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评论数(0)据悉,2011年8月以来,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每次内部会议都会提及转型升级,重点是从“规模增长”转向“规模、利润同步发展”,特别是“提升品牌定位和溢价能力”。业界解读认为,何享健在美的企业发展战略上保持了足够的清醒。
2003年以来,美的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从当年的137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1100多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从而完成对海尔“中国家电老大”的替代。
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美的突然实施战略调整,有人问:美的出事了吗?
在我看来,美的启动“主动转型”可谓恰逢其时,与中国企业习惯出了问题时才调整的“被动转型”不同。这样的转型更加平稳,成功率更高。
TCL堪称“被动转型”的典型案例。
2004年,TCL发布“龙虎计划”:到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多媒体显示终端(注:指彩电)和移动信息终端(注:指手机)两大业务,用3-5年迈入全球前5名,成为行业“龙”头;家用电器(注:指冰、空、洗产业)、信息、电工照明以及部品和文化产业,用3-5年建成国内同行领舞者,成为神州市场的“虎”王。但是,7年过去了,2010年TCL营业收入只有518亿元,尚不及仅做空调的格力电器(608亿元)。
激情的TCL出现重大转折,恰恰发生在“龙虎计划”提出的当年。那一年,TCL“蛇吞象”,连续收购汤姆逊CRT彩电业务及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导致企业背负过重,差一点栽倒在地。此后多年,TCL不得不为当年的“大跃进”买单,企业战略趋于保守。
海尔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2007年,海尔营业收入即达到1180亿元,但是在随后的三年里,海尔集团营业收入仅增长到2011年的1370亿元,2011年很有可能被美的超越。为什么高速发展的海尔也慢了下来?
在我看来,还是因为前期跑得太快,忘了夯实企业根基,以至于研发能力、品牌形象,乃至企业文化建设,都跟不上企业奔跑的速度。因此,海尔今日之慢,非主动而为,实乃不得不慢。
基于TCL、海尔前车之鉴,美的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放慢奔跑的步伐,将“提升品牌定位和溢价能力”置于第一位,实属清醒、明智之举,难能可贵。
近年来,美的的最现实的梦想就是取代海尔做中国家电老大,预计这一梦想最迟于2012年实现(也有可能今年实现)。阶段性目标既已实现,就应该放慢脚步,做一次小结,将这些年落下的功课补上,为下一次冲刺做准备。
我们发现,美的之于中国家电产业,类似于中国之于世界经济。当中国提出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型的时候,美的将企业战略调整为“规模与利润并重”,便不难理解。
在家电产业观察家看来,这些年来,美的的发展,基本上属于“投资拉动”,以不断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换取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我们知道,投资拉动型发展是靠不住的,企业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企业相比,美的的最大短板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美的要想从大到强,必须补上产品自主创新这一课,不能等到触礁再调头。TCL、海尔的前车之鉴,当为美的后事之师。
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坚持规模第一,则最终会失去第一的位置。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腿瘸的状况下跑完马拉松,没有一个国际企业是在核心技术缺失、品牌形象不足背景下取得的成功。
与其被动调整,不如主动为之。
这些年,美的最在乎的对手是格力。与格力相比,美的最大短板就是技术话语权不足,没有拿得出手的“独门秘籍”,既没有格力的1赫兹低频控制技术,也没有格力的R290绿色冷媒空调生产线。今天的美的,很象8年前的TCL、5年前的海尔。
企业大致分为两类:“营销主导”型企业,“技术主导”型企业。“营销主导”型企业的特点是前期跑得快,后期跑不动(缺乏技术推动力),大多数中国企业属于这个类型;“技术主导”型企业的特点是前期跑得慢,以后越跑越快,大多数国际企业属于这个类型。美的属于典型的“营销主导”型企业,此次战略调整,即为企业战略缺失的反省,意在建成一个“技术主导”型企业。
在长达8年的快速奔跑中,美的落下了两门功课,一门是核心技术,一门是企业文化。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过度追求企业规模,滋生了美的内部强烈的浮躁心态,这几年,美的丑闻不断,一会“紫砂煲事件”,一会“节能骗补”,对企业形象形成严重伤害,与人们对美的的期待相距甚远。
有句话说得好:请放慢你奔跑的脚步,等等你落下的灵魂。美的之过,何尝不是整个中国家电行业之过?我将这句话送给美的,也送给所有中国家电企业。
(供《IT时代周刊》专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