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章强品牌营

石章强品牌营

公告

石章强:正高级经济师。锦坤品牌创始人、上海品牌委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国家名片提名人和终审评委。清华品牌学院院长、上海交大EMBA私董会导师、华东师大研究生导师。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评审专家、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家委员、中国名牌智库研究员。出版了15本畅销专著,辅导服务了20多个世界500强、50多个中国500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和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微博微信@石章强品牌营。

统计

今日访问:1067

总访问量:4206241

老闵行、新江川与大零号湾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

04月21日 15:03

评论数(0)

上海步行街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锦坤品牌营销专家团

大零号湾源起江川,江川圆梦大零号湾,大上海需要超级新IP。上海的开埠史就是上海品牌IP的神话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卫星城,老闵行过去承载了无数荣耀,如今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中,新江川又一次绽放出了大零号湾这一世界级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公布,将上海县以北、黄浦江以西的830亩土地设为租界,“十里洋场”的故事由此开始。

1929年,《大上海计划》绕开租界和旧市中心,在上海的东北部建造一个“新城”,留下以“国”字开头的放射状道路系统,以及上海市立图书馆(被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等建筑丰碑。

1990年,浦东开发的号角让这座世界主义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等前沿,全世界最壮观的高楼大厦秀场于陆家嘴这一片滩涂中崛起……

上海的发展史就是城市更新的发展史,更是城市品牌IP的神话史。

这座城市不断在老城之外开疆扩土,在旧土之上重建辉煌,用上海式的沧海桑田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阔步迈进。

从海纳百川到群星闪耀的上海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像生物体的成长一样,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需求,每个阶段也有每个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和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背后的产城园企品牌服务商头牌,锦坤品牌营销专家团认为,对上海这样一座超大城市来说,空间格局、城市形态已经基本成型,城市发展也早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面临着资源紧约束、土地资源“天花板”的新形势,唯有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集约型、内涵型发展。

1、 上海的城市更新模式

上海的城市更新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建国后“大拆大建”的1.0版,到改革开放后“多元开发”的2.0版,从加入WTO后“重质轻量”的3.0版,再到大数据时代“可持续发展”的4.0版。

1.0 建国后的“大拆大建”

这一时期,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应对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迅猛需求。大规模的拆迁工程和新建项目成为当时城市更新的代表,旧城区的狭窄弄堂和老旧建筑纷纷被拆除,让位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街区。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模式在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的挑战,如居民迁徙问题、文化传承的丧失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上海城市更新,虽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经验,为后续版本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2.0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开发”

以新天地为例,新天地一直以来是上海市井文化的代表,在城市更新中也是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利用。通过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新天地成功打造了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不仅吸引了国际知名品牌入驻,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充分挖掘了上海的多元潜力,实现了城市更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通过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新天地还体现了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尊重,为上海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3.0 加入WTO后的“重质轻量”

上海城市更新的3.0版本在中国加入WTO后崭露头角,其核心理念是以“重质轻量”为导向,更加注重在更新过程中实现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以1933老场坊为例,在有限空间内保留了的历史文化瑰宝,同时通过引入高端商业、文创产业和创新科技企业,成功将老工业区焕发出新的生机。该区域的更新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成为国际范儿的文创基地,吸引了一大批创意人才和企业入驻。

“重质轻量”模式更加强调城市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在1933老场坊的更新中,注重质量和轻量化管理的更新理念,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4.0 大数据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城市更新4.0”时代的标志,是2015年上海市政府推出的《上海市更新实施办法》,上海旧区的城市更新重点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城市更新目标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核心概念是“有机更新”。

近年来的多措并举推下,大项目和小微更新齐头并进,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经历了从点到面,从零星更新拓展到区域更新,打造了一批如上生新所(承租人改造运营)、静安张园(保留改造老建筑)、世博文化公园(强调三生融合)等优秀城市更新项目。

上海城市更新进入到4.0阶段,让不少的地区和空间都有了全新的机遇与发展。

2、 城市更新4.0时代下的机遇

从1.0到3.0时代,城市更新的前提条件是空间,这就使得那些较早开发的地方难以有大的更新步伐。但进入4.0时代,空间变成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存量的有机更新为所有地方带来全新机遇,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因势制宜”或“因时制宜”的机会。

(1)因势制宜:与时俱进、大胆作为

过去想到金山,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就是“石化”,再往后便是一连串爆炸相关的负面新闻,这使得金山在发展与招商的过程中一直缺乏优势。

4.0时代下,如何利用存量空间实现“有机更新”,在锦坤策划执导的上海湾区品牌顶层设计指引下,金山找到了其中的奥秘。既然产业难以快速去标签化,那便从区位与文化进行卡位,在有限空间内,全新打造金山的城市品牌——上海湾区。

如今的上海湾区俨然已经是金山重要的城市名片,但谁能想到,其前身是山阳镇上一座“烂尾楼”叫金瑞大厦,断断续续盖了十余年,结构封顶后,由于各种原因,便一直处于毛坯状态,被当地居民戏称为“楼慢慢”。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湾区经济成为代表高质量发展,体现创造活力和集聚优势的代名词,山阳镇把握自身地处杭州湾北岸,是典型的湾区,于是因势制宜,与时俱进,大胆的提出了“上海湾区科创中心”的概念,在锦坤品牌顶层设计指导和产业底层运营辅导下,成功从镇级战略上升至区委一号课题,由“上海湾区科创中心”升格为“上海湾区”城市品牌,并最成为上海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的品牌超级IP。

曾经的那座无人问津“烂尾楼”,也把握住城市更新的机遇,因势制宜变成了万人瞩目的“亿元楼”。

(2)因时制宜:抓住契机、乘势而为

在东方美谷之前,奉贤可谓是“三无”城区,一无区位优势,二无特色产业,三无突出文化。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奉贤在上海的整体排位一直靠后。

当产业的崛起,遇见城市的更新,一场变革,由此发生。

众所周知,上海是一座爱美的都市,上海人出门要有腔调,生活要讲情调,最舍得为美花钱,医美等消费高居全国第一。在这样的城市格调下,2001年,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转型为生物科技园区;“十二五”期间,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占全区规上产值比重较大;2015年,奉贤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握当下产业发展势头,结合城市更新机遇,成立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美丽健康产业为导向的“东方美谷”应时而生,在锦坤的“七个一”的品牌顶层设计指导和产业底层运营辅导下,因时制宜,乘势而为,东方美谷成为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

2017年,上海市政府将美丽健康产业作为上海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奉贤“东方美谷”作为上海大健康产业的先行先试核心承载区推进升级为上海市级战略。同时2021年上海五大新城提出,备受瞩目,“东方美谷,奉贤新城”更是在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中完美结合,乘着进博会的东风,着力打造传播美的平台、分享美的生态,并成功举办了六届东方美谷国际化妆品大会,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提供一流体验,铸就一流品牌,东方美谷乘势而上,向“世界化妆品之都”迈进,让世界爱上气韵生动的东方之美。

因势制宜也好,因时制宜也行,正如锦坤品牌创始人、上海市政府品牌专家委员、东方美谷和上海湾区品牌顾问石章强所说,如今的城市更新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上海湾区借力产业发展实现城市更新的蝶变,东方美谷亦是在产业升级中加速了城市的更新。

 产业升级是上海城市更新的源头

城市更新,不止是建筑物和设施的升级改造,更是产业、配套、生活格局的全面升维。其中,产业升级可以说排在首位,是城市更新的源头。

1、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

(1)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内在的逻辑

城市更新,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更新,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其承载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必须变。使用者变了,所以“客户”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和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背后的产城园企品牌服务商头牌,我们锦坤认为,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做城市更新时就必须思考“客户”是谁,他们未来将怎样去生活,这才是城市更新的基础。

城市的使用者为什么会变?因为城市的产业发生了改变。

以江川路街道来看,老闵行和新江川最本质的不同便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过去“四大金刚”时期,作为共和国首批工业卫星城,以重工业为主,所以这时候城市的使用者多是厂里的工人,为了更好的给工人创造留下来的条件,诞生了工人新村。

如今时代变迁,产业逐渐从工业升级为工业+科创的全新结构,这时候城市的使用者显然也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匹配如今的“客户”需求,才有了产学研结合的城市配套更新。

毕竟,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绕不开的是产业,因为只有产业才能带来人口,有人口城市才能发展,所以说产业是一个城市的心脏,是动力源泉,教育、文化、医疗等等都是以产业为基础的。

城市更新,也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一个城市,是否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关键看其产业的能级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能向高价值、高创新的高端产业转型。

(2)产业升级为城市更新提供空间

进入到城市更新的4.0时代,如今的空间已经不是过去等待被开发的空间,而是需要去创造的空间,怎么创造?产业升级便是关键。

上海自开埠100多年来,已经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很大,从传统到高端,无一不有。相应的上海存量工业用地峰值时超过1000平方公里,这种规模和比例在全球大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升级,一大批传统行业和企业逐渐被淘汰,例如纺织、冶金等,上百万工人下岗,上万家企业关停并转,几千万平米厂房闲置空置,这些厂房就成为城市更新最快、成本最低的切入点。当时上海市经委出台了工业用地“保留、保护、转型、转性、市政”十字调整方针,保留与城市相容的工业、保护工业文明和历史建筑、厂房转型培育发展新型产业、土地转性发展商务和住宅、部分用地支持环境绿化等市政建设。以此为基础,对老厂房进行改造、改建和运营,也是这样推动了上海文创类园区的发展。

(3)各类园区、产业集群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大量的存量产业用地成为城市更新的空间,另一方面城市通过建设各类园区实现了自身的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大致有三类更新策略,分别是提升地区功能、保存历史脉络以及塑造地方特质。

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形态的改变,更要促进地区功能的提升。上海世博园区就是典型代表,通过两次转型,从传统工业区转型成为城市活力街区,实现了地区再生的终极目标。

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如何保存城市记忆和历史脉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徐汇西岸曾经是码头、工厂、仓库等集聚区,为保存工业历史遗存这一历史脉络,充分利用各种老旧工业建筑,积极发展培育文化艺术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西岸品牌。

上海市北工业区所在的原闸北区是上海老工业基地之一,素有“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之称,市北工业区通过转型之路,从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产业入手,辅以全新的建筑形态,改变了闸北老旧工业区的固有印象,在短时间内重塑形成了以科创服务为主的地方特质。

2、产业科创化是上海城市更新未来重要方向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经由“经济中心”升级为“四个中心”,科创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定位之一,科创是上海产业升级的方向。为此上海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提出聚焦重点区域,突出各自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市更新,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可见,无论是城市更新的内容和方向,还是城市更新的形态,科创都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

(1)张江:实现工业遗存活化,打造产城融合科创高地,拉动城市更新发展

数十年的发展,张江曾是传统的工业区,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片区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通过对工业遗存的巧妙改造,张江成功将曾经的老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转变成现代化的办公空间、研发中心和创新基地。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具有创意氛围和独特韵味的工作环境。

在政策上,为推动张江科学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浦东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将产城融合定义为张江发展的关键战略。

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入驻,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企业,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生活配套等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使得张江不仅是一个科创产业高地,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也为张江城市的可持续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北外滩:从提篮桥老城区到北外滩新发展,金融+科创打造上海“硅巷”

20世纪以来提篮桥因“远东第一监狱”而知名,如果问老上海们提篮桥是哪里,大多会回答你“监牢呀!”

近年来,这片区域有了全新的城市格局,航运、金融、科技等产业飞速发展,集聚了多家总部企业和功能机构,最美滨江公共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汇聚了多家潮牌和首店,石库门、老建筑成为了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同时,“北外滩”这个名称也逐步从少数人的口中,变成了大家的共识,成为了这片区域的响亮名片。

科技回归都市,虹口区是上海首个提出“硅巷”模式的中心城区。对照纽约“硅巷”的发展经验,北外滩在区位空间优势、科创主体集聚、金融赋能科创、科创生态构建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也成为北外滩逐渐演变为上海的“硅巷”的关键所在。

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让老城区得以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上海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

(3)安亭:从“老牌汽车城”到“智慧汽车城”聚焦重点产业构建全新产业体系

安亭曾以“老牌汽车城”而著称,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所在地,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曾依托上汽大众创下了30多年的辉煌,集聚了众多传统汽车制造企业。面对产业变革大潮的冲击,如何继续高举高打“汽车牌”,走好转型升级路,成为安亭需要解答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安亭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加大科研投入,逐渐从传统的“老牌汽车城”演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汽车城”。

首先,借助上汽大众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经验,安亭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推动了上海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其次,安亭紧跟智能汽车潮流,引入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了汽车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在产业升级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助推,安亭通过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成功构建了全新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的升级与城市更新。

锦坤品牌营销专家团通过张江、北外滩、安亭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上海各街镇的城市更新中,产业升级和科创化充当了重要的引领角色。通过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各地成功转型,焕发出新的城市活力。这一过程中,不仅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还为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了生活品质。

综合来讲,产业升级科创化成为上海各街镇城市更新的关键动力,为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从老闵行到新江川,世界级科创湾区的诞生

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上海紧抓“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核心任务,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适宜创新创业、各具特色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2023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

大零号湾也在这一年彻底走进大家的视线,随时而来的还有孕育了大零号湾的这片区域——江川。

1、从老闵行到新江川

老闵行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就设立了黄浦江闵行义渡,明代初又设立巡检司署,使这里成为申江门户、水路要津,因而农商云集,逐步形成黄浦江中游的重要市镇。摊开历史的长卷,简单回顾下江川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1)古代闵行镇,丰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被称为闵行镇,南滨黄浦,有横泾穿越,民傍水而居。

元代时,华亭县东北滨海地带船舶汇聚、商贾云集,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日益繁荣。清宣统三年(1911)根据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闵行乡,闵行镇归其所辖。解放后,全县划成4区1镇,为江苏省松江专区管辖,闵行成为上海县的直属镇。

作为当时的水陆要津,因地域之便,长期以来,这里商贸发达、街市繁华、人文荟萃、群贤毕出,是上海“本邑首镇”,一度在江南地区城镇中颇有影响力,也因此形成了丰厚的江南文化底蕴。

(2)近代小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风韵

从“上海开埠”到“上海解放”的一百多年间,随着“西风东渐”逐步下乡,闵行海派乡土文化也不断变化丰富,形成了“亦城亦乡、不土不洋”的区域文化特色,彰显了“寓城不弃乡,崇洋不媚外,尚文不忌土,谋利不忘本”的海派性格。而闵行的“乡土海派”是海派文化中的“沪郊版”,也因此当时的老闵行有了“小上海”的称号。

“小上海”时期,依托早前轮渡一带的经贸活动日益活跃,催生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的延伸,易园、李园、项宅等大户人家的宅院纷纷建成,形成新的街巷。彼时,名人往迹、祠庙馆所、园林官邸、民居商铺和市井风情交织在一起,浓缩为闵行老街的精髓。

同时,沪闵公路作为国人在上海境域内修筑的第一批市郊公路,也是中国第一条商办长途汽车运输线,改变了当年闵行镇有船无车的交通状况,成为上海西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一。

(3)现代卫星城,亮丽的红色文化胜景

1947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有限公司闵行制造厂在闵行镇西征地建厂,为地方民众生活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50年代后,工业卫星城的建设在老闵行刻下火红年代的烙印。它是中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云集于此。

1959年,作为献给共和国“十岁生日礼物”的闵行一条街“一号路”(即今日江川路)建成,这是新中国首个“街中有坊,坊中有街”的卫星城,更是当时上海的骄傲和全国的焦点。

这一时期的江川,从昔日的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崛起为工业卫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展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4)新时代新江川,世界级科创湾区诞生

时代潮流中的“老闵行”有着无数辉煌时刻,也在之后经历了一段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缓慢的阵痛期。

2015年6月,在江川路街道沧源科技园一栋商务楼内,创新创业平台“零号湾”正式诞生。如今,“零号湾”从小到大、从零到一,一步步发展成了“大零号湾”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新时代的到来,江川正紧抓“大零号湾”建设这个重要战略机遇,以“焕新”为主题词,推动“老闵行”向“新江川”的转型升级,通过产业的升级,带动城市的更新,积极打造一座与“世界级科创湾区”相匹配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

2、从老工业基地到科技创业之城

伴随着“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蓄势腾飞,江川,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老工业基地,正向充满活力的科技创业之城发展。

(1)深化产业区域更新,驱动功能升级

产业引领功能的强化和科创生态体系的完善离不开空间载体的支撑。如何更好为承接“大零号湾”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溢出和地区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量空间,成为影响江川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对江川区域产业用地现状进行全覆盖研究分析后,江川已梳理出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重点项目和实施推进的对策建议,拿出一批近期可推动转型的空间资源,全力为世界级科创湾区建设腾出空间。

东部“大零号湾”区域双创企业集聚,初步形成孵化载体、研发中心和科创平台集聚的格局;中部闵行老工业基地区域,航天、电气等央企和市属国企集聚,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西部闵开发区域,外资龙头企业集聚,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集聚的产业布局。

(2)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培育创新动能

存量资源的“二次开发”,需根据产业特点、企业特性来量体裁衣。

首先,完善载体链拿出“布局图”。江川东部剑川路沪闵路T字型区域,聚焦孵化基地、科创服务基地和研发总部基地打造,重点推进“大零号湾”科创成果转化中心、宏润科创中心、佳通夏日创园等项目建设,结合23号线东川路站TOD建设,盘活轴承厂地块等;中部老工业基地和西部闵开发区域,聚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打造,重点盘活“四大金刚”闲置厂房、金属结构厂、沪鑫铝箔、闵开发内各类低效用地,以及升级各类低效小园区。

然后,分类盘活拿出“路径图”。采用收储再出让、园区回租或回购、国企自主转型或升级和小园区提标提质等四类不同路径,进一步明确盘活方式,让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有清晰的“路径图”。以云境园区为例,在今年开业之初,便找准了定位,目标向智能制造产业和新能源研发领域进军。在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力下,目前已吸引包括制氢领域的海卓健科技、斗建氢能等行业骨干企业入驻。

第三步,理出重点项目拿出“时间表”。综合地块绩效评价结果、产业发展载体需求和地块主体特性,初步梳理出一张近三年重点转型项目清单,涵盖7个项目,涉及用地规模约400亩;一张近三年重点关注项目清单,涵盖约20个项目,其中收储再出让项目约450亩、存量自主转型项目约125万平方米、低效小园区升级项目约10万平方米。

存量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利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持续地与市属国资等相关主体加强沟通、对接,使相关工作能够落实落地。

(3)传承历史文化脉络,重塑发展地标

充分挖掘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质与脉络,推动与历史风貌相关建筑的活化利用,着力打造江川城市发展的新名片。比如,黄浦江边的乔榛语言艺术馆,近期揭开神秘面纱,迎来各方客人。乔榛先生是中国著名配音演员,其曾祖父乔念椿也是老闵行历史上著名的乡贤,曾为地方公共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与江川有着深厚的渊源。

历经5年时间酝酿筹建的乔榛语言艺术馆正式开馆,这座语言艺术馆承载着乔榛先生荣归故里、以自身语言文化艺术造诣造福地方人的强烈愿望,结合滨江步道的优美景观,将被建成为“有看、有演、有说、有学、有听”的五有“打卡”点,打造成为以乔榛、语言、交流、艺术、展览、休闲等为主题的复合型城市滨江空间,形成以体验为载体的“知行合一”创新宣讲模式。

(4)优化人文生态景观,提升城区品质

一边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另一边则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区品质。当前,江川路街道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正围绕“一线(轨交23号线)一江(滨江岸线)一河(科创水岸)一路(江川路)”推动全面焕新,提升城市设计品质、重塑区域形象。目前,大零号湾图书馆、川上美集、乔榛语言艺术馆、滨江艺库、南外滩公园等项目均已建成开放,新江川规划图纸上的“效果图”一步步变成了当地居民朋友圈里的“实景图”。

(5)推动江川区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年12月1日,闵行区江川路街道举办的2023年“党旗下,我们梦创未来”主题活动中,围绕“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重大战略建设,发布《全力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引领区域合力共建现代化滨江新城区。

江川路街道将锚定“建成产城融合、科创集聚、服务完善、大气时尚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奋斗目标,以“争创产城融合的发展典范、构筑科创集聚的策源高地、建设服务完善的标杆社区、涵养大气时尚的精神内核、推动守正创新的党建实践”为分目标,持续提升在全区、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显示度和贡献度。明确“5大行动24项重点任务”

行动提出了城区环境品质优化、科创策源能力倍增、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绿美滨江人文提升、党建引领强基赋能“5大行动24项重点任务”,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滨江新城区。

 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大零号湾,梦创江川

这场华丽从老闵行到新江川,是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交汇,昔日的老工业区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这里将不再是老旧工业的陈迹,而是创新科技的摇篮。大零号湾,见证城市的蜕变,梦创江川,引领未来的创新。

变革的背后,离不开城市品牌顶层设计的规划与推动。

过去的城市品牌发展,是单纯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的模式,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城市发展需求,如今的城市品牌必须要有地域性和创新性,具有城市文化的特色,当然城市品牌顶层设计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打造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将引领城市的更新和产业的升级。

作为100多个城市品牌、200多个上市公司和300多个行业第一品牌背后的产城园企品牌服务商头牌,我们锦坤认为,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归根结底就是城市名片的塑造,而城市名片是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得出的,最终通过口号叫响,通过视觉符号让人产生记忆力,再利用有影响力的冲锋号将城市声量一举打响。

这其中的环节缺一不可,不明确核心品牌,就等于少了“精神领袖”,容易在发展的方向上产生分歧;不明确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就找不到城市最核心的特色,与各产业、软实力的发展关联,让核心品牌缺少发展的延展性;而若少了“三号”,那最多只能算是“自嗨模式”,毕竟如今的城市发展,“酒香还怕巷子深”。

明确了城市品牌的顶层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的落地,将产业请进来,让品牌走出去,实现产城园企分合联动的战略型红利及指数级裂变。

最终落地在一个个超级项目、超级空间、超级平台、超级IP合超级服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很多城市招商难、发展难、品牌难的困局,在千篇一律之城和千城一面之市中脱颖而出。

理清了“一牌”“两基”“三号”的品牌顶层设计及“四品”“五超”的产业底层运营,我们再来看江川如何从老闵行到新江川的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在整个蝶变过程中,大零号湾又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1、江川的“一牌”(核心品牌)

江川的城市更新,离不开产业升级,伴随“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上升为上海市级战略规划,我们锦坤品牌营销专家团认为,紧抓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机遇,江川一定要牢牢把握机遇,在大零号湾高度不断上升的同时,借势一跃而起,提升城市的品牌高度,助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生活便利。

城市名片,是城市被大众所熟知的关键所在,就如我们了解的江川过去,也是通过一张张名片而形成,过去的“老闵行”,熟知的“小上海”,辉煌的“卫星城”,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城市特性与产业形态。

再次走在时代的转折点,这一次江川将依托大零号湾的腾飞,实现从老闵行到新江川的再度崛起,结合大零号湾产学研的结合优势,实现产业从工业到工创的全新升级,开启4.0时代的全新城市更新。

2、江川的“两基”(产业基础和文化基因)

核心品牌的塑造,离不开产业基础与文化基因的有效结合。

产业基础上,江川作为中国重工业大建设、大发展的缩影,城市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今江川的产业的升级已乍见成效,在大零号湾、闵开发等平台的助力下,将科创结合本地资源,让科技创新与生产制造联动,形成“工创”的产业升级新形态,即可衔接过去的辉煌,也可以带领未来的发展。

文化基因上,江川集合从古至今的众多文化基因,多元文化一直以来都贯穿在江川。多元文化的形成,也是创新与迭变的过程,江川在不同时期的地域文化差异,也更好的展现了其创新的核心基因。“创新”之于江川,是基础,也是内核,正是创新的文化内涵,才孕育出了大零号湾,也让江川在每个时期都有独属的城市韵味。

3、江川的“三号”(口号、符号、冲锋号)

2023年12月,由锦坤策划执导的上海闵行江川路街道城市品牌、江川最新品牌标识(LOGO)——“大零号湾 梦创江川”正式对外发布。

此次更新升级的城市品牌标识设计理念,源于江川路街道独特的地域位置、历史文化和产业背景,同时结合现代设计元素,以展现区域的活力、创新和包容性。

标识顶端的一抹金色圆弧,不仅代表着日出东方的美好景象,展现出江川崛起的蓬勃活力,同时也象征着代表“江川精神”的香樟树树冠,体现了江川发展的坚韧意志,结合“大零号湾”发展从“0”到“1”的美好期望,彰显了江川对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朝气。

标识的主体是江川的“川”字,同时也是“大零号湾”远景形态象形展示。采用的主色是香樟绿:是江川绿色宜居属性的凸显,也代表着江川过去的人文和历史,展示了江川深厚的城市底蕴。

标识下方两条波浪曲线象征着黄浦江,江川因江而起,因江而兴,江川区域的发展步伐始终与黄浦江的川流不息相互呼应,展示出江川不断前行的精神风貌。波浪以科技蓝为主色调,传递出江川区域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念。

标识整体呈现为“工”字,充分体现江川作为中国首批工业重镇和航天重器基地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未来发展潜力。未来的江川将以传统产业转型为核心,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以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实现“凭江临川 工创源点”的发展目标。

“大零号湾·梦创江川”,寓意着“大零号湾”源起江川,江川圆梦“大零号湾”。中间的圆标是江川原有的篆刻体标识,也是取一份传承之意。预示着江川将立足“原点”,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一个有厚度、有温度、有魅力、有实力的“新江川”。

4、品牌顶层设计下,江川“四品合一”,实现大零号湾“五超”落地

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从服务品牌到文化品牌,从渠道品牌到平台品牌,从产业品牌到城市品牌……

在所有这些品牌中,城市品牌是品牌经济的集大成者,融合了产品、企业、服务、文化、渠道、平台和企业家等多品牌于一身,甚至是这些品牌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因此城市品牌的建设一定也离不开产业品牌、园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共同打造,最终落地到超级项目、超级空间、超级平台、超级IP、超级服务的“五超”中,方可将品牌顶层设计与产业底层运营做有效的结合。

江川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通过一个个超级项目、超级空间、超级平台、超级IP和超级服务的“五超”落地打造,来夯实大零号湾城市品牌的塑造。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今年承接了17个上海“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学校设计学院、国务学院等单位通过江川区域化党建搭台,成为河东小区“美好社区合伙人”,共建“美好社区实验室”。此番“大思政课”(上海交大—闵行区)也正式启动,将在立德树人、区域党建、服务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上海锅炉厂新增项目“氢器时代”,主要以绿色制氢装备为切入点,向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延伸,为全球客户提供高端绿氢装备及氢能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在产业转型、社区治理上不断提级,将和街道协同发力。

上海戏剧学院则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平台,切实落实“大零号湾”区校合作专项工作,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突出师生创新创业,打造“着色浦江”等“浦江系列”原创文艺品牌项目。由上戏舞台美术系倾力呈现的“大零号湾”艺术造型展正式开幕。接下来,由上戏电影学院打造的“大零号湾”图书馆图书赏读活动也将启动。

华东师范大学从最初联合江川路街道设立科学商店,到师范生走入街道内基础教育学校开设拓展课程,再到多个学科的师生团队走入社区开展“社区智理师”项目,“三区”联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进一步以学术研究和专业素养推动社区治理转型、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活动中还授牌了“大零号湾”国际人才会客厅、初心驿·川上美集党群服务站、河东“美丽家园”等13个党建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滨江岸线地理优势,构筑起江川路街道基层党建创新实践“风景线”。

……

紧紧围绕“大零号湾”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和关键节点,“老闵行”地区正加速转型发展,以“新江川”的全新面貌书写绚烂的上海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新篇章。

走在江川路上,看两边的香樟树影斑驳,仿佛历史的足迹仍清晰可见;穿梭至大零号湾,正焕发着现代的活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将老与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奏响一曲独属江川的城市交响乐。

回看过去,辉煌依旧。

遥望未来,憧憬万分。

站在当下,正创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石章强品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