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探案

商业街探案

公告

在这里,发现人人都能参与商业的机会。

统计

今日访问:517

总访问量:3589508

便利店回归:自助缴费再酷炫,也还是要拼柴米油盐

2019年07月19日

评论数(0)

六月中旬,去便利蜂买盒饭的消费者如果有留意手里的小票,会发现小票上多了一个注释,盒饭用的油是金龙鱼非转基因一级大豆油,等于说告诉消费者,便利蜂的用油成本比较高,用的不是餐饮专业食用油,散装油,总之很安全健康。

便利蜂在2017年年初挟资本和科技,迅速搅动了传统便利店的业态,颇有点高维打低维的感觉,但是两年过去,当便利蜂在无人化与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基本搭建完毕和跑通后,也开始回归之路:不管你再智慧,对消费者最核心的体验,依然还是后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再对比《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调查人员在多家便利店消费时,便利店店员都回答不了“盒饭用的什么油”的问题,商家也未在网站、门店做任何公示。”,7-11、罗森都算是便利店业态的先驱和模板,按道理讲,在供应链层面也已经相当成熟了,但“公示”的动作,哪怕是对便利蜂的跟进,也是没有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没公示就判定这些便利店盒饭用的是廉价油,但至少可以从这点细节推断出,在嗅觉和执行力上,这些已经在全球成为庞然大物的前辈们,是有些迟钝的,因为在今天,尤其是北京,便利店肩上承载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了,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承受其重。

第一,便利店是科技和资本向产业互联网进军的重要桥头堡。

科技对便利店带来的改变,其实也已经有太多的论述了,简单来说,消费者在便利蜂感受到的是自助数字化支付已经全面铺开,而终端的数字化支付意味着门店运营可以实现完全的数字化,而门店的数字化又意味着供应链的数字化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从生产、物流到店面的SKU、库存管理、质量控制、销售都可以基于大数据和算法,而不是过去去一样高度依赖店长的管理能力。

如果对比7-11的发展,就会发现这种由科技与资本推动的“进化”恰好也掐住了便利店扩张的命门。【商业街探案】曾在《7-11兵败中国?》一文中指出:

7-11的在华发展史是一个典型的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案例。其在中国正面临着门店增长停滞、同店销售下行的境地,比如在华东面对全家把持的上海市场,有一年多没开新店了;在北京的店面已经被便利蜂超越,在成都过去一年净关店10家。

7-11在华扩张的一个瓶颈在于,传统便利店诞生的时间要比互联网大数据早得多,没有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的环境,要解决大批量流水线开店还要保证风控的前提下,7-11需要设计店型模板,把选址原则、店铺装修、货架陈列甚至店铺预算SKU固定下来,做标准化,然后拿着这个模板去套,7-11在北京采取三个主流模板,因此15年时间内只找到了800-900家符合标准的店铺。

另外一个瓶颈就是人。按照7-11的内部经验,平均每一百家运行满一年的店,一年内只能培养出三十个合格店长,不考虑人员流失与选址等客观因素,店铺增长率也就是30%。

因此,这就是便利店需要进化的原因:唯独基于大数据于智能算法,才能实现灵活的选址、不依赖人力的管理与千店千面。这也是新零售和传统零售业最大的区别:前者基于数字可以实现快速的应变,后者为了规避风险最后可能就被困在经验与教条里,不求有功,先求无过。

第二,便利店在民生里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科技和资本驱动的便利店是往前走一步,那么当便利店在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就需要决策者及时地往回看一眼:无人值守再酷炫,终究不是便利店最核心的部分,让消费者能不能吃的放心健康,才是便利店的生死线。

就拿便利蜂把用油写到消费小票上公示的小细节,【商业街探案】不知道应该表扬便利蜂一心为消费者呢?还是嗅觉实在灵敏,又特别有执行力呢?

就在2019年入夏,一系列和便利店发展经营有密切关系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7月份,商务部下发了文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虎嗅独家稿件撰文称:

便利店作为零售业的一个细分业态,由商务部下的流通业发展司主管即可,而且也仅仅是流通发展司的诸多工作之一。现在,商务部作为主管整个商贸流通的部委单位,针对流通业的某个单一业态,由商务部副部长牵头召开工作会议,并形成具有执行力的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商务厅作为重点工作展开,这是非常少见的举动。

而北京也在18年年末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增加了便利店的经营类目,比如现磨咖啡,现做的冰淇淋,此外,允许连锁便利店销售乙类非处方药品。

至此,官方的态度其实也很清楚了,便利店对打造“15分钟生活圈”,甚至优化整个城市的运转效率是有重大作用的,所以值得鼓励。

而另外一条消息也值得关注:7月1日起,《北京市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小规模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将开始实施,北京市将对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将实施清单管理,简单来说,小作坊现场生产加工食品将受到限制。

从规定、办法的细则可以看出:官方其实并不是为了限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而是在提升食品安全的标准和管理力度,对消费者其实是很好的消息,而对连锁便利店来说,一方面肯定是利好,另一方面,连锁便利店发挥自己的管理优势,进一步提升安全、健康标准,做好带头和表率。

便利蜂在六月中旬就率先把用油公示,可见其嗅觉之灵敏和行动力。

在这个背景下,还没公示用油的便利店不免被舆论质疑,比如《北京青年报》报道认为,“盒饭是便利店的核心品类,能够贡献一家店将近一半的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商家要在不高的售价下保持利润率,难免会有人打降低食用油品质的算盘,这或许是一些企业对此秘不示人的原因。”

不过在【商业街探案】看来,确实不能因为没有公示用油就断言7-11们的用油不合格,但确实可以认为他们越来越迟钝和教条了,如果说在便利店模式的数字化改造层面,限于历史包袱与全球战略,仍然可以理解,但是在他们赖以起家,在理论上已经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层面连公关层面都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北青报道的标题是《便利店盒饭用油不能藏着掖着》,在【商业街探案】看来,即便在商言商,这句话也是对的,毕竟,在越来越激烈的便利店竞争中,不进,则退。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商业街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