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外参

金融外参

公告

文集

财经(19)

统计

今日访问:715

总访问量:1412541

影视侵权下的内容失守

2021年07月21日

评论数(0)
影视侵权下的内容失守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近期,知名歌手盗摄电影、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公开质疑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等一系列影视版权纠纷事件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而除了版权纠纷之外,整体的内容水平下降也是影视行业当下的另一大问题所在,这两大问题的逐年恶化就让影视圈陷入了内容失守、口碑下滑、资本撤离的恶性循环。

侵权难断

其中,影视版权纠纷不断,主要是因为内容侵权问题很难在法律层面得到明确的界定和解决。

细究起来,影视版权纠纷发生的重灾区主要在创作和放映后两个环节。

在创作环节,剧本抄袭的事件在影视圈并不少见。比如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改编的同名小说原作者“唐七公子”被指抄袭另一位作家“大风刮过”的作品《桃花债》,《少年的你》原作者“玖月晞”被指融梗东野圭吾的作品,近日“青浼”也因澄清作品《你微笑时很美》没有抄袭融梗上了热搜。

虽然热度不小,但这些事件并没有在法律层面和舆论层面得到一致的结论。在法律层面上,这些纠纷的主人公均并未被认定为抄袭,而在舆论层面,上述作者抄袭却几乎是板上钉钉。这就说明了目前国内法律层面还没有对文字作品融梗侵权的认定给出一个让众人接受并认可的标准,而这主要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中难免存在借鉴和模仿的地方,即使完全独立创作,也有可能出现作者们想法一致的情况。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被大众嗤之以鼻的“融梗”行为完全不受法律约束。相关专业人士对此的看法是,存在接触、对原作品受保护表达的借用已达足以引起作品潜在受众注意的程度,且不存在抗辩事由的融梗行为构成侵权,应受著作权法调整。

不过,目前仍未有一例作者因“融梗”被判决的公开案例,这就导致创作者“融梗”仍只是停留在社会舆论层面的道德议题,每次最多只是引起微博热议。

同样地,在影视作品上映后,短视频剪辑对长视频内容的侵犯,目前也无法在法律层面得到有效的解决。

而大多数短视频创作者是没有机会得到授权的,短视频平台出于成本考虑,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素材完全满足用户的创作需求,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创作者是应该道歉并赔偿的。但原著权人从实际利益角度考量,全部追究起来十分耗费资源,并不划算,而且短视频的传播本身是对原作品的一种宣传,所以甚少有创作者大张旗鼓追究此事。

可以看出,剧本融梗和短视频侵权这类问题很难在法律层面得到有效的解决,被侵权者不能形成统一的追究态度是关键原因。新兴事物不断出现,而法律要完善需要时间和实践,被侵权者如果因为一时的利弊权衡不去维护自身的利益,那这个小漏洞就会逐渐演变为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大问题,侵害到更多人的权益,也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创作环境。

流量元凶

而导致行业平均创作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流量的过分追求。

一方面,流量导向催生了一些行业创作人员为了通过吸睛的短视频传播获取流量而拍摄无逻辑剧情的现象。

比如,偶像剧里主角莫名其妙的偶遇和亲密接触、无逻辑的“糖点”密集出现等现象,如果剪辑成短视频会非常有吸引力,但放在整部剧作中就显得极为生硬。另外,为了追求流量对流行梗的滥用,也使得短视频的侵权认定更加困难。因为原作品本身就是一些梗的堆积,而且意在借助短视频吸引流量,所以就很难说相关内容的短视频创作者侵犯了原创作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流量导向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也造成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

比如,剧作方为了吸引流量,会高价聘请流量演员,代表之一就是曾经日薪达到208万的演员郑爽。而能不配位的演员攫取了行业更多的核心资源,就限制了实力演员的发挥余地,让他们无戏可拍。相反地,流量演员却频频在各大剧集中刷脸。

但当大部分流量演员因为“烂演技”标签深入人心的时候,观众避之唯恐不及,就会使得剧作方为了追求流量而启用流量演员的做法起到反作用,不仅没能得到关注,还牺牲了自己作品的质量。

总的来看,以流量为导向扭曲了行业原本的价值观,造成了行业整体内容质量下滑。而在互联网时代,播放量代表的流量是和内容方获得的资金收益直接挂钩的。所以说到底,流量导向的本质是利益驱使,观众的钱包才是驱使行业供应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而流量演员之所以能成为行业香饽饽,也是因为有观众为其掏腰包。

因此,表面上看,观众才是导致从业人员实际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现象的“元凶”。但实际上,“垃圾电影”、“无脑甜剧”的泛滥更多是因为创作方的因势利导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换言之,一面是创作方在犯懒,另一面是资本方在趁机捞油水,比如千篇一律的甜宠剧情和收割粉丝的流量作品。

而观众、创作方、投资方三方的失格就导致了行业产出内容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求观众提高审美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都能在资本的诱导下拥有并坚守自己的审美。

内容失守的恶果

版权争议难肃清和内容创作水平的下降这两个问题的愈演愈烈,就使得影视行业的整体环境不断恶化。表现在资本层面上,就是行业优质项目短缺、投资风险性高等,这最终导致了影视行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不如以往。

比如,行业近年来口碑之作寥寥无几,而影版《少年的你》和剧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导演制片上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因为原剧本涉嫌抄袭,遭受了不必要的争议,就给其在市场的表现埋下了诸多风险。

大环境的恶化就导致了资本的撤离,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就在近期的行业会议上表示,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对影视行业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行业内没有新的公司上市,也没办法进行融资,导致不少公司出现了资金问题。

这虽然与监管趋严不无关系,但本质问题还是在于内容失守导致了行业乱象严重,健康良性的经济运转链条被破坏,优质资本很难找到踏足点。

而疫情的重创更是让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出现了经营危机。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2020年传媒公司中有65家亏损,占比从2019年的26%增长为37.6%。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影视企业的融资难困境,导致2021年初至今,A股传媒股融资事件仅有两例。

资本愈加保守,叠加疫情重创,行业钱紧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创作方们只能极力压缩制作成本、扩大盈利空间,这就导致了演员收入差距大、内容注水、绿布抠像滥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进而导致剧作质量难以提高,从此形成恶性循环。

能否走出恶性循环?

而为了走出这个恶性循环,目前行业各内、外部各参与环节都做出了努力。

政府方面,不少省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基地,推进行业完善基础建设。比如,青岛省政府全面放开西海岸新区落户限制,解决大量影视人才落户青岛的问题;长春制定《长春国际影都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长春国际文旅创意城。

结合行业内人士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的发言,“中国电影的未来是让收入结构多元化,延长电影的产业链,做大规模,让电影的生命周期做得更长。产业融合需要电影的工业化体系做支撑,只有在这个体系下才能保证电影的品质稳定,才有可能做影视作品系列化,降低风险。”

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加快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步伐,降低行业因内容难标准化造成的风险,而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资金方面,社会机构针对影视项目融资困难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北京农商银行正式推出“影视宣发贷”特色金融产品,首个明确为电影宣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聚影汇与北京农商银行的文创部门和特色文创支行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详尽市场调研分析,建立了专业、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影视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也为更多优质的影视项目提供了机会。

另外,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节约影视制作成本,缓解制片方的资金压力。比如,海马轻帆推出的“小说转剧本”的智能写作功能,可以借助AI技术将现有小说直接生成剧本,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机械劳作。

而行业内部一股向外破发的力量也在逐渐壮大,比如爱奇艺的迷雾剧场、王倦、张艺谋等优秀的影视剧创作者等。而行业内人士对内容的坚守,也可以让外界看到影视行业未来仍有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看,经历过资本的侵蚀和洗礼后,影视行业内部正向的价值观正在被更多人认可和追随,而这也将是他们走出目前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但这只是开始,要培育更多的行业优秀人才、抵抗资本的不良诱导、彰显行业价值,还需要社会各方持续努力。

文/金融外参,ID:jrwaica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金融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