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当自强

为什么说百货是超市品类中最难的?

2013年11月15日

评论数(8)

   我做超市也有好多年了,先后在收货、营运、商品这三个跟商品最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工作过,对于快消品的类别和重点单品都比较的熟悉。但是对于百货却了解得甚少,最起码连我们超市有哪些品项都说不完整。不光是我们超市没有懂这个的,就连我们的供应商也没有懂行的,你看我们的小店哪个不是一些品项来他妈很多,比如:杯子、牙签、棉签、保险膜等,而很多的品项居然没有。那么为什么百货的品类管理会如此之难呢?
    首先:作为快消品的食品、粮油、日化、纸品等类别的宽度是有限的,一般来说2000平米的标准超市与1万平米大卖场在快消品的单品上差别不是很大,同样300平米的社区店在品项上也可以和2000平米的标准超市相提并论。但是百货的宽度就非常之大了,最大的超市也不过5万的单品数,而百货的单品数则是几万、十几万、几十万,你如何来确定你的超市需要哪些?
    其次:对于快消品来说,进入超市不仅是最好的销售渠道,而且除了未来的网购以外,其它的业态都很难与超市竞争,当然这里指的超市包括了便利店、夫妻店等形态的广义名词。所以只要你的超市有一定的规模数量,自然这些快消品的供应商会踏破门槛的来找你,该来不该来的都会来找你。但是作为百货的很多品类来说,超市并不一定是首要的或者必须要上的,百货的供应商不会像快消品的供应商那样把超市看得那么重。我们超市成立十年来都没有金号、洁丽雅等品牌的毛巾,直到第十一个年头才把洁丽雅引进来。    
    再次:做快消品的供应商看重的量,不在乎单品上架的多少,每个超市都有几个供应商手里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两个单品的,比如说纸盒王老吉、听装加多宝这对死对头。而百货为慢消品或耐用品销售周期较慢,由于超市处于强势地位,通常采用实销实结或超长帐期的办法对待百货类商品,使得百货的供应商必须大量铺货、搞人海战术才有足够的盈利。而且一般来说五组的饮料货架可以容纳20个供应商,而像塑料、玻陶、不锈钢、针织等类别就只有几个乃至一个供应商,可想而知缺品项之严重程度,更不要说深度、广度、价格带的问题。因此,当快消品你发现缺品项、缺品牌的时候是比较好引进的,但是作为百货类如果你手头的几个供应商没有,那你就没办法去单独引进,除非你改变结算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以来很少接触百货类商品的原因,你就只有这些供应商、它就只有这些单品,你还想干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同类型的连锁超市品项上基本相似,但跟地域性的现采超市相比,他们有30%以上品项是我们所没有的,至于相同的条码估计80%以上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在新桥都市工业园一家200平米的个体超市里我居然看到了城市2000平米的连锁超市也不会卖的热水器、燃气灶极其周边产品,泡菜有5个单品,大中小与玻璃陶瓷……
    为什么在我们这样的超市百货会是冷门产品大家都不重视,而适应当地需求的个体超市却能把百货做得红红火火?为什么大街小巷有那么多卖百货的小地摊都可以养家糊口?为什么只要摊主的喇叭一喊无论是拖把、菜板、抹布乃至钢丝球这些超市里极其冷门的类别都会围上一大群人购买?为什么白市驿农贸市场里卖塑料五金的杂货店多达26家,如果消费市场不大养得起这么多吗?
    所以在对白市驿店的类别逐一进行品类管理时,快消品的类别已经接近尾声了,一些小类别已经出现了100%以上的增长,但是百货类现在还处于品项的熟悉和统计上,由于基础的薄弱,加上自己不是当家开火的人,并不是实际在使用这些东西的人,所以这个过程将是相当的漫长和枯燥,希望公司能有后来人尽快的赶超我,把这个冷门的类别变得热销起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小店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