着芬芳,空气十分清新。故乡好啊,风景旧曾谙!我们边走边聊,不一会儿就到达了母校,张艳老同学早就等在校门口了,见我们前来,激动得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她一袭裙服,比年轻时更显时髦,更有风韵。张艳同学也是现任四中老师,和刘艳芳同学搭档教高一历史。她们高中时历史成绩就很好,能扎根四中教学,是四中学子的福气。

走近母校,“湖南澧县第四中学”几个烫金大字赫然在目,它们高高地悬挂在学校的门楣上,凸显着母校的威仪。走进校门,是一条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以前枝繁叶茂的大树不见了,路面加宽了许多。张艳同学领我们往左拐,越过我们曾经就读的高中教学楼,再往东就到了刘艳芳同学住校的家。一进门,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刘艳芳同学正身着围裙在灶边忙前忙后,早就说过我们来一趟不容易,要亲手给我们做几个地地道道的农家菜犒劳一下我们,他老公也给我们端茶递水,非常热情好客。刘艳芳同学不仅工作出色,厨艺也不错,是我们心目中的模范姐姐。

吃完饭,两位老同学便领我们参观母校。母校整体面积大小没变,可增多了好几栋楼房,改变较大。每栋楼都用烫金的大字标注,如明理楼,明智楼,明德楼,科教楼……等,除明理楼外,大多楼房都是新修的。明理楼还是我们以前在读时的教学楼,只是后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称“明理楼”,虽有翻新加固,但处处显露出陈旧的痕迹,毕竟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我们在这里学习了三年,时隔多年见到它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它现在是初中部的教学楼。走过校道,远远便可看见“明智楼”几个大字,明智楼是高三学生的专属教学楼,专为高三学生所设,可见学校对高三学生的高度重视,高三学生独居一栋大楼,环境可是安静许多,对高考冲刺肯定会大有帮助。明智楼的前面是一座“飞扬”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是近几年修建的,学校意在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像大鹏一样展翅飞翔蓝天吧。

母校重修了大礼堂,跟食堂相连,大约 1640 平米,看上去宽阔、大气。师生们每逢重大节日都在这里参加文艺汇演,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听说有些学生的鬼步舞跳得极好,带动了一大批学生们,成为学校的热门话题。食堂卫生条件也很好,通风、整齐、洁净,我们参观时在这里聊天坐了许久,感觉很舒适。我们读书时吃饭也在这个位置,记得中午下课铃声一响,我们便赛跑似的跑到这里来吃饭,因为生活条件差,油水不是太足,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女生宿舍就在旁边,男生宿舍与女生宿舍相隔很远,男生宿舍在学校的东面,女生宿舍在学校的南面,学校这样安排应该是为了方便管理。女生宿舍还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静心苑。这名字取得有道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书读好,也才有更好的未来。我们那时的宿舍条件可差多了,人多房小,过道很窄,来来往往的要扁着身子才能通过。每天我们还要从外面提一桶水到宿舍来,为洗脸和刷牙做准备。现在的孩子们应该比我们那时方便得多。我们一路看过来发现母校的管理较以前更规范,更科学,服务更周到,更合理,表现出母校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的特点。

我和刘艳芳、刘琼珍、邓小芬同学相识在高45班,由于相处融洽,四人基本上是形影不离的。那时我们的生活很单调,就是从教室到食堂,从食堂到宿舍。我们常常互相帮忙打饭,提水。逢哪个同学身体不适的话,用刘艳芳同学的历史术语说,这个人便可享受“最惠国待遇”了。她负责休息,剩下的同学负责伺候,让她尽快恢复身体。邓小芬同学很幽默,是我们的开心果,她说话常常惹得我们开怀大笑,让我们忘了学习,而谨慎细致的刘琼珍同学则负责提醒我们。刘艳芳长得最瘦,留着一头齐耳短发(那时我们都留着短发,土话学生头,方便梳洗打理),她经常穿着一条那时颇为流行的喇叭裤,还时不时摆个poss给我们看。不仅学习成绩好,体育也很出色。每次学校开运动会必有精彩表现,800米、1500米径赛必是她夺冠热门,这可是最吸引眼球也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事。她因为个儿瘦跑起来很轻捷,耐力又很好,她也因此赢得了“运动健将”的美称。我们四姐妹团结友爱,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勉励;生活中打闹嬉戏,互相关心,在母校度过了一段美好而愉快的学习时光,毕业之时是难舍难分的,为纪念这段友情,我们在车溪照相馆留了影,在集镇上玩了许久才依依分别。这些照片我们一直珍藏着,虽已泛黄,但是是极其珍贵的,它见证了我们学生时代的纯真友谊。

那时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既定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高考,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同学们个个都很吃苦。有的甚至“闻鸡起舞”,半夜苦读。生活条件又不好,只周末才有肉吃。我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青春时期,时常有吃不饱的现象。下晚自习后,我们便到学校的小卖部去买麻花或方便面充饥。我家离学校近,每个周末都可以回家,我经常带些菜或者带些自产的零食到学校来跟同学们分享。不管是咸萝卜、剁辣椒还是蚕豆、花生,她们都吃得开心得不得了,视同美味珍馐。她们回家后也会带更多好吃的来,返校之时我们便会大聚餐,一饱口福。个个吃得笑哈哈的,那个年代我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那时候我们有劳动课,原则上一个人带一种劳动工具。我家离学校近,我常常多带,像锄头、土框等,我记得那时学校挖鱼塘,刨菜地,师生们劲头十足,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同学手握锄头刨地打血泡了,有的同学挑土肩膀压红肿了,一个个都坚持着,没有一个人退缩。师生们自己养鱼种菜自己吃,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合作能力又享受了劳动成果的甘甜美味,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劳动课的教育意义大矣。这次参观母校,发现原来的鱼塘已变成一片绿树林,现在很多孩子需要劳动锻炼,不知母校还有劳动课否?

说到劳动,我永远忘不了农忙季节侯祖琼、翟玲英,蔡兰春等同学先后帮我家抢插早稻的情景。我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些忙不过来,她们得知后,利用周六下午的一点闲暇时间,来到我家帮忙插秧,干得汗流满面,裤子上全是稀泥。干完后没来得及吃饭就赶回了学校上晚自习。我母亲感动不已,嘱咐我要对同学们更好,后来还做了好几个菜让我带到学校回馈她们。

四中周围都是田园,课余也是我们的乐园,有着城里学生体会不到的乡情野趣。那时学校采用半封闭式教学,我们做完早操后由体育老师带队沿着车溪干渠跑步,跑到西边很远的张大公路后才折返跑回,大约要跑十里路。边跑边喊口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气势冲天!用高强度的跑步来锻炼身体,来对付高强度的学习。傍晚上晚自习之前,我们可以在大堤上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浏览田野风光,舒缓一下疲劳的大脑。尤其是太阳朗照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更显得明艳动人,我们被这美丽的自然风景吸引,几个同学一邀干脆带着书本坐到田埂上学习,有时还躲到油菜花地里,在花海中读书,微风徐来,清香拂面,别是一番美的感受。

紧张而快乐的高中生活,让我们从青涩的少年变成腹有诗书的青年,除我们自身努力外,我们首先得重重感谢敬爱的老师们。他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关心学生,师生之间留下一段段感人佳话。赵仲仲校长声音洪亮,富有演讲天赋,每次开会都大力宣传拼搏精神、吃苦精神,很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高三以后,学校管理更加严格,基本上每周都召开动员大会,赵校长慷慨激昂的话语让我们热血沸腾,倍添学习干劲;李生炮老师讲历史课时教育同学们运用联想记忆法加强记忆,“马克思把资本家打得一巴掌一巴掌的哭”,让我们记住了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他讲课生动形象,让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记起来相当容易;王本东老师讲政治课不苟言笑,课下却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和蔼可亲。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当时几个孩子都未长大成人,噩耗传来,风云失色,苍天垂泪!刘德山老师用“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形象的开场白至今叫我记忆犹新。那时打字还没用复印机,我们堆积如山的试卷都是老师用钢板一个个刻字,然后手动推印出来的,可以想见老师挥汗之辛苦。刘老师却有一手刻钢板字的绝活,字体成平行四边形,非常正楷、漂亮,我们不仅不用担心看不清试卷,还很赏心悦目,做起试卷来也得心应手。刘老师那一年是第一次教高三毕业班,年纪轻轻,却干得很出色。

像以上兢兢业业的老师举不胜举, 他们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有的扎根四中多年,有的甚至是一辈子,乡村生活艰苦,资源短缺,但这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热爱教育的热情!他们默默地耕耘着,用他们不懈的努力,书写着教育史上的的传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甚至还培养出了一批清华、复旦等重点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让澧县四中一时声名大噪,很多学生慕名前来。

母校小聚,行将离开,依依别离,恍若从前。若时光可以穿越,我愿回到那个寒窗苦读的年代:清晨,天还没亮,教学楼早已是灯火通明,书声琅琅;傍晚时分,同学们漫步于校园或赏花或观景或躺于草坪上遥望天空的云彩,陶醉在广播迷人的乐曲里,静听播音员播出的诗歌、散文;一场教师对学生的篮球比赛正拉开帷幕,运动员挥汗如雨,来回奔跑,同学们紧紧地围着,惊喜看到“三分”进球;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正如火如荼进行,项目繁多:一百米,四百米,八百米……还有跳高,跳远,举重……同学们变身运动健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精彩的是4×100米接力赛,全校师生齐聚一起,掌声、加油声震响天际。元旦文艺汇演,同学们在水泥操场席地而坐,冬天也不感觉冷,台上的“演员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说相声。精彩的表演折服了观众们,操场上一会儿鸦雀无声,一会儿掌声雷动。同学们个个洋溢着喜悦之情,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相聚也有别离,高考之后,同学们开始合影留念,互相赠言,依依惜别多年的校园……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止不住地流下来……我知道,时光无法穿越,但思绪是可以穿越的。时光无法阻隔我对老师、同学们的思念之情。三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不知你们现在何方?你们还好吗?

写这篇文章时我情难自抑,思绪万千。一是再回母校,睹物思人,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二是我们深深眷恋母校,每次路过母校之时,我家先生都要向母校举手致敬,当母校搬迁后我们总感觉有几分失落和惋惜。但我们也要含笑祝福母校顺应时代潮流,完美蜕变,踏上新的征程!愿母校一切安好!今特撰写此文纪念。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胡贤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