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3日
评论数(0)
近几日申城高温直逼40度,与此同时,大家购物的热情伴随着淘宝造物节的到来也是愈来愈高。这次淘宝造物节于7月22日至24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除了72家精选卖家,本次造物节的一大亮点“BUY+”也正式对观众开放体验。
本次Buy+呈现了两个购物场景,分别是女包和男女内衣。只要带上“头盔”,立刻进入虚拟商店,拿着手柄设备,360度观看包包,和虚拟导购“小雨”交流,尝试不同的颜色尺寸,让模特展示内衣穿着效果,全方位地在虚拟世界中感受产品。
Buy+是阿里巴巴VR实验室GM Lab(Gnome Magic Lab)的一个项目,这个实验室于3月份开始组建,6月正式启用,仅仅一个月后,Buy+就登录淘宝造物节。实验室负责人表示,Buy+仅仅是阿里巴巴VR/AR战略的开始,阿里巴巴将集中平台优势,搭建VR商业生态,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在家体验VR购物的乐趣。
在国外,VR购物也早就不是新鲜事,早在2014年上半年,著名轻奢品牌Rebecca?Minkoff(瑞贝卡)与River Island(英国潮牌)联手Google,使用Caradboard展出他们的新作品。技术人员将Rebecca Minkoff的时装秀提前拍摄好,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头部动作将影片下载到他们的智能手机上,便可以鸟瞰整个秀场——可以从T台的机位、也可以是某个摄影师的机位,甚至是任一个观众的机位。
2015年9月份,英国老字号玛莎百货在传统的展厅中加入的VR体验馆,或许可以说是虚拟电商的直观体现。在这个场景里,通过使用Oculus Rift和Leap Motion的VR技术,虚拟“导购员”会给顾客购物建议,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商品中作出更合理的购买选择。
VR购物真的来了。在阿里巴巴的推动下,VR购物会不会又称为传统零售和电商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笔者认为并不能脱离现实,VR购物还是噱头大于实质。原因如下:
首先,虚拟现实再现实,还是逃脱不了虚拟二字。就目前的技术能力,VR购物无法呈现产品的细节。以这次Buy+展示的女包为例,Buy+可以轻松换色,却无法体现女包的产品细节比如产品触感,皮质纹理,五金做工等等。而这些细节恰恰是考验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一个真实的消费环境,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不单单依赖视觉,听觉,还会凭借触觉,嗅觉,味觉等等。但如果赋予每一个产品如此多的细节,那在3D建模上的投入就会成级数增长,而且到头来,还是敌不过现实的创造者—上帝。
其次,VR购物缺乏休闲体验的元素。在麦肯锡2016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显示“尽管电子商务风生水起,购物休闲体验“Retailtainment”却越来越吸引着人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表示,逛街吃饭购物是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最好方式,与三年前相比上升了21%”。虽然 VR购物也可以轻松地加入社交网络元素,但是却无法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VR购物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只会进一步隔绝消费者对于实体零售店的光顾,同时影响周边多种休闲娱乐业态的发展。当人人都能便捷地在家里逛商场时,也许消费者会突然体悟到商场的珍贵,商场与其说是一个消费场所,更是一个人与人真实连接的所在。
再次,虚拟现实装备普及尚需一定的时间。在此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 VR与全景的区别。前者能够建构一个三维的模拟环境,需要投入至少6人的团队,和6位数的预算,体验者可以在三维模型中任意走动和交互; 与之相比,360度全景视频用一台几百美元的全景相机就能拍摄,这样的相机能够捕捉并自动拼接图像,可以简化耗时耗力的后期制作。现在大部分视频上百元左右的全景头盔显然都属于后者,而一整套Oculus Rift VR设备(包含相应高像素和性能的电脑)在亚马逊上的售价为2200美金。而国内虽然VR概念火热,但是也没有厂商能生产出相应水准的 VR产品。
那虚拟现实到底在购物上有哪一些意义呢?
作为企业营销手段,企业可以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展示品牌文化,企业活动,介绍新品等等,让自己品牌虚拟的展示厅走进千家万户。“从一维空间到二维再到3D、VR,多出的这一维度也许是负担。从顾客的角度去设想,再精密的无死角还原真实的模型,买鞋子试穿的毕竟不是自己的脚,VR+电商布局的意义更多的是品牌的推广,或者说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手段。”“中国创客第一人”李大维对《中外管理》说。
转向AR, 更多地与现实场景结合。既然已经有了现实这么大的试验场,不如在上面加上一个虚拟的增强功能。目前AR已经应用广泛在应用在虚拟试戴(如眼镜,珠宝首饰),家具装修(预览家具的摆放效果或者装修风格)。未来是否可以更普及地推广虚拟试衣,穿搭效果等?
VR虚拟现实购物还是无法脱离现实,笔者认为未来的趋势绝对不是让消费者戴上头盔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上,而是如何突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在现实上提供增强消费,同步带动实体零售和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