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评论数(2)大卖场的销售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进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似乎进入了一个调整期。于是各种质疑铺天盖地,好像这个业态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其实不然:
1、纵观中国各种商业业态,各种业态并存是最基本的市场境况。对中国商业形态的发展总结会发现,商业形态的变革,换句话说就是商业革命往往是由于技术革命而推动,新技术应用于商业业态,推动商业变革是不变的形式。大卖场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商业形态后的必然结果。但是再看目前国内商业形态下的杂货摊、集市销售、货栈模式等,即使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市场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根据山西2013年度政府公开数据,大卖场销售仅仅占到整个消费品销售市场的4%强就可以看出其他商业模式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市场占有。
2、消费者商品意识和认识的偏低是大卖场存在的必然。中国市场商品极大丰富的市场情况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而在以往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国社会对商品的认知和认识往往局限在“能用”的层面。我们谴责无良商人的不良行径,但是无法掩盖消费者商品认知的原始和低下给这些商品提供的市场空间。在实践中,我们卖场销售统计有几个数据很有意思,顾客对商品配料和商品成分的查验仅仅占到购买顾客的7%,“这个东西好不好”的询问语每天每人接触80余次,于是“理货员(Tall clerk)”就变成了“销售员(salesman)”。商品比对成为购买行为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很显然,具备了相当的商品宽度和深度的大卖场必然是最合适的业态。
3、 消费体验是任何业态的商业模式都无法与大卖场相比的优势。“逛一逛”这个说法包含了多少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的期待和想象。消费是一种行为,从原来的采购到现在的休闲,无论哪种状态和心态,走出来,感受商品带给你的满足感一直是商业追求的成功所在。便利店、网购永远不能也不可能吧这样的体验带给顾客。
但是目前大卖场的下滑又是实际情况,那么大卖场到底怎么了?
1、目前大卖场的商业布局到底合理不合理?任何一项社会行为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科学,是社会科学。随着商品极大丰富,随着生活状态的日益提高,商业布局的不合理可能就会制约商业自身发展。这个道理在我们初中课本上就学习过,但是当我们进入社会,实践我们所学的时候 ,往往就忘却了这样的理论指导我行我素起来了。那么,在中国,3KG商圈理论是不是成立?人均商业面积多大为佳?再往深点探究,商业学科架构如何?数据支撑怎么?其实都是在经验主义的范畴进行实践指导,但是20年商业发展给我们留下研究时间了吗?恐怕没有。所以,大卖场的春天没有来到,来到的只是混沌的商业环境下一群仅仅有职高文化程度的商业从业人员在利益驱使下乱舞,但是大家又认为这就是黄金商业阶段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哺于实践,先进理论会引领行业快速前进,落后的理论则成为行业发展的羁绊”,这个中学哲学原理提醒我们需要思考。
2、大卖场自身需要改革。大卖场需要改革,这个毋庸置疑。又回到一个话题,商业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中国现代商业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过,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真正的互联网时代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板块的销售提升,后台开放的大商业形态似乎对封闭运行的大卖场结构形成了冲击,营销方式等全部发生了改变。我们队这种业态刚刚有了认识但是他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跟随这个变化,改变自我才能有自己的春天。
3、扣紧购物体验,提升消费者商品意识是大卖场改革的趋势所在。大卖场业态是适合中国目前消费品销售的最佳业态。卖场设计上需要尽快提高自己的购物体验感受,从商品上要注意新品引进,要注意80商品的销售,要提高卖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素养,要对供应链体系进行无情的改造。
只要这样顺应时代技术的进步,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了发扬,大卖场春天就在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