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管理学家博客

李文武

公告

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顶尖学者。兴邦公司首席顾问、北京宏创乐途文化传媒公司作家顾问、全球赫柏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管理精英联盟会主席。《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价值中国》《中人网》《市场与销售》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

统计

今日访问:462

总访问量:3764488

传承与发展中的哲学:李文武哲学

2019年05月30日

评论数(0)

水不是构成万物的基础

    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对万事万物的构成的认知出现肤浅、简单、局限性,这是很正常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思考构成宇宙的基本材料时,认为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的宇宙观、自然观认为水对生命至关重要,水能够移动,水能够变化,水能够构成万物的元素。如果你生活在古希腊时代,听了泰勒斯的言论,你肯定会觉得这位古哲圣贤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如今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你还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那么你就会惹人耻笑了。地球人都知道,构成水的是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氢的单质形态是气态,氧的单质形态是气态,氢气态与氧气态相结合,合成了水这样的液态物质。但水这种物质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它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态,水高于100摄氏度时会成为汽态水,低于零摄氏度会成为固体冰。对微观的科学研究的深入,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物质,还有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夸克这样的更小的粒子物质。还有没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质?肯定还有比夸克更小的物质单位。从大的方面讲,以我们地球为中心,基准点是地球这样的星球,然后是太阳系,比太阳系更大的是银河系,比银河系更大的是银河外星系,比银河外星系大的是本宇宙,比本宇宙大的是宏宇宙,受限于我们的科学认知能力,宇宙再怎么大,总是有限度。而容纳宏宇宙的外部就是“虚空”。“虚空”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物质,又没有能量。“虚空”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虚空”如同一个大容器,包含着“宏宇宙”,“宏宇宙”包含着多元宇宙,多元宇宙的物理法则都不一样。“本宇宙”就是“宏宇宙”内的一个小宇宙。宇宙有年龄,星球也有年龄。星球有生有死,星球经过若干亿年会消失殆尽;宇宙有生有死,宇宙经过若干亿年也会消失殆尽;只有“虚空”才不生不灭,没有死亡。

    最大的不过“虚空”,那么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呢?应该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宇宙演变的法则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最大的“虚空”到最小的“虚无”,越接近它们,越接近真相,越不会遵守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物理法则。例如,量子纠缠现象,它遵循的是何种物理法则?越接近“虚空”与“虚无”,一切我们现实中的物理法则都会失效。这些观点都是我自己思索出来的宇宙观。要科学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得依靠更加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也许你认为荒诞不经,但这个猜想说不定就是宇宙事实呢?没有更高层次的深入研究,谁又说得清呢?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没有相关仪器与设备,他通过冥思苦想提出“相对论”,现代科学家都公认“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你凭什么否认我的宇宙观不是接近宇宙事实,或者就是宇宙事实呢?哲学的本质是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对万事万物的一种认知观。宇宙的物质演化是从“虚无”到基本微子与能量,再到基本粒子,到原子,到分子,到无机物,再进化到有机物。然后,从有机物进化到单细胞的生命体,从单细胞生命体进化到细菌。地球上的生物,也是从单细胞生命体进化到植物与细菌的。然后,植物从水生植物进化到陆生植物,细菌进化到水生生物,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的。水生生物进化到鱼类,鱼类进化到两栖动物类,两栖类动物类进化到鸟类与哺乳动物类。哺乳动物进化到人类。人类进化到半机械半人类、能量体人类、意识体人类。所以,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因为水跟生物进化息息相关,由此而来。地球的生物进化环境的确如此。但是地球上的生物演化史只是宇宙生物演化史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因为,这个宇宙生物演化顺序是变动的,不是按地球生物演化规律进行的。例如,有的星球无机物一样进化成有意识的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有机物一样进化成有意识的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单细胞的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细菌类的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水生生物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植物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两栖类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机械人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昆虫类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能量形态智慧生命体,有的星球存在意识形态智慧生命体。宇宙的高级智慧生命体各种各样,形态各异,全然跟地球不是一个样。宇宙智慧生命体的形态多样性,进化与演化路径各不相同,那些生存在各种星球环境的生命体,都需要跟地球上的生物一样,需要氧气、水、阳光吗?肯定是不一样的的。地球的生物是地球演化的结果,所以这些生物存活需要氧气、水、阳光。但是地球上仍然存在着不需要氧气、水、阳光的生物。例如,已知的月形单胞菌、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在氧气中暴露就会死亡。细菌与真菌没有叶绿体,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不需要阳光。在陨石中生存的细菌是不需要水的。因此,在一些与地球环境完全不同的其他星球上,不需要氧气、水、阳光而生存得很好的生物很多,它们进化的路径跟地球生物演化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不需要遵守地球的生物进化规律。水生万物是对地球而言的,在宇宙中生存万物不需要水的比比皆是。宇宙那么大,存在跟人类一样智慧的生物是很正常的,我们地球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道可道,非常道

    在中国古代排在第一位的圣人是“老子”,他的真实姓名叫“李耳”,字伯明。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拜老子为老师。而且儒家学派思想与法家学派思想都是受到道家学派思想的熏陶,才创造新的学派思想出来的。老子曾担任守藏史这一官职,这个守藏史是藏书室室长。当时,读书是贵族们的特权,平民百姓是读不起书,读不了书的。所以,只有国王家才会有图书馆,而老子就是皇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利用图书馆馆长的便利条件,一心钻研学问,遍览群书,于是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他一生著作稀少,唯一的一部著作《道德经》,总共5000多字,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道德经》包含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子的粉丝,任职函谷关的最高长官尹喜,在函谷关见到想要出关隐居的老子,尹喜对老子说,你要去当隐士,你得著作一部书作为纪念。于是,老子写下了惊世著作《道德经》。正是《道德经》这部著作让老子名垂青史。如果没有《道德经》流传于世,老子也就不会那么声名卓著。史料记载,老子除了著作了《道德经》外,再没有其他著作流传于后世了,可见,老子书读多了,已经看破红尘了,什么功名利禄已经放下了,他逍遥自在地过他的隐士生活去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没有著过什么书,他的著作都是他的学生总结他的言论记录下来成书的。所以说,文不在多,精深则行;章不在华,明理则道。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之源,是万物之根本。而“道”的实现在于在冥想和反思中过隐士生活,在于行为受思考而非本能的控制,在于简单、平静、祥和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态度,在于与自然和谐归一。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达到“无为”的境界。很多宗教都主张通过冥想来大彻大悟,来思考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例如,印度教的“圣人”,佛教的打坐、参禅,道教的修行等,这与老子的冥想与反思同出一辙。当然,是否能修行成神仙,真实的答案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能领悟出新的哲学道理,或者在思考出新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出来,这是可行的。明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得罪了权宦刘瑾,被贬官到贵州龙场当驿丞。驿丞是未入流的小官,在九品之下,相当于现在的正科或副科。王阳明在龙场进行冥想与反思,通过“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这门哲学学科。

    老子主张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思想。人能够改造自然,也能够毁灭自然。人破坏了自然,毁灭了自然,最后就是毁灭了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提供人类生活的一切东西。大自然给人类提供植物与动物,部分植物与动物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氧气,人们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水,人们口渴的时候,可以饮用水;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各种矿产资源,人们可以开采这些资源,通过冶炼,制成各种生活、工作所需物品。大自然提供的各种东西,都可以给人类利用。大自然好比母亲,人类好比儿女,母亲养育了儿女,而儿女却害母亲,这既是忘恩负义,也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更会遭到报应的。例如,人类把树林砍光了,那么肥沃的土地不见了,取代的是沙漠与沙尘暴侵袭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把废气排放在空气中,保护我们人类免受紫外线伤害的臭氧层消失了,“温室效应”致使南极与北极冰川融化淹没了很多靠近海洋的国家,一些岛屿也被淹掉了,而且一部分人们会生活在雾霾中。人类把污染物倒在江河湖海里,这些江河湖海的水又脏又臭,人们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导致各种疾病缠身,甚至于作为人类食物的鱼类大面积地死亡,人类的食物名单上又少了一道鲜美的佳肴。所以,人类破坏了大自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人类毁灭大自然,就是自掘坟墓。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人类才生生不息。

    无为,而无不为。此无为,并非听之任之,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按照宇宙运行法则、自然规律、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来行事。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的一切行为符合宇宙运行法则、自然规律、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不要逆自然而行,不要逆天理而行,不要逆人伦而行。我们只能利用宇宙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只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科学文明还没达到创造自然的地步,现在我们人类还不能离开太阳系,更别提什么星际旅行了。所以,目前为止,爱护地球、爱惜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做,而是要维护世界的平衡与和谐,维护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与天地相谐就是“道”,与世界相谐也是“道”,与社会相谐更是“道中道”、“非常道”。在不偏移“道”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我认为老子“道”的真正内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数字是宇宙的统治者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时代因为没有发明文字,古人以“结绳记事”来记录事情,数字就这样诞生了。使数字发扬光大的是文字的出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包括:1.距今有7762年历史的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2.距今有7000年历史的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3.距今有6000年历史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4.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青墩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5.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庄桥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6.距今有4000年到5000年历史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刻符。7.距今有3900年到4300年历史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朱文。8.距今有3500年到3750年历史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上的水书。9.距今有3900年历史的山东省潍坊至济南一带和关中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淮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上的骨刻文。10.距今有3600年历史的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殷墟出土的文物上的甲骨文。除中国外,世界其他文明最早的文字:1.距今有5000历史的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2.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非洲东北部的古埃及人创造的象形文字。3.距今3000年历史的阿拉米文字是阿拉伯语的前身,印度人与波斯人使用过阿拉米文字。阿拉伯语形成的时间是公元7世纪。4.希腊字母来源于腓基尼字母,而拉丁字母来源于希腊字母,拉丁字母诞生于公元前7世纪与公元前6世纪。拉丁文成为罗马文字。英语诞生于公元449年,用拉丁字母拼写。数学起源于数字,数字起源于文字。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阿拉伯数字符号是1234567890。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记数法。阿拉伯数字为数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数学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所创立的逻辑演绎体系;二是中国西汉丞相、北平侯爵张苍辑撰的《九章算术》所创立的机械化算法体系。《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由西汉数学家张苍增订、删补,西汉京兆尹、红休侯爵刘歆整理、分类,三国中的魏国数学家刘徽作注,唐朝太史令、昌乐县男爵李淳风作注,南宋数学家杨辉著《详解九章算法》,清朝兵部左侍郎李潢著《九章算术细草图说》,现代数学教育家钱宝琮校点。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数字规则与比例,因此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与数学的关系,我们就能理解宇宙的结构,数学是哲学思考的核心模型。由于有数字存在,现代科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以数学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数字为王,数学统治万物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什么云计算、大数据等跟数字、数学有关的时髦的概念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时间、物质、能量等都可以用数学定理中数字、数学来衡量、度量、测量。每一种宇宙规则都跟数学有关系、有关联,宇宙整体必须受数学定理的支配。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根据开、关的现象,以“0”与“1”来表达,这种二进制的运用,促进了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的二进制的进一步应用,促使电脑的升级,使得人工智能的普及有了可能。用数学比例与数学公式可以解释很多宇宙结构与宇宙现象。“0”与“1”还可以解释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可以表示“阴”与“阳”,可以表示“正”与“反”,可以表示“明”与“暗”,可以表示“善”与“恶”,可以表示“实”与“虚”,可以表示“雄”与“雌”等。例如,我们现在科学发现的正物质与反物质、明物质与暗物质、正电子与反电子等,其实也遵循着“0”与“1”的数学规则。数字的统治思想与统治形式,在宇宙法则中显而易见。我认同万物是可以数字、数学来测量的。比例与比率是数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衡量宇宙万物。科学的作用在于发现宇宙万物遵循的运行规律、数学定理、数字比例与比率。我认为自然规律是遵循各种数学法则的,形态与比例也是由数学法则所控制的,由此推导出宇宙万物都是可以计算的,都可以演算的,都可以测量的,关键在于是否发现相关数学定理来指导、来演绎。万物的根本关系就是数量关系,找到数量关系,找到数学定理,就能发现万物的本质与规律。数字与数学是揭开万物神秘面纱的钥匙。例如,元素周期表的一些已知元素,只要改变其内部原子、分子、粒子等数量关系,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元素。已知的事物是可以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未知的事物是没有发现相关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演算和逻辑推理而得不出的结论。数字、数学将会在人工智能、宇宙航行、星际探索、星际开发中大放异彩。


诸法无我

    悉达多.乔达摩,又叫释迦牟尼,更是世俗人口中的“如来佛”。“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知者、觉”的意思。觉者,是救世主的意思。知者,是有见识的人、有智慧的人意思。所以,“佛”并不是世俗人眼中的神仙,而是有知识、有见识、有智慧的人。世人好利,因此把“佛”等同于神仙,或者称呼为神仙,通过“求神拜佛”来获得神佛的庇佑,从而得到各种利益与好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释迦牟尼只能算一个哲学家与思想家,跟神仙这样超自然能力的人相比,是“八杆子打不着”的,没有任何相关联的关系。只是后世弟子为了引诱“善男信女”加入佛教,而编造一种“神佛”系统,供人们膜拜。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一个部落首领家,家境富裕,他过着奢华的生活与享受高贵的社会地位。总的说来,佛教是一个“多神教”,偶像崇拜为“佛”、“菩萨”、“罗汉”等佛教意识统治阶层。这个佛教意识统治阶层,就像一个金字塔的权力机构,“如来佛”就是国王,其他“佛”、“菩萨”、“罗汉”等就像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也就是说,悉达多.乔达摩既不是救世主,也非先知,由于受到佛教徒们的一致推荐,一个哲学家、思想家被一些信徒人为地捧上了神坛。有人认为佛教是由秦始皇时代传入中国。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要西汉、东汉、三国时期处于全盛时期。例如,大家熟悉的东汉未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其孙张鲁投降曹操,被曹操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爵。曹操安排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两人结为亲家。在中国,三国被晋朝统一后,佛教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兴盛起来,当时的西晋朝京城洛阳就修建有大量的佛教寺院。悉达多.乔达摩认为人生有“四谛”:一是“苦谛”,众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二是“集谛”,苦从何来,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往,有往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三是“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四是“道谛”,明心见性,得证菩提,观大涅槃,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悉达多.乔达摩的这种哲学,其实是对自身内心的审视,从而追求内心的安祥与平和,自己认为是幸福的就是幸福,自己认为是痛苦的就是痛苦的,通过消除执着的欲望与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感受的烦恼与痛苦,来使自己没有欲念,没有执着,没有追求,从而让自己快乐与幸福。悉达多.乔达摩比较关注人精神上的痛苦来源于对欲望的执着追求,放下这种追求就不痛苦了。他指出欲望附属品产生的根源是人类自私的天性,这种自私绝非单纯指人类追求满足感的本能。欲望是苦海,灭欲可脱苦海。宇宙万物皆非自因,而是某些前因种下的果。

    悉达多.乔达摩的哲学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人在世间,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要有欲望。作为一名学者,我认为这种生存的欲望是人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正常的欲望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因个人的欲望而去损害他人的欲望、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思、人类的幸福。没有性欲望,人类就不能繁衍后代,就不能生生不息;没有快乐的欲望,就不会去追求幸福的生活;没有求知的欲望,就不想去探索宇宙与星空的奥秘。人的欲望是要有的,但是这种欲望必须理性与自控。灭欲会使人如同朽木,对生活毫无兴趣可言,这种精神麻醉剂是不可取的。人的自私是天性,但是要让大家大公无私,必须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与理想教育,让人摒弃自私,以“天下为公”为己任,才是正途。悉达多.乔达摩提出“八正道”,正思想、正行为、正意念、正职业、正精进、正语言、正禅定。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在于终结苦难的轮回,回到生命的原点。这是轮回是指生、死、重生。我认为,宇宙的生,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从自然创造到人类创造;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操控。宇宙的死,就是宇宙终结,终结的目的就是回归起点。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起源。宇宙的重生不是过去的重生,而是新的面目、新的形态、新的方式重生,跟过去不是一个样的。人类生命的重生,不是自己个体的复活,而是通过繁衍后代与基因遗传的方式把生活传递下去,而获得新的重生,会以新的面目、新的形态、新的方式重生。这个跟佛教悉达多.乔达摩所认为的重生不是一个意思,不是一种概念,不是一个层次。悉达多.乔达摩认为的重生的意思是个体通过“八正道”的修身养性使自己的思想转变,性格转变,行为转变,就如同从生到死,再涅槃重生一样。或者他还认为,灵魂投胎转世与成为神祇,从而重生。当然,这是宗教迷信,不要信。总的说来,悉达多.乔达摩的哲学思想有些有道理,但是又有其局限性。作为人类这种高等智慧生物,是宇宙发展规律的恩赐,我们不要停留在无休止的心灵自省上,而应该展望未来,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让我们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才能让我们发现宇宙的奥秘,才能掌控宇宙万物为人类所用,我们人类才是自己的神祇,才是自己的上帝。一切的幸福都会来源于是科学技术,我们人类所受过的痛苦,都会在科技的支持下消亡。科技才是我们解决苦难,走上幸福征程的钥匙。


主忠信

    在探讨孔子哲学思想之前,得先了解孔子这个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是山东省曲阜市。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父亲叔梁纥,官职是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是个“官二代”。孔子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当时人称赞他“博学好礼”。他从事的职业是公务员,任职过“委吏”、“乘田”、“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事”。“摄相事”,是指代理宰相。他是从基层公务员一步步晋升为当时的鲁国总理。由于他政治上政绩杰出,使得当时君主嫉贤妒能排挤他,他只好周游列国,从事教师职业,有三千学生,杰出的学生有“七十二贤”。他死后,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爵”;北周静帝追封孔子为“邹国公爵”;唐高宗追赠孔子“太师”官职;武周武则天追封孔子为“隆道公爵”;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爵位;西夏仁宗追封孔子为“文宣帝”;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孔子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虚心向他人请教,曾求教于郯子、老子、苌弘。孔子的原创作品极少,他的《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是其收集与整理的著作,不是他写的,他还为《易经》作注,并且整理修订了《春秋》,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是他的学生们根据其言论总结写成的。也就是说孔子是个编者,而非作者。孔子的大部分学说思想与哲学都在《论语》这部由其弟子把他的碎片化的经典语录收集整理而成的作品里。

    孔子主张忠信的伦理体系,他认为忠信出现在传统宗教和祭奠中,在宗教和祭奠的背景下允许彰显美德,他人受到美德的感召,他人可以看到你的美德,美德传播四方,忠信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孔子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是用道德秩序建立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人人向往的社会,大家遵守社会公德,以真、善、美为荣,以假、丑、恶为耻,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获,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犯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贫富差距,没有战争,人人幸福,个个快乐。“世界大同”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不是理想化的社会,而是可以绝对、百分之百、非常肯定能实现的社会,只要机器人完全替代人类劳动,由机器人供养全部人类,对人类实行按需分配,人类从事科学研究,这个世界大同就会得以实现。大同社会跟共产主义社会同出一辙、殊途同归。孔子的世界大同思想是让他被后世奉为圣人、崇为圣贤的理论依据。孔子还认为道德不是上天赋予统治阶层的,而是可以在任何人身上传播与培育的。道德标准的行为规范不是先天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孔子主张“忠”与“礼制”。他强调臣子要对君主忠诚,这是政治忠诚;人要对家庭和族人忠诚,这是家族忠诚;人要对朋友与陌生人忠诚,这是社交忠诚。当然,孔子主张的臣子要对君主政治忠诚有其局限性的,因为君主有可能是个昏庸无能、腐败透顶、残暴不仁、草菅人命的暴君,臣子对这样的君主愚忠,反而成了祸害人民的帮凶,很不可取。孔子受到历代帝王吹捧与尊崇,主要是他的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主张的政治忠诚应该是其中之一。孔子主张的人臣对君主愚忠,害人不浅,中国历代开国皇帝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都有滥杀功臣的行为。“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成语就指出了臣子对君主愚忠,免不了落个悲惨的下场。我认为忠诚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公民要“三忠”,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宪法。忠于君主要放在一边。“三忠”,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宪法,代表了一个人的政治忠诚。

柏杨先生在其所著《中国人史纲》一书对孔子比较批判,称其为“礼教专家”,他还认为儒家思想是复古的,比较保守,批判儒家思想守旧,拘泥于礼教,特别是守孝制度闹出不少笑话。孔子的思想并没有主张过复古,也没有提倡过守孝三年,有些思想与规范是他的弟子或者是后世继承儒家学说的人自己主张的。孔子崇拜三皇五帝时代,是因为那个年代战争少、杀戮少、剥削压迫少,跟复古与思想保守没有多大联系。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是沿习周礼与继承周礼,通过改进而创造出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规范,所以,他比较重视礼制,这跟他所受到的周礼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礼制”包括婚丧祭祀仪式、待客礼仪、送礼、日常行为的礼貌等。“三纲五常”是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来的,而非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君臣之间,君主施仁政,臣民效忠;父子之间,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夫妻之间,夫婿优秀公正,妻室体贴温良;兄弟之间,兄友弟恭;朋友之间,老友需体谅,新友需尊重。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关系是亲情、爱情、友情。同事之情、同学之情、同乡之情是包括在友情里的。我主张对亲情、爱情、友情要有“三善”,对亲情要“亲善”,对爱情要“情善”,对友情要“友善”。这“三善”跟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相比更符合现代标准,脱离了愚忠的范畴。孔子主张的“孝道”跟祖先崇拜与上下级关系有关,并不局限于对父母与长者尽孝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天经地义,赡养父母更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子女孝顺父母,要在父母在世时,让其吃好、穿好、住好、身体好、心情好,要多回家看看他们,多陪陪他们。生前对父母不好,在他们死后风光大葬,花再多的钱也绝非是孝顺,而是演戏给世人看“假孝”。孝顺并不是什么都顺从父母的意思,恋爱、婚姻嫁娶、读书就业选择、事业志向、社会公德、法律,这些都不要顺从父母的意愿而丧失了自我。除了恋爱、婚姻嫁娶、读书就业选择、事业志向、社会公德、法律外,可视情况顺从父母。以婚姻嫁娶为例,父母要求你娶不喜欢的女性为妻,要你嫁不喜欢的男性为夫,你的婚姻权利被父母剥夺,你想满足父母的喜好而顺从吗?以法律为例,父母要你违法犯罪,你会有牢狱之灾,你想满足父母的喜好而顺从吗?孝顺父母,要孝而敬,视情况而顺。天天在家啃老,不去找工作养活自己,肯定是不孝顺父母的。

    孔子的碎片化的思想还包括“真诚”,真诚是待人以诚,尊重他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要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实事求是,不夸大、不吹嘘、不饰伪。“推己及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换位思考,不把不好的东西强加于人的体现。孔子还提倡“自省”,他的学生曾子进一步提出“吾日三省其身”,这是一种谦逊的品格,突出自我克制。总的说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忠信”,其他的碎片化的思想是其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孔子绝大部分的儒家思想都在《论语》里,他的人生哲学、伦理哲学都包含在他的经典语录里。所以说,孔子的一些哲学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他能够被后世尊为圣贤,是实至名归的。


万物皆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本是王位继承人,可以继承父业当国王的,但是他放弃了这一权利,把王位交给了他的兄弟,他自己隐居起来钻研他的哲学思想。所以讲金钱、权力、地位对真正的学者来说,是不重要的。他著有《论自然》一书。他认为宇宙是由神圣逻各斯所掌管的。赫拉克利特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之中的。变是永恒,不变是晢时。我认为这要一分为二地去思考。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如果放在没有时间的框架里,这万事万物是静止的,是没有变动的,是永恒的;但是放在有时间的框架里,这万事万物是变动,也是永恒的。正是由于宇宙存在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万事万物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时间变动的永恒性使得万事万物也永恒地变动。构成宇宙中的一切,是因为有时间、空间、物质的缘故,能量、射线等也是物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时间的表现为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无始无终,代表着永恒。时间有快有慢,总是处于变动中的。万事万物普遍性的时间规律是永恒地变动,万事万物也是随着时间永恒地变动着的。有普遍性就有特殊性,有必然性就有偶然性。在宇宙中时间一样存在着特殊性,也就是说时间在宇宙中某一空间,或者在宇宙某一区域,或者在另外的某一宇宙,时间会有特殊性,时间不是变动的,而是停滞的,既不向前,也不向后,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时间在某一的空间维度加速,可以到达未来,就是我们所说的穿越未来,但这种穿越未来的时空维度是不在我们所处宇宙、所处空间的范畴内,而是在另外的宇宙、另外的空间的范畴内。时间在某一的空间维度减速,可以到达过去,就是我们所说的穿越过去,但这种穿越过去的时空维度不在我们所处的宇宙、所处的空间的范畴内,而是在另外的宇宙、另外的空间的范畴内。时间的加速与减速也是时间的特殊性所致的。向前和向后的道路其实是同一条,时间的运行规律就是这样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人每一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因为时间、河水的流动、人的行走在那一刻定格在那里,如同在那一瞬间拍下人走进一条河流的照片,所有的情景都定格在一瞬间。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因为人第一次走进一条河流后,人、时间、河流正好在某一瞬间定格,但是人再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时,人已经有了变化,整个人已经跟过去的人不同了,身体细胞不同了、重量不同了、精神状态不同了,情绪不同了等不同了。人再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时,时间不同了,河水的流速不同了,河水的体积、容积、河水的清澈度不同了等不同了。就是这种不同了的变化,才使得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因为变动是永恒的,变动不会停留在那里不变。是时间导致的变动,时间的永恒造成了永恒的变动。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但由于是时间的向前、向后,时间就决定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万事万物会随时间而变动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但变动又是永恒的。时间对宇宙的影响,决定了过去的宇宙不同,现在的宇宙不同,未来宇宙又不同。把宇宙的诞生时的“奇点”理解为正在点燃的爆竹,那么没有爆炸的宇宙是一个样子,而点燃爆炸后的宇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并且现在科学家观测到宇宙正在膨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一直在变动,一直在膨胀。爆竹的爆炸时会产生膨胀的气流,宇宙爆炸也是如些,宇宙的膨胀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停止膨胀,如同爆竹爆炸后烟消雾散的样子。宇宙的星云如同爆竹爆炸后产生的纸屑一般,凌乱与无规则地停在那里。我曾经提出个“多元宇宙理论”,容纳宇宙的“虚空”如同一个大瓶子,宇宙大爆炸如同在瓶子里扔一个点燃的爆竹,宇宙大爆炸后就形成了爆竹爆炸后的场景,但是“虚空”太大了,所以,可以向这个瓶子里面扔点燃的爆竹不止一个,而是可以多个。宇宙奇点如同未点燃的爆竹,宇宙奇点爆炸有时间顺序之分的,因此不同的宇宙诞生的时间不同。结论是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在我们这个宇宙来讲,有宇宙就有时间,但对多元宇宙来说,时间是永恒的。


一切即一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不可能出现万物皆不存在,即虚无状态。万物是什么?万物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等一切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集合体。物质包括有形的物质,例如原子、粒子、星球、生物等;还包括无形的物质,例如光线、射线、能量、磁场、时间、空间等。在宇宙中,虚无状态是不存在的。“虚无”就是没有任何物质。但是“虚空”是存在的,因为“虚空”是容纳宇宙这样无垠大的容器。“虚空”是一种极限空间与极限时间,宇宙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所以说,“虚空”并不是“虚无”的,而是拥有宇宙这样的物质世界。在最大限的角度来看,“虚空”就是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视“虚空”为一,那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同细胞分裂一样,由“一”衍化为“万物”,那就是成立的。“虚空”诞生了宇宙,并不仅仅是诞生了一个宇宙,而是诞生了多个宇宙,每一个宇宙在“虚空”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对一个宇宙而言,奇点就是“一”,然后奇点发生大爆炸,于是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不管宇宙包含有什么样的物质,或包括所有的物质,宇宙对于万物而言,宇宙就是“一”。

    “奇点”在宏观上来说,是最大的极限物质。宇宙中除了“虚空”能容纳“奇点”,就再也没有比“奇点”更大的物质。“奇点”是宇宙的极限。这样最巨大的物质,可称之为“宏奇点”。对于微观粒子世界来说,也有一个最小的极限,它是比微观粒子更小的物质单位,这样最极小的物质,可称之为“微奇点”。宇宙中的物质世界,最大不过“宏奇点”,最小不过“微奇点”,物质上下限,到达奇点临界值后,再不可分,于是奇点为“一”。如果“奇点”只有一个,那么就不会存在“虚空”,也就不会产生宇宙大爆炸,因为没有时间与空间容纳奇点与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宇宙膨胀。要有时间与空间容纳宇宙膨胀,所以这个时间与空间就是能容纳奇点爆炸的“虚空”。 “虚空”可以容纳一个“奇点”,那么一样能容纳多个“奇点”。“奇点”产生宇宙大爆炸,就可以推理出“虚空”能容纳多个宇宙。当然,每一个“奇点”所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不同,所以“虚空”不但能容纳没有发生宇宙大爆炸的“奇点”,而且还容纳有已经发生过宇宙大爆炸所产生的宇宙。“奇点”包含有宇宙中所有物质,只不过是达到最大极限,到了临界值,最后忍不住发生爆炸,释放出宇宙中万物出来。能量遵循的是能量守恒定理,能量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所以,物质也遵循物质守恒定理,因为宇宙中无法无中生有,无中无法生有。万物会发生转移,在宇宙这个地方消失了,在另外一个地方又存在,就算在这个宇宙不存在,就算在这个时间与空间不存在,但会在另外一个宇宙存在,在另外一个时间与空间存在,因为物质它在守恒。结论是,物质与能量是不会凭空消失的,而是变换了一种存在形式或者变成了另外一种存在形态。物质守恒定理:相同物质或者不同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物质的某种形式与某种形态的减少,一定会有其他形式或形态的物质增加,且物质的减少量与增加量相等;物质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或形态转化为别的形式或形态,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总而言之,“虚空”容纳“奇点”,“奇点”爆炸产生宇宙,宇宙容纳万物,而万物遵循物质守恒定理与能量守恒定理。“虚空”既容纳“奇点”,又容纳“奇点”爆炸后产生的宇宙,“虚空”间接地容纳万物,“虚空”是万物的母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视宇宙为一个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视“虚空”是一个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整体,“虚空”就是一切物质的“一”,一切即一。


    作者简介:李文武,著名管理学家。《博锐管理在线》《中华品牌管理网》《中国管理传播网》等知名管理网站专栏作家。又是多家媒体与网络作家。研究:历史、经济、管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李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