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评论数(5)含谷镇的宏泰超市位于含谷镇农贸市场,面积约200平米,日销售寒天1万左右,赶场2万左右,月均销售在50万左右,毛利按最低20%计算(乡镇的现采小超市没有20%的毛利是不会做的),一月的毛利额在10万左右,房租是5000块,一家人住在店里没有请人。可以想象它的日子是多么的滋润……
和我们这种主城来的连锁超市的商品相比,只有不到40%是一致的,而这40%的一二线单品种,现采超市的价格竞争力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吸引力来客数、塑造了口碑形象。像红蜻蜓油、康师傅方便面、整件的纯牛奶等等这些顾客极其敏感的商品,其价格有绝对的优势。另外60%的不一致正是高毛利的来源,和连锁超市之困。因为以连锁超市的实力跟小店拼那40%的商品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剩余的60%商品能创造多少的销售和毛利?
这60%不一致的商品,主要是快消品的三四线商品和针织百货电器类。一方面有些商品本身就不会出现连锁超市,比如说:像燃气灶、热水器在市区的连锁超市即便是上千平米的都没有销售,而在乡镇市场,特别是工业园区的200平米的店都会出现的。另一方面很多畅销的三四线商品不会出现在费用型的连锁超市,不但费用门槛高,而且加了高额费用成本后的定价三线往往超过没有什么费用的一线,销售自然就是个问题。
还有一个制约连锁超市的就是商品的管理难度,市区的超市可复制性是比较强的,一般80%以上的商品结构是可以复制的。而在乡镇市场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不同地方的需求和喜好差别很大,这个一天都是说不完的。
因此那些乡镇的超市与我们一致的40%的单品是几乎可以复制到每个环境类型的门店。与我们不同的60%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复制到全部门店,但多数需要降低费用门槛或自采;有一部份可以复制到相类似的门店;有一部分则是特定市场不能复制。
像宏泰超市这样的个体超市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遍布于乡镇村落,不起眼的他们因为自身的因地制宜,过着令很多连锁超市羡慕的生活。这也是目前困扰着我们这些主城下乡来的,缺乏准确的目标市场划分定位的连锁中小型超市所遇到的共同困惑。很多中小型的连锁企业,一味跟着上万单品的大型超市学,片面强调各个门店商品的一致性越高,连锁的意义才越大。而不是站在顾客的地域差异化需求来,所以这样的连锁超市看上去卖场确实做得不错,因为都是总部做的标准化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当地顾客最不待见的超市。中百在重庆快十年了,还是水土不服!