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章强品牌营

石章强品牌营

公告

石章强:正高级经济师。锦坤品牌创始人、上海品牌委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国家名片提名人和终审评委。清华品牌学院院长、上海交大EMBA私董会导师、华东师大研究生导师。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评审专家、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家委员、中国名牌智库研究员。出版了15本畅销专著,辅导服务了20多个世界500强、50多个中国500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和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微博微信@石章强品牌营。

统计

今日访问:1386

总访问量:4206618

“赌城”合肥能否超越宁波无锡成为长三角第五城?

2022年02月13日

评论数(0)

原本只是建国前一个小县城的 “穷小子”合肥现在看去已成为众多城市追捧学习的对象,“赌城”名号不翼而响,GDP首破万亿,居然挤下长期位居长三角第七八位的南通、常州位居第七。然而合肥能成为超越宁波、无锡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的长三角第五城吗?


“赌城”合肥能否超越宁波无锡成为长三角第五城?

文/锦坤城市品牌营销专家团


原本只是建国前的一个小县城,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为安徽省会。1970年京校外迁,捡到中科大这个大馅饼,“穷小子”的合肥现在看去,好像一直都有些小幸运。就这样一个谣传中两个胖子结婚的城市——合肥居然在2020年疫情期间声名大噪,风靡投资圈获得了“赌城”称号,GDP首破万亿元,并居然挤下长期位居排名第七、第八位的南通与常州而位居第七位。

要知道2002年的合肥却是以412亿元GDP光荣垫底中部地区省会的小透明,还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在全国仅仅位列82位,排名远不及江门、邯郸这些四五线小城市。然而从2010年时合肥经济首次追平南昌到现在甩出南昌几条街,并大有追上宁波无锡的可能,合肥能成为超越宁波、无锡仅次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的长三角第五城吗?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陆续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三省一市GDP总量超1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长三角各地市GDP总量排名中,前十名分别是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常州、温州、徐州,合肥上榜并位居第七。

相比于长三角排名靠前的杭州、南京等传统大城市相比,合肥是一座新兴城市。杭州、南京建城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上多为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在部分时期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合肥则显得有点默默无名,直到1952年正式成安徽的省会,安徽的工业、公路、铁路等集中到了合肥,这才逐渐成为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进入新世纪以后,合肥凭借着东接上海、南京、杭州,西连武汉、长沙等主要城市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东、中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时至今日,随着合肥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群后,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中,合肥市发展最为迅猛,可谓是一匹超级大黑马。

2020年5月29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合肥首次进入新一线城市行列,之后6月8日,合肥入选第一入境点,在2020年疫情期间成为全国主角,随后国内私募大佬但斌在其微博爆料称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并给出了投资案例,这篇文章在网上火了起来,成为网民们的关注点,一时间合肥风头无两,“赌城”之名不胫而走,广大网民们也纷纷讨论“赌城”合肥能否持续发力超越宁波无锡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第五城呢?


同是二线头牌城市,宁波无锡全面领先合肥?

一、城市知名度:无锡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宁波、合肥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三个省会中在省内没有争议的中心城市,相比于非省会城市的宁波无锡,在城市知名度上合肥理论上是占优势的。

从合肥、宁波和无锡的资讯指数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合肥和宁波的指数波动很大,总体而言宁波的资讯关注度更高,但是如果拉长时间幅度,可以发现近一年和近三年的资讯指数是合肥的最高且远超宁波,排除掉阶段性的涨幅,应是合肥市受到的关注度更高一些。而无锡的资讯指数在一个月和近半年都比较低,只有时间跨度在一年到三年时资讯指数才与宁波相当,说明无锡的城市知名度接近宁波,但是资讯关注的无锡话题内容较少。

从百度搜索指数上看,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三个市中只有无锡的搜索指数明显偏低,合肥与宁波市的搜索指数类似,两者只偶有短时间内的攀升并会迅速回落。总体而言资讯指数和百度搜索指数反映了在城市名度上合肥与宁波差不多,只有无锡的城市知名度略低一些。

二、 人口素质与规模:合肥高质高量的人口超过宁波无锡

根据数据显示,从2016—2020五年之间,三城市中只有无锡的人口数据较差,最近的常住人口数甚至不及其他两市2016年的数量,年均增长率也比其他两市低接近1%。

合肥与宁波的人口数据总体相近,合肥2020年常住人口940万,五年总增量153.10万人,年平均增长率4.7003%,宁波2020年常住人口937万,年增长率4.4876%,两城市目前常住人口数都超过900万,年均增长率都在4.5%左右,如此预计三年内合肥与宁波两市常住人口都将突破千万大关。三地区近五年的常住人口对比如下:

从决定人口因素最重要的高校来看,合肥市有各类本专科高校共计54所,宁波有15所高校,无锡有13所高校,从办学层次上看合肥有19所本科高校,宁波和无锡合计才11所本科高校。此外,合肥市还有中科大和合肥工业大学两所高水平大学,而宁波无锡仅各有一所中游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因而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合肥都远超宁波和无锡。

在高校学生数量方面,合肥也是远远领先宁波和无锡两市,本、专科在校生与研究生数量数倍于宁波无锡两市。2019合肥市年高校毕业生18.4万人,除去流入其他地区工作的,必然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留在合肥市工作,如此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对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必然是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城市经济与产业:合肥完成转初步型、宁波无锡仍在路上

根据长三角各省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合肥市2020年全年实现GDP10045.72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636.32亿元,实际增长率为4.3%,次于上海(38700.58亿元)、苏州(20170.5亿元)、杭州(16106亿元)、南京(14817.95亿元)、宁波(12408.7亿元)、无锡(12370.48亿元),位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7位。合肥市GDP在2020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其实际增长率在上述城市中仅次于南京(4.6%)。

从合肥、宁波、无锡近10年的GDP对比和增长趋势,可以发现,2011年,宁波GDP是合肥的1.7倍,无锡GDP是合肥的1.9倍,从2010~2020年,除个别年份外,合肥与宁波、无锡的GDP差距在不断缩小。2020年,宁波GDP是合肥的1.24倍,无锡GDP是合肥的1.23倍,如果按合肥目前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其GDP在未来十年有可能可以赶超宁波和无锡。

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尤其是GDP,只能明城市的规模和地位,充其量说明城市的经济实力或者竞争力,但不足以衡量城市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反应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评价不同城市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从合肥、宁波、无锡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两个传统工业强市,宁波和无锡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在第二产业规模占比上合肥高了近10%,然而在第三产业方面,达到了61.06%的产业占比,这反映着合肥市的经济活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是高于宁波和无锡两市。

四、 发展潜力:省会合肥占尽优势

目前广受认可的合肥是位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第七位,但是合肥总体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合肥是与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并称的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国家级实验室与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在2019年一季度,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同比加快 3.8 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 22481 件,增长 23.9%。

而宁波和无锡都主要靠本身民营企业的研发创造。2019一季度无锡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宁波2019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7.1%、6.1%和5.9%。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合肥也是略超宁波和无锡。

此外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同时还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且正在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都市圈,未来将会有大量资源聚集。无锡的一个目标是融合苏锡常或者苏锡常泰(泰州),而宁波虽然也有宁波都市圈的提法,但其规模仅限于宁波舟山台州三城,这两者都比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桐城市等城市的合肥都市圈的范围小很多,发展潜力上自然是小很多。

在地理位置上合肥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最西侧的省会,是省内的中心城市,经济腹地较为广阔,周边的滁州、马鞍山等城市也已经是长三角城市,与南京都市圈地理上也很接近,可以协调发展,而所有这些都是宁波和无锡所不能比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从城市知名度、人口素质与规模、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看,相比于另外两市,合肥虽然经济体量小一些,但是宁波无锡并没有全面领先合肥,合肥还具备其他两市所无法拥有的部分科教优势。


打赢城市战的法宝:品牌顶层设计+产业底层运营

当年在上海十几个区县排名很靠后的奉贤是如何成为当下全上海甚至长三角最热门的城市之一的呢?因为奉贤打造了东方美谷这个千亿级的全国最大的产业品牌,欧莱雅、资生堂等世界500强纷纷落户。

谈起金山,大家以前想到最多的是石化和重化工,如今却被上海湾区这个城市品牌实现了彻底的转型和升级,乐高乐园、复星文旅城、华平基地等纷至踏来,一改转型阴影,把北边的宝山兄弟甩到了身后。

提到闵行,一个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聚集区,一个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就实现了钥匙形状的狭长的闵行的南北联动和优势巩固,继续坐实大上海老二的位置,背后是园区品牌以及背后的园区产业生态集群的势能和价值呈现。

再看看嘉定,从此前的科学卫星城到如今的国际智慧车城的背后是上汽集团带动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集聚和汇聚,包括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工业互联网等不断延展,关键于头部企业品牌上汽的号召和势能。

……

城市,是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有机结合的平台和载体,没有“四品”的有机结合,再好的城市也无法树立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打造响亮的城市品牌。

作为20多个世界500强、50多个中国500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和400多个专精特新企业的背后的全国顶级品牌服务商,锦坤认为,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在于城市的品牌建设;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也就是城市名片的塑造。

而城市品牌打造和名片塑造的逻辑和规律又是什么呢?

这两者的关键都在于要做好城市的品牌顶层设计和产业底层运营,都在于能否做好“两基”“三号”“四品”和“五超”。

一、 立足“两基”形成“三号”

1.两基:即城市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基因

产业基础,是城市的主体产业,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出发点和发力点,鲜明独特的产业可以不断吸引资本、人才,逐渐形成显著的城市特征。比如北京的科教、上海的经济、杭州的互联网、广州的商贸、武汉的光电数科、合肥的芯平汽合等。

文化基因,每一个城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独特的文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便能借助文化基因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生命力。比如上海的海派文化、成都的火锅文化、无锡的江南文化

2.三号:城市品牌符号、品牌口号、品牌冲锋号

城市品牌符号,也是城市IP,它是1 后面可以加 0 的核心符号。以盱眙为例,龙虾是盱眙的品牌符号,围绕龙虾这个“1”,后面能加龙虾产业上下游许多个相关的“0”。

城市品牌口号,是一句易传播易感知易记忆的口号。比如:作为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的我们建议的上海城市品牌口号是“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朗朗上口,易感知易识记易传播,鲜明独特,既表现了上海“开放、包容、向上、睿智”的精神,代表了上海先进、拼搏、奋进和希望,也道出了上海“充满希望,无限可能”的感知,点出了上海吸纳人才、创新不止的根源!

城市品牌冲锋号,是城市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通过这样的产业去冲锋打头阵,能更加具体的传递城市品牌形象。比如杭州以互联网电商为冲锋号,鲜明地打造了杭州的城市品牌并带动了其他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二、在“两基”和“三号”的基础上,城市品牌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底层运营中要做好“四品合一”和“五超联动”。

1.什么是“四品”?

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再到产业品牌,从服务品牌到文化品牌再到城市品牌,从渠道品牌到平台品牌再到生态品牌……在所有这些品牌中,城市品牌是品牌经济的集大成者,融合了产品、企业、服务、文化、渠道、平台、生态和企业家等多品牌于一身,甚至是这些品牌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好了城市品牌,就找到了品牌经济的万能钥匙。

城市,是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有机结合的平台和载体,没有“四品”的有机结合,再好的城市也无法树立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打造响亮的城市品牌。“四品合一”,才能实现产城园企分合联动的战略型红利和指数级裂变。

2.什么是“五超”?

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都应该包含有超级项目、超级空间、超级平台、超级IP和超级服务的“五超”:

超级项目:叫得响的优势项目,如上海的大飞机、北京的奥运;

超级空间:可以打卡的热门空间,如中关村之于北京、陆家嘴之于上海等;

超级平台: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杭州的支付宝、深圳的微信;

超级IP:独特的、能代表城市的形象的IP,如东方明珠、沙县小吃等;

超级服务:系列教育、医疗、生活等配套服务,如上海的医疗、杭州的创业等;

只有在底层运营层面做到“五超”,才能让城市品牌规划能真正落地,成为强势城市品牌。


喜优参半的“四品”,百里行的合肥不可半九十

城市品牌建设需要做好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的有机结合,没有这“四品”的有机结合,再好的城市也无法树立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缺乏长久的发展动力。而合肥虽然近几年城市发展亮眼,但是城市内部的“四品”发展极为不均衡。

一、合肥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制造业依靠支柱产业

1.合肥市近五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2020年末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88户。规模以上工业中,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7%。六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这六大主导产业是合肥的第二产业,也是合肥在第二产业方面继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近五年合肥的GDP发生了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为主要增量驱动并且在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仅小幅度增长,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亮眼,第二产业近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22%,去年疫情期间仍保持着6.40%的增速。相比于其他两市以二次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合肥市的三次产业2020年首次突破60%占比,该现象比较符合合肥作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地位,较强的科创水平为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推动。


2.宁波市近五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宁波市近五年的经济增长主要第二、第三产业共同驱动。五年间的产业结构在缓慢转向第三产业,2020年宁波市第三产业突破50%的产业占比。但是去年疫情期间,宁波市的第二产业增长较其他两市略低,整体的经济涨幅受到较大影响。

3.无锡市近五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无锡市的工业产业中,以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五大产业为主导。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强市,无锡市的产业结构也非常明显的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相比于合肥、宁波来两市近五年的经济表现,无锡市的整体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在当下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在谋求产业的数字经济化转型的时期,无锡需要明确自身人口规模以及科教方面的劣势,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合肥城市品牌少有建树,难敌宁波无锡的江南胜地

1.合肥的城市历史文化——消亡在历史上的庐州

在近代史上合肥的历史文化好像比较单薄,甚至都没有什么名人,耳熟能详的只是北宋年间的包青天、近代的李鸿章、段祺瑞,好像也就仅此而已了,相比于国内那么多的历史名城,合肥这个城市仿佛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就连合肥市政府自己也喜欢自称“建国时的合肥是由县城发展而来”这样的一个结论

实则不然,底蕴需要人为的营造,合肥市甚至整个安徽省在宣传上都可以用毫无建树这个词来形容,荒废了太多的历史遗迹,更别说有什么营造氛围的能力了。

合肥这个名字一度受到大众的调侃,如同生造的名词,比如谜语两个胖子的谜底就是合肥,然而真正翻翻历史,会发现合肥由来已久。当然,合肥名声不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合肥在最近千年的时间里,更多的是以另一个身份出现。所谓“淝施交庐州,坐望江南首”,这句古诗中的庐州,其实就是合肥。

从唐朝起到最后的清朝,合肥都是作为庐州府的府治存在,而民国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全国范围内废了“府”这一级行政级别,从此没了庐州府,只留下了合肥县,只是当年同为清朝府治的吴县、武进县在新中国建国后捡回了原本的府名成为了今天的苏州市、常州市,而庐州却是慢慢消亡了。

2.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国宁波

宁波市的旅游宣传指出了自身最鲜明的的特点。1986年,国务院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宁波位列其中,这里古时就是江南地区的富庶之地,人才辈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传承了“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理念。在这土地上,先后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学派,王守仁开创“阳明学派”流传海外;黄宗羲的“浙东史学”影向广泛,诞生了《三字经》、《海潮论》、《耕织图》等知名著作。

宁波还是唐代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元代疆域辽阔,海运更加兴盛。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而如今的宁波港更是全球第一大货运港口,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港口前三强,现在长三角地区购买海外商品很大部分是从宁波港进入国内。

3.太湖明珠:无锡

2019年,无锡市从征集的众多“金句”中选择了“太湖明珠、江南盛地”作为旅游宣传和城市宣传推广的标语。

这条标语中太湖、江南定位了无锡的地理位置,一“明”一“盛”,则彰显了无锡的城市特色,充分体现无锡的历史人文脉络和文化个性特征,概括了无锡从文化、人才到经济诸方面的辉煌成就。清代康熙帝首次江南之行,写下“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用来形容无锡并不为过;1895年无锡诞生的杨氏业勤纱厂拉开了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序幕,短短数十年无锡从一个普通县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商强市,远超近邻苏常。

改革开放之初无锡乡镇工业率先起步,创造了引领风骚的“苏南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无锡就被国务院列为“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在工商业崛起之后,无锡教育后来居上,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名列全国各县前茅,走出了众多教育大家。无锡文学艺术也独领风骚,大数据显示古代诗人江苏最多,江苏诗人无锡为最;古代十大画家无锡有三。

虽然与宁波同属江南地区,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与宁波不同,无锡处于江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的摇篮,如今也是创业盛地、投资热土。

不仅上市公司、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神威·太湖之光”、“蛟龙号”等也都是叫得响的“金字招牌”,相比于宁波,无锡市在历史文化底蕴上应该更有底气。

三、 合肥的空间集聚区域较少

得益于2011年,安徽省“三分巢湖”,合肥市分到了不少地,也充实了合肥喊出“大湖名城”的底气,相比之下宁波无锡都是在内部做做加减法,没能扩大市域范围,但是总体而言合肥的空间集聚区还是太少了,以国家级的开发区、高新区、5A景区、保税区作为指标,宁波和无锡4类园区总数都是10个,合肥只有5个,无论是经济产业类还是文旅类合肥的园区数量都要少于宁波、无锡。

四、合肥的企业缺质少量,需要加大招商引资

从规上企业数量上和上市企业数量上对比,宁波市和无锡市的对应规上企业数量和上市企业数量都超过合肥市,而在上市企业数量维度上,无锡的数量比宁波合肥都高很多。无锡的上市企业数有9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38万亿元,宁波虽然上试试企业数量比无锡少不少,但是因为有市值超过2300亿元的宁波银行这家全国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的上市企业总市值也超过了万亿,仅有合肥是在这块比较弱,也缺乏较为庞大的上市公司,最大的阳光电源总市值也才990.48亿元,尚未突破千亿市值。

三方面综合来看,合肥的支柱产业更多,产业集群化更明显,而宁波和无锡的规上企业虽然较多,但是对应的上市企业少,推测两市的企业集群化不明显,企业所在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企业的发展上升空间。

综合以上“四品”的分析,合肥市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从中部地区的一个普通省会城市发展到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城市群副中心,主要是一定范围内打响了科教城市的名号、吸收了一批告高质量的人才落户、逐渐建构起了自己的几大主导产业,从而扭转了自身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产业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到产业集群的建成,最后推进了一大批的现代服务业,激活了整个城市的活力。

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合肥的园区品牌和城市品牌不明显,其背后隐含着是合肥的工业根基薄弱、城市品牌不够明显等对城市发展不利的缺点。

那么接下来合肥还能继续按照之前的打法去推动经济增长吗?在其他两市都已经意识到并且在改进自身不足之处时,合肥该如何去竞争、又还要多久才能超越这两市成为长三角第五城呢?


合肥成为长三角第五城的品牌顶层设计和产业底层运营?


城市之间竞争的核心就是城市的品牌顶层设计和产业底层运营,就在于能否做好“两基”“三号”“四品”和“五超”。

而合肥接下来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成为长三角第五城,需要更好更与之匹配的城市品牌顶层设计。

在城市品牌建设上不仅需要继续聚焦优化之前有优势的发展路径,还需要打通之前没能走好的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两基”:坚持集聚产业基础,明确文化基因

1.产业基础:“芯平汽合、集终生智”

2019年8月14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以“芯屏汽合、集中生智”八个字向会场记者形容了合肥现在的产业主导,其中“芯”指芯片产业,“屏”指平板显示产业,“汽”指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指集成电路,“终”指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与工信部共建的“中国声谷”以及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核心产业的带动,核心产业不仅带来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能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鲜明的产业还是一座城市的标签。鲜明独特的产业能够不断吸引资本、人才,逐渐形成显著的城市特征。而合肥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包括科教之城的城市特征就是得益于诸多龙头性质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合肥接下来在产业发展这块需要继续聚焦主导产业并有意识的以此为主导去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

2.文化基因:“科教之城”

每一个城市,都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借助这些历史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基因,可以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就如同无形资产一样,提升城市的价值。

合肥历史上一度称作庐州,但是封建帝制推翻以后就丢失了整个名字,承载其上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故事在建国后这么长的时间里也基本上随之埋没了,但是这不意味着合肥就没有了文化基因,1999年合肥被评为我国四大科技城市之一,2017年又与上海张江、北京怀柔并列为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因而这份荣誉完全可以作为合肥的文化基因,合肥的定位就应该是“科教之城”,相比于上海与北京等拥有众多选择的城市,合肥的科教之城无疑是合适的,并且最近几年合肥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也的确无愧于这四个字,那么以此为合肥的文化基因必然有利于合肥的城市品牌建设。

二、 串联产业基础和文化基因,找到合肥自己的“三号”

合肥至今没有一个广受认可的城市品牌符号;在品牌口号这块也多次更改,没有一句易传播易感知易记忆的口号。

之前有一段时间合肥使用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 等作为城市的宣传口号,但是这些口号传达没有出立体感的城市形象,也被陆续舍弃了。

在品牌冲锋号这块,合肥还是以现有的六大主导产业去关联传递科教之城的城市品牌形象,还是需要进一步突出核心企业。

三、 扬长克短,“产城园企”“四品”立市,产业先行,城市跟上

城市,是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有机结合的平台和载体,没有这“四品”的有机结合,再好的城市也无法树立鲜明而独特的城市形象,打造响亮的城市品牌。合肥的“四品”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有较为突出地位的就是产业品牌。

2020年合肥市的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企业的67.7%,接下来合肥在产业品牌这块应继续坚持聚焦城市的核心支柱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同时合肥需要做好城市品牌符号、口号、冲锋号的优化,设计出特色鲜明的符号和口号。

在园区品牌这块,合肥的园区目前数量较少,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合计只有三个,因而需要突出核心产业,围绕核心产业继续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同时旅游景区等园区,也可以围绕城市的品牌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申报。

企业品牌,目前合肥的规上企业和上市企业都较少,在数量上,合肥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在质量上,应该对引入的优质企业和已有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四、 放大超级空间和超级项目,做好超级平台,明确超级IP,补位超级服务

在城市品牌建设中,除了城市品牌顶层设计之外,还需要做好产业底层运营。

只有在产业底层运营层面做到“五超”,才能让城市品牌规划能真正落地,成为强势城市品牌。

在合肥产业底层运营的“五超”层面上,合肥目前仅有超级项目和超级空间能算得上是触及到了一部分内容。

超级项目有蔚来汽车、京东方、长鑫半导体、科大讯飞等,这些超级项目都逐步形成了各自领域的全国产业生态。

超级空间有滨湖新区、合肥科学岛、中国声谷、蜀西湖科创谷等,除了蜀西湖科创谷还在建设中外,其他的均已陆续开花结果,成为全国相关领域的产业高地。

超级平台上虽然拥有中科大、国家实验室、东方超环和合肥研究院等国字头平台,但产业化效应发挥得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的释放和发挥出真正匹配的国字号大平台的功能和价值。

超级IP和超级服务上合肥似乎并没有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和落脚点,也许是并没有意识到,也许是可能已在布局中,但并没有释放和很好地呈现出来。


总体而言,合肥接下来短期内想超越宁波、无锡成为长三角第五城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尽管从现在的情况看合肥的潜力很大,但是合肥的劣势也很明显,没有鲜明的城市品牌形象,相比于宁波、无锡各有所长的城市品牌和优良的产业基础,科教之城合肥发展的文化基因薄弱,科教之城的名号不能单单是依靠当前的高等级科研院所,而应该从城市品牌顶层设计入手,打造一个真正的“一牌”凸显、“两基”联动、“三号”呈现、“四品”完备、“五超”落实的超强产城高地和超级品牌IP。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锦坤品牌创始人石章强最新畅销专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度重点图书《城市品牌顶层设计》。锦坤系全国知名品牌服务商,专注于产城园企第一品牌的打造及连锁与互联网品牌营销服务,先后辅导服务了400多个专精特新、300多家行业第一品牌、200多家上市公司、100多家城市品牌、50多家中国500强和20多家世界500强。石章强系锦坤创始人、上海品牌委创始秘书长和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石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